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边的小河
文/刘利民
在雄鸡状的中国版图上,有一条小小的河流,名曰槐河。
别看它全长不足80华里,却是条古老的河流。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的《山海经》中,便有这样的记载:“泜水出其阴,而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注于泜泽。”小小槐河,其名竟与泜水一样的古老。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通志》也记载:“槐河曰魏河,出赞皇黄沙岭。”(近考为临城棋盘山)这条小河,就紧贴着我老家——临城县东镇的村南流过,称得上是家乡人的母亲河。
这条普普通通的小河,浸润着家乡的土地,滋养着家乡的人们,见证着东镇的变迁,也流淌着我故乡的情愫。1960年4月,我出生在东镇村一间破落的农家土屋。从记事起,村边的槐河,就是我和小伙伴们去得最多的地方。我儿时的快乐,有一多半是来自村边的这条小河。
槐河虽小,却常年有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雨水前后,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槐河床底的冰面不见了踪迹,东西流向的河道,在午后的暖阳里,氤氲着淡淡流岚。大人们赶着牲口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欢实起来,相约跑到河边去玩。
那时河上的107国道是条土路,桥是个木桥。车辆从桥上过,压得桥面咯咯吱吱响,桥面东摇西晃。我们就在桥下玩耍,根本不在乎有没有危险,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害怕。西则河面上还架着京广铁路的铁路桥,桥下的河道用石头铺设。为了固定这些石头,相互用铁丝网进行缠绕,长时间地浸泡,使这些铁丝上锈迹斑斑。我们用石头砸断铁丝,取下一截折成弯状,夹在铁路道轨连接缝上。火车迊面驶过后,铁丝被压成铁片,就是一把小刀。我们还拿这些铁丝做弹弓架,再找条旧自行车内胎剪成条做弹绳。弹弓做成了,沿着河边打家雀儿玩,运气好还能打到斑鸠。
我大姑家住在南镇,为少走些路,每次去她家都是从河道里过去。若是枯水期,能直接从狭窄处跳过去,水大些时就脱了鞋光着脚趟水过去。到了雨季,河宽流急,就只能顺着河上的铁路桥边走了。有时赶上火车过来,便躲到桥边的安全护栏中。好在那时的火车速度不快,但即使那样,火车带着一股罡风擦身而过,也吓得心里扑扑腾腾的。
河滩里常年长着一种叫“茅丈”的野草,茂茂密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冒出头来,长出嫩嫩的茅针。这便是孩子们不花钱的零食。沿着河道边玩边采,抽出来剥掉绿皮,露出白绒绒的嫩笋,卷成小圆饼,津津有味地品尝这春天的赐予,柔软如筋,甘甜止渴。吃够了,开始做柳笛。小伙伴们比着赛爬上河边的柳树,折根刚刚萌芽的柳枝。用手一拧,皮和木质的条梗很容易就分离开来。用小刀裁成段,顺着细端撸下来,将一头捏扁,去掉外层的绿皮,便大功告成。于是,或清脆、或雄浑、或嘶哑的“滴滴”“嘟嘟”“呜呜”声此起彼伏,腮帮子吹酸也不肯停歇。直至村子里冒出袅袅炊烟,在大人们的呼唤声中才各自散去。
春夏之交,河里水还不是很多,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坑。把进水处挡住,拿个脸盆淘干水坑里的水,能捉到很多小鱼小虾。“七下八上”,雨水多了起来,上游的来水把小河涨得满满的,哗哗向东奔去。顺流而下的,还有各种鱼虾。蛤蟆“嗯哇”“呱呱”叫着,像是在招呼小朋友们:快来这里玩吧!循着蛙鸣,小伙伴们光着屁股跑到河边,用纱网抄子去扣青蛙,捞各种浮游的小动物。青蛙很难逮住,小鱼、小虾、泥鳅、河蚌、蝌蚪之类倒常有收获。把捞到的蝌蚪放进罐头瓶里,在家养起来。看着小蝌蚪的尾巴渐渐脱落,先长出前面的两只腿,再长出后面的。这时,大人们就会催促着让把它们重新放生回河里。河里有蚂瘪(蚂蝗),会叮人,钻到身体的肉里竟让人感觉不到疼痛。不小心被它叮了,千万不能用手拽,如果断到肉里那麻烦可就大了。只要用鞋底拍打,就能自动从肉里退出来。
夏至前后,老家进入盛夏。蛣蟟的叫声密集起来。天一擦黑儿,我和小伙伴们顺着河岸去捉蛣蟟狗。在河岸上发现新鲜的小洞,挑开洞口用手指把蛄蟟狗勾出来,放进罐头瓶子里。再晚一点,蛄蟟狗就自己拱出洞,爬到了附近的树干上。打开准备好的手电,一棵树一棵树地找,一只一只地捉,直到自认为全捉净了才肯罢手。有时候夜晚还会找点柴火,在河边点燃后晃动旁边的树枝,蛄蟟就会带着“吱哇”的叫声钻进火里。蛄蟟狗回家拿盐水淹上,用点油上锅一煎,都说好吃。我从记事就不吃肉,只有看着他们吃的份。自己捉到的蛄蟟狗,回家放到蚊帐里,等第二天它们变成了蛣蟟,便把趐膀掉,以防飞走。星期天节假日,还会到河边的树干上去捅蛣蟟皮。蛣蟟皮学名蝉蜕,是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的功效,带回家攒多了卖钱。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捡了一斤多蛣蟟皮,卖了好毛钱,够半年的零花钱呢!
