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活着》与《日瓦戈医生》之比较

大历史下的小人物

——《活着》与《日瓦戈医生》之比较

城阳第二十中学 张永刚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则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在这里,与其说是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倒不如说是亚里士多德对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任何一部书写历史的作品,都要能以独特的历史视角,通过其独有的叙事艺术和表达方式,带给读者一种超越时空的独特体验,从而体现其艺术价值和独创性。

余华的《活着》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中,作者都将作品聚焦在动荡历史环境下的普通人物身上。可是在两部作品中,真实的历史事件却很少被提起,它们或是被一笔带过,或是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反映出来,我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只是一个生活在历史之中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而已。

余华的《活着》是以主人公福贵对一个到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年轻人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展开的。在福贵那由地主少爷变为穷苦农民的坎坷一生中,分别经历了第二次国共内战、土地改革、左倾思潮、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在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可是在书中,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和描述,如同这些事件都只发生在县城里,与福贵们生活的小乡村没有太大关系,福贵们所关心的,似乎就只是如书名所说的,是“活着”而已。

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也同样如此,作品从1903年写起,“结局”一章写到1929年,“尾声”则是写到了二战后的时光,时间前后跨度已近半个世纪。在作品中,尤里·日瓦戈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先后经历了如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三年内战等多次战争和革命风雨的洗礼,从莫斯科的医科大学生,到后来的军医,再到成为“林中战士”的俘虏和随军医生,最后到20年代末成为一个孤独的写作者。就是这样一个潦倒知识分子的遭遇,构成了作品的基本故事线索。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因城市里发生巷战而受伤倒在人行道上的士兵,可以看到街头张贴的政府公告和法令,可以看到被战火和饥饿击垮的村庄和居民,却很少能看到关于这些历史重要事件的直接且具体的描写,因为作家想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历史真实本身,而是人物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反应和感想。

