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王妈妈的揪面片(民间古经) - 王羲之

岳兴文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大人们讲的许多古经,王妈妈的揪面片,是我最爱听的。

据说有一天,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慕名徒步来到山西一个山区古道叫王家庄的村庄,到了王妈妈在路旁开的聚贤斋,一进馆子,过路吃饭的人络绎不绝,最后只剩下王羲之一个人了,,好客热情的王妈妈忙着沏茶,王妈妈问:”客人想吃啥?”王羲之说:”就来碗揪面片。”王羲之是在很远的地方听人说,王妈妈的揪面片做得有名,他要亲眼看看王妈妈的手艺。王妈妈做的是山西小吃揪面片,面和好了,在案板上用一个碗饧着,就唿嗒唿嗒拉着风匣,一把把往灶火洞里塞着干柴,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滚了,那山西的锅盖上旁边留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圆眼眼,揪面片时不用揭锅盖,锅聚气,水开的大,王妈妈在灶火洞里塞好柴,就开始揪面片了,站在锅台前的王妈妈,手快麻利,把饧好的面,用一个小擀杖擀成不薄不厚的小饼,用切刀划成不到二指的条条,用两个食指把两边稍压薄些,再从两头提起在案板上稍拌几下,使面宽窄薄厚均匀,用左右手循环滴滴的,速度很快的往锅盖小眼眼里揪下一片片面,那揪进去的面片像大拇指指头大,大小一致,薄厚一样。

王妈妈揪着面片,坐在凳子上的王羲之看傻了眼,他见过的女人们揪面片,大都是右手揪,只有少数左撇子才用左手揪,就是单面揪。王羲之仔细瞧着,王妈妈有意将一个面片掉下,掉在了裹着尕尕脚的脚尖上,又速用脚尖抄起,那在空中旋转的尕面片踢进了锅盖眼,王羲之看着像耍杂技一样,哈哈笑着说:”天哪,王妈妈的面片子揪绝了,这刷子了得,!”王妈妈一边揪着面片,一边笑着说:”把我的这是啥,那王義之的字才好哩!”王羲之说:”那功夫不浅啊!王妈妈接着说:”我的揪面片的手艺,跟王羲之的字一样,凭得功夫。”其是王妈妈不知道来客凳子上坐着的正是王羲之。王義之听着王妈妈在说他,直是听着。很快,王妈妈的揪面片出锅,端上来,王羲之一吃,果然名不虚传,与众不同。

写了好些年书法的王羲之,他从来不知道自已的书法写得有多好,他从这个没念过一天书的王妈妈嘴里,听到了民间人都知道他在写字。临走时,王羲之掏出随身带的笔、墨、纸,写下了”王妈妈的揪面片”7个字。
事后,这王羲之在王妈妈开的聚贤斋吃揪面片的故事就传开了。

那时,大人们只管讲着这个古经,我不知道王羲之是个啥人物,只知道他是一个写字的人。后来渐渐长大了,这大人们讲过的古经,一直藏在我心里。再到后来,我才慢慢读到了王羲之的一些写书法的故事。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门庭的他,自幼爱喜书法,由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字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经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这些像想力虽好却不是晋时之摆设),安放的笔、墨、纸、砚,没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想,以至废寝忘食。

在王羲之的轶事典故中,有”东床快婿”、”书成换鹅”、”巧补春联”、”不避之字”、”道教情缘”、”竹扇题字”等。
相传, 王羲之那次从王妈妈家离开后,王妈妈揪面片的绝技,在他脑中常常浮现,王妈妈的揪面片,在王羲之的眼中当属天下一绝!多少个日日夜夜,王羲之在衬思,我练字的功夫不如王妈妈的揪面片?他从此把握笔锋,每天习帖练书法,在家门前的一个墨池里,用来淘笔,把墨池都淘黑了。他的书法极有劲,相传在木刻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便有”入木三分”的成语。

王羲之每次写字前和写字后,都在反复琢磨,把字写得怎么像王妈妈的揪面片一样绝。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心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47岁的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葸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王羲之醉了,他趁着醉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因为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王羲之回家后,又反复练。把《兰亭集序》交付子孙传藏,传至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保存,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喜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有别人的摹本。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是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但他自己总觉得写的不如意,也未用写的字换过一个铜币。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谁要是收藏了别人临摹的字,都视为”国宝。”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练书法时向他求教,王羲之说:”去到民间走走,再把那院中的一大缸水洗完。”王献之遵循父亲教训,勤奋练笔。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称为”二王”。
而王妈妈就在那次揪面片子后,不认识一个字的他,不知道来聚贤斋吃了揪面片子的客人写下的啥?有一天,村里同族的一个父辈塾书先生看后,说:”这7个字是墨宝,那天来聚贤斋吃了揪面片子的那个人,原来是王羲之。”王妈妈一听,不敢相信。同族的长辈塾书先生又说:”凭这几个字,你专门开个揪面片的馆子,生意肯定有比现在好!”王妈妈听着在点头。后来,王妈妈一家就在村子古道路边,又开了一个”王妈妈的揪面”馆子和一个歇马店,路过的人都要在这儿住店吃饭,在”王妈妈的揪面片”馆子吃饭的人,看着墙上挂的”王妈妈的揪面片”的几个字,吸引着很多人观赏,王妈妈的揪面片也越来越有名气,后来王妈妈的几代后人,在镇子上,县里和山西等地开了揪面片馆子,人们都挂的是”王妈妈的揪面片”匾牌。这种传统面食,后来,在山西、陕西等地民间广泛流传,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称之为”天下第一面食。”

因此,在民间就流传下来了”王妈妈的揪面片”,”王羲之的字”的故事。
而在我的家乡榆中北山乃至甘肃好多地方,为啥有这个民间的古经呢?因为,我们甘肃好多地方的人,400年前都是从山西、陕西、河南、浙江等中原一带迁移来的,山西等地的王妈妈后裔,也落脚在甘肃好多地方。我们这儿的民间文化、饮食文化都是沿袭中原的,那榆中、兰州等地的揪面片,也是山西中原一带的名小吃,”聚贤斋”则是山西王家庄王妈妈的后裔带来的店名。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王妈妈的揪面片(民间古经)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