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边城》读后感 ——边城,遥远的绝唱

上完《边城》后的一段谈话:

知道你们学习很忙,没有时间看书,所以现在也不抱什么奢望,但如果将来有机会,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找到这本小说认真地看一看。看得时候,也希望你们能静下心来,不要受外界的干扰,也不要受内心骚动不安的情绪的干扰,而能细心地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那至清至淳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至真至纯的爱情,至秀至雅的自然。就你们所看到的,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充满了叛逆,充满了诅咒,充满了呓语,这种叛逆、诅咒和呓语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传统而言的。但我想告诉你们的也是这篇小说想要告诉你们的却是,如果一个民族它的传统是那么一无是处的话,这个民族也不可以存在、发展到现在。要知道,我们曾经有过或现在还存在着这样的民风,这样的人性,这样的爱情,这样的自然。这些东西,都是大家应该注意、珍惜的,虽然它在今天的时代里显得那么不合时宜,那么格格不入。

请你们认真地阅读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原因——这个说法大概有些悲观——它很可能将会成为绝唱,而对于绝唱我们都应该仔细地聆听一下,品味一番,因为它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我们的先民的烙印,而我们毕竟是这样的先民的后代。

为什么说这样的小说很可能会成为绝唱呢?

第一个原因,这样的小说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而农业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封闭性,因为封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地方就保存了它独有的文化;这种情况对于当地的发展那是非常不利的,不要说是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国家,也会因为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但我们要知道,文学的发展有它特殊的规律,越是这样的环境,越能显现出其独特性,越是这种独特性,越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文学作品。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这样的乡村即使还存在,也是名存而实亡了,因为纵然环境依稀,但文化却损失殆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品失去了这样的独特环境,它的背景已不存在了。

第二个原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就是民风的改变和人性的转变,这样的改变和转变是向哪一个方向,我们姑且不论,但有一定是肯定的。就是人的爱好也好,娱乐也好,生存方式也好,生活态度也好,都变得越来越统一,越来越整齐,越来越相似。而小说,说到底是叙述故事的,是刻画形象的,是描写人性的,既然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写出来的小说也就缺乏吸引力,所以,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小说要发展,只能往“变态”的生活上去发展,只有这样与读者有所疏离、间隔的东西才会吸引读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已经不存在了,一个作者再来写这样的小说,就带有“科幻”性质了。生活的相似对于小说是致命的。

第三个原因,凡是小说,总要人写吧。小说与其他作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你要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必须有这方面的人生体验,或者必须有耳闻目见的经历。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里面的许多故事那是听来的;郁达夫的《沉沦》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经历;有人问过当代作家莫言为什么在《红高粱》里将剥人的皮写得那么生动细致,是不是他看到过剥人皮,莫言的回答是他不曾看过剥人皮,但看过剥兔子皮,大家都是动物,料来差不多;我有一位同学写小说,写到大学生的生活,写得非常逼真,我问他,他说他每天没事就往大学里钻,钻进去就看大学生是怎么生活的;即便是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他小说里的许多事情也是有根有据的,只不过他自己在其上加进去自己的想象而已。小说基于作家的生活,应该是没问题的;即使是小说需要的素质想象,也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你的生活单调刻板,想象力也是有限了,哪能写出什么好小说呢?我在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所生活的环境都差不多,所学习的内容是一样的,生活模式是一样的,所走的路也基本上是相似的,这就把能写出伟大小说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个性的生活和丰富的想象给抹去了。生活和个人没有了广泛意义上的个性,这对于小说创作又是致命的。

第四个原因,就这篇小说而言,我们阅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清新,淡泊,隽永,温情,缠绵,细致,委婉,深情款款,情致幽幽。这当然不但是由作者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同时也是小说产生的背景、环境、人物、风俗决定的。可工业文明统治的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短平快”,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山水田园、细致婉转的作品尚且艰难,又有哪一个人能花巨大的工夫冒着无人过问的危险来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传道书》里说,已有的还必再有,已行的还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之事。但愿在像《边城》这样的小说的创作上,这样的轮回也能实现。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边城》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