乡土是我们的历史
是我们的文化、道德和民族性的根源
在对乡土社会的剖视中
费老带我们见识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这绝不是一本描述乡土风貌、讲述邻里见闻的小品散文集,而是一部极具洞见的社会学神作。
书由十四篇三至五千字的论文构成,脱胎于费孝通先生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后整理、重写、修正而成为一部成体系的作品。
费先生用惊人的洞察力,从他多年来对乡村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凝练出一个关于乡土社会结构的底层理论,并据此将许多看似分裂、难以理解的表层现象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内解释得顺理成章。
作者 费孝通
乡土社会来源于农耕文明。农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分工程度很浅,二是扎根土地定居。这导致一个农业社群的规模小,且自给自足、无需与外界交流。于是乡土社会的村落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在这种社群模式下,诞生了一种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发展缓慢、趋于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愿用“凝固”一词来形容它。
这本书里有两个极有意思的词——“差序格局”和“长老统治”。
差序格局描述的是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区别于来自西方的团体格局。
在西方的团体格局中,首先有一个稳固的框架,而后个人在框架上找到位子,从而发生关联。一神论宗教是团体格局的象征,基础的社会道德也诞生于此:每个个人在神前平等,神凌驾于每个人,但对每个个人都公道,从而产生平等、公正的价值观,个人权利观念、宪法观念也由此诞生。
差序格局则与之完全不同。自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差序格局中,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向外推,形成一种富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就像是石头投入水中形成的一圈圈扩散的波纹。
一切社会联系都基于这种私人关系,因此一切社会道德也仅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最有趣的地方来了,费先生据此解释了为什么在儒家道德中,“仁”是一个有点虚、有点空洞的概念。
在亲属关系中,有孝和悌;在朋友关系中,有忠和信。这些关系都是私人关系,因此这些道德要素都有明确的解释和规范。
但“仁”不一样,“仁”是一个团体的道德要素,因此在乡土中国无法清晰、具体地表述它。「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这种古而至今的差序格局所带来的基于私人关系的社会网络和社会道德,几乎完美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似乎特别重视人情世故、为什么中国会诞生酒桌文化、为什么总说海外华人不如黑人或印度裔爱“抱团”、为什么相较而言中国人对政治漠不关心等等现象的原因。
在说长老统治前,要先说四种权力模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建立在剥削关系上,让我们想到独裁政府;二是从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由社会授权,让我想到民主政治;三是从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时势权力,由新旧交替的时势造就,让我们想到特殊时期的政府;最后便是从社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力,由传统经验的传承产生,这是在法制普及的现代社会中似乎已被抛弃的一种权力模式。
长老统治描述了乡土社会的权力模式。
古代封建中国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在远离皇权的乡间,政治的触手远远难及,政治权力在这里可说是挂名的、无为的。
而真正统治基层乡土社会的,是被长老、乡贤所掌控的教化性权力。这是一种爸爸式的权力,年长者可以对年轻者进行规训,年轻者则需要无条件服从。社会规则被广泛地且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形成文化。「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长老统治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农耕形成的小型、闭塞且变化缓慢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鲜有新鲜事物,于是经验的有效性被年复一年地证实。而年长者便是经验的代言人,于是被赋予教化的权利。这种习惯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代代传承,变成一种默认的社会规范,进而诞生了属于长老的权力。
长老统治与缓慢的社会变动速度是相契合、且相辅相成的。
在长老统治下,社会的变动方式完全不同于同意权力下的反对、横暴权力下的反抗等激烈的方式,而是通过对长老意见的注释和逐步的歪曲来达到一种渐变的效果。
对长老统治的阐述,彻底颠覆了我对封建中国的想象,同时也解释了许多遗留至今的社会问题。
譬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丰县八孩母亲事件,就让我看到了一场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残酷碰撞。
在“山高皇帝远”的四省交界,长老统治依旧在乡村盛行。那里的宗族势力强盛,渠姓“慎”字辈和“立”字辈的子孙把持地方政府机关的重要岗位。对于普通村民来说,现代中国的法制观念远没有服从宗族势力和维系乡亲关系来得重要。这就导致了一种外界“水泼不进”的局面。
同时,可以想见,包括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糟粕在内的传统文化依然在当地盛行,对当地人产生教化作用。当地人对收买妇女的见怪不怪,一方面是乡土社会中现代政治权力的缺失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过于缓慢而落后于时代的结果。
在城市出生、长大的我,本以为乡土社会已经渐行渐远,逐渐在现代中国消亡。但实际上,在同一张红旗下,典型的乡土社会依旧存在。
这本写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小书,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乡土社会作为我们的历史,其隐含的影响力还会在我们身上活很久。但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和道德已然有许多不再适宜的地方,在现代中国普及适应现代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的现代社会制度迫在眉睫。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