炎炎夏日,闷热叫人心烦意乱,饭吃不下,觉睡不安。槐河成了村民们消夏的最好地方。男女老少都泡在河水里,凉快透了才回家。大中午,老少爷们儿一撂下饭碗,穿条大裤衩便来到河边,走近水旁,也不在乎有没有人看到隐私,把衣服脱光,先站在浅水处双手蘸水在身上拍拍,等身体适应水温后,赤条条地扑向水面,一个猛子就扎到了河心。村里的女人们也喜欢到河里去玩水,不过她们都是选择天黑以后,倒不知道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脱光了衣裳。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村里那些孩子大多十来岁就都学会了游泳。整个夏天如果有一天不去玩玩水,心里就痒痒得慌。
雨季河水暴涨,每年都淹死人的事。铁路桥下的大水坑,是夏天玩水最好的地方。当时我还不大会游泳,有次不小心进到深水区,喝了很多水才被推上岸,第一次尝到了溺水的感觉。因此奶奶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不要去河里玩水,而且看得死死的。记得有一次我非得要去,奶奶在村里紧紧追着我。到最后虽然溜掉了,但回家却挨了一顿打。老师也三令五申不许私自下河游泳,但无奈终究禁不住小河的诱惑。每天下午去到学校,老师都会检查哪位同学没有听话——用手指甲盖轻轻一划,就知道你去没去河里玩水,为此被罚站在所难免。
冬天,河面明显消瘦了很多,上面结起厚厚的冰,有宽有窄。雪白的冰面在阳光下散出刺眼的光,与苍黄的河滩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寂静的村庄映衬下,像极了一幅画。我们去冰面上打出溜,几个小伙伴一起,一个推一个,形成一长串,从河北岸推到河南岸,再从河南岸推到河北岸。一个不小心,顿时滑倒一串,摔出一串银玲般的笑声,悠悠地,荡出老远。我们还会到冰面上去打陀螺,砸开冰层吃冰棱核,直到有家人找到河边喊回家吃饭,才恋恋不舍地摸着摔痛了的屁往家走。夜晚口哨吹响,听到暗号后,一帮伙伴偷偷溜出家门,去和南镇开仗。有时候家里早早把门闩上,便从房顶翻出去。伙伴们手拿弹弓,拿布带裹上石头向南镇扔去,南镇的“敌人”也如法炮制朝我们扔。有一次我被对面飞来的石头砸中,满脸流血哭着回到家。奶奶十分着急,骂着说不让你去非得去,用手拍打我几下屁股,然后从床上撕块被套里的棉花,用火烧成炭灰摁在流血地方,血真的止住了。现在我头上还留有那次留下的伤疤……
小槐河啊,你寄托了我多少童年的梦,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乘着“根治海河”的东风,政府组织对河道进行整理,将原先我们村通往张家镇的木桥重修加宽,修成了一座水泥桥,槐河变得更加漂亮。
然而前些年,曾经奔流不息的槐河水却几近干涸。旱季没水,雨季泛滥成灾。鱼虾不见了,流过的水中漂浮着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家乡的母亲河病了,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保护环境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村边的小河随之重焕生机。沿河两侧打造成景观带,修起了平坦的水泥路,晚上还亮起了路灯。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古老的小河,日夜流淌起时代的赞歌,扮美了我美丽的家乡。
L9981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