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文友群里看过许多老师对日本佐藤学先生的这本《教师花传书》情有独钟,当时觉得书名好听,但乍一看,不太明白其意思。国庆期间读完,才明白,这里的“花”是指教学“妙花”,这本书就是佐先生关于“教师教学妙花”的传承吧。薄薄一百多页的小册子,里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的厚重。佐先生提到,教师的成长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作为“匠人”的成长,另一个层面则是作为“专家”教师的成长。本书主要针对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展开阐述。对于“匠人”的成长我们都很熟悉,从初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些都是“匠人”教师的范畴。熟能生巧,到了一定的年龄,你有了娴熟的技巧,会成为骨干教师。然而,要进入第二个“专家”教师的层面,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性实践,这里包括理论的提升,实践的反思,以及认知的迭代。朱永新先生说过,教师写三年教案,还不如认真写一年的教学反思。我想这也是专家型教师成长最基本的路径吧。没有反思,很难得到真正的成长。2022年新的课程方案出台后,面对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定是弄潮儿,势必要让自己努力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本书于2016年出版,由佐先生观摩10000+的课堂后写就,诸多理论针对的是真正的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要破局,唯有从教师的成长入手。佐先生的理念很有先见之明,与我们如今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如何修炼成为专家型教师呢?首先,是要构建教师同僚性的组织——教师共同体。“医生是在病床边养成的。”“教师是在学校中养成的。”学校才是教师养成的真正沃土,学校通过校本研修培养教师并使其成为专家。通过调查,佐先生指出,对教师成长最为有益的人是谁呢?排在第一位的是“同一学年(学科)的教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年级组同学科的老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形成稳固的教学共同体,是教师成长最快的方式。写到这,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和隔壁班的年轻老师,因为共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于是我们向彼此开放了自己的课堂,互相听课,一起写教育博客,下了班还能在线上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我们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成长共同体,同事称我们为“课堂情人”,的确,颇有一种要和教育谈一场长长久久的恋爱的感受。其次,是要从课堂事件中学习。基于共同体的教师成长,可能有老师会提出质疑,有句话说“萝卜炒萝卜,最终还是萝卜”,说的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在一起研讨很难有质的提升。这就关系到我们的教研方式的问题了。我们平常听了一节课,同行在点评的时候都是评论好在哪,不好在哪,如果自己来教,会有哪些建议。渐渐地,大家都喜欢对年轻教师指手画脚,而年纪稍大的老师,有面子压力,再也不愿意上公开课了。书中指出,“在校本研修中,不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为观察与批评的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事实’)‘学习’在哪里成立,在哪里失败)作为观察与批评的中心。学校应成为将教师们的研修转化为专家式的学习场域。”“专家的学习是从‘经验’中学习,‘经验’与‘理论’的结合会生成‘智慧’,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是从‘课堂事件’(经验与事实)中去学习。‘发现’课堂中的细小事实或事件和从中感受到‘惊喜’的能力,享受探究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作为专家所要追求的。”总之,这是一种从关注“怎么教”转化为关注“怎么学”的过程。第三,教师的生活要遵从三种规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目前,我们是处于转型期的教师,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职业使命,也促使了“新”教师的诞生,我们要追求的第一要务乃是认真、严谨地推进日常的教学实践。“总之,不被学校外部的各种动向和诱惑所迷惑,不被媒体报道所困扰,不被外部强加的课题所压迫,专心守护每位儿童的学习,探究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性,更多地创造与同事交流学习的机会,认认真真地组织日常教学实践,这是比任何事情都更为要紧的。”教师的工作绝不是华丽花哨的,而是由“小事”累积起来的。让我们一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对课堂上发生的“小事”无比珍视,专注于每位儿童学习的实现,认认真真地对待教学实践创造。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