历史背景的淡化可以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人物和主题上。毕竟无论历史变幻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身上,也只能通过每个普通人的感受来反映历史。因此,如何描写生活在大历史中的普通人物则成为了重中之重,而他们在历史巨变的年代中如何看待生活和人生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余华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在这里特别强调的“忍受”一词实际上也贯穿了福贵的一生。福贵活着,似乎就是为了忍受生活的苦难和亲人们的相继离世。他本是地主家的少爷,终日沉醉在吃喝嫖赌的淫奢生活中,最终在赌桌上输掉了全部家业。而他的地主老爹,也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搬到茅草屋的当天。从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使福贵第一次体会到苦难的滋味,他忍受住了这种地位变化所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向骗取了自己家业的龙二求助,成为佃农,租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田地。这时候福贵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像自己的祖先那样,“把鸡变成鹅,把鹅变成羊,把羊变成牛,”然后重振家业。在经历了被抓去当兵打仗和土改时龙二“替自己去死”之后,福贵体会到“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可惜这样的觉悟也没有让福贵逃脱悲惨命运的魔爪,在他之后的人生中,死亡反复出现,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儿子有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和心力交瘁,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忍受着亲人们的相继离去,最后只剩下徐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两个老不死的”还依然活着依然在田地里做着农活。在小说的最后,福贵对民谣收集者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着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在这时,福贵似乎已经怀有一种活着即是人生基本要求的信念,又似乎蕴含着一种“无欲之境乃至高之境”的中国式哲学理念。对于福贵来说,未来会如何已经不再重要,只有活着——活在当下才最重要,所以他才“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日瓦戈医生则是一个重视个性价值和自由,同时关爱他人,具有博爱思想的人物。正是因为有这种博爱的胸怀,他才会救下身为敌人的白军士兵谢廖沙,会在自己已经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把瓦夏带到莫斯科,并尽全力把他送进工艺美术学校。自幼日瓦戈便由他舅舅、学者韦杰尼亚平抚养,在其影响下日瓦戈很早便有了一种“人不是生活在自然界,而是生存于历史之中”的想法,并认为“历史就是要确定世世代代关于死亡之谜的解释以及如何战胜它的探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日瓦戈后来虽然从事医学,但一直没有放弃对生命与死亡之谜的探索。对于社会事件,日瓦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红色革命的态度上,他有着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最初在报纸上得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时,他曾兴奋地高呼:“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啊!一下子就巧妙地割掉了发臭多年的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习惯于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几百年来的非正义作了判决。”并认为“这是空前的壮举,是历史上的奇迹。只有最伟大的事情才会如此不恰当和不合时宜。”可是当日瓦戈在被游击队抓去当随军医生从而见证了人类彼此间的血腥杀戮之后,当他因挂念家人安危逃出游击队、返回尤里亚金却发现家人音信全无生死未卜之后,再次看到墙上贴着的报刊文摘和宣传文章时,回想起当年的反应,不无感慨:“生平只有一次赞许过这种专断的言辞和这种率直的思想”,“难道他因为一时过分心软便要永远充当奴隶吗?”在那个时代,也许会有许多人都有类似思想转变的过程,可是恐怕却没有几个人能像日瓦戈一样有着如此深刻的感受,因为他不仅从此便与家人天各一方再无相见,而且也被迫“永远失去了唯一的爱人”拉拉。在这种历史剧变的年代里,日瓦戈领悟到:“历史有如植物王国的生活”,人们永远不能窥视植物的生长,因为它看上去总是静止不动的。“但就是在这种静止不动中,我们却遇到永远生长,永远变化而又察觉不到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是一种自然过程,“谁也不能创造历史,它看不见,就像谁也看不见青草生长一样。”联想到日瓦戈曾把历史比作是对死亡的诠释和探索,他在这里把历史比作自然过程,其实也是对死亡及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正是理解到人生的这种无常,他才会在发现出国与家人团聚无望之时把自己隔绝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写自己的“小册子”。日瓦戈在生命的最后之所以要专注于写作,就是希望能以文字的形式将他的经历和感悟传递下去,他是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未来的。在小说的最后,虽然日瓦戈医生已经逝去,可是通过作者对日瓦戈两位挚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日瓦戈的这种理想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

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代入到小说情节和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中,两位作者使用了不同的叙事技巧。在《活着》中,余华特意创造出一个作为倾听者的民谣收集者形象,让他代表读者来倾听福贵的经历,让福贵得以如讲故事般以第一人称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出,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而《日瓦戈医生》虽然用第三人称,可是在书中一直提到日瓦戈在创作作品并由后人整理出来,这种描述给人一种错觉,即这本《日瓦戈医生》就是日瓦戈的遗作,这令日瓦戈与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像重叠起来,似乎我们正在读的就是作者一生经历的自传,造成一中奇特的阅读体验。

细论起来,日瓦戈的人生经历与福贵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的父亲都很有钱——一个是富商,一个是地主——而且这些钱最后都没有流到他们手中;他们都曾被抓去当兵从而导致与家人的离别,甚至是生离死别。福贵和日瓦戈都是生活在两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动荡时期,可是在悲惨命运的重压下,两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却有所不同:福贵更注重当下,而日瓦戈则把希望寄寓在未来;福贵更关心自己的生存,而日瓦戈则更加博爱。导致这两种差异既与两人的性格有关,恐怕也与两人背后的两国文化的差异息息相关。福贵后来的人生态度明显与老子“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相似,过着“减法式”的生活,而日瓦戈所表现出来的博爱和对人生的探索精神则更多是受到苏俄浓厚的东正教的影响。这两种人生态度孰优孰劣我们很难判断,可是至少反映了余华和帕斯捷尔纳克两位书写者对历史的态度。在两部作品中都没有明确写出具体发生的历史事件,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模糊的远景,近景则是生活在其中的受苦的人民。这种写法正是为了表明,历史是深奥复杂的,不能简单的划分和评价,但是社会的动荡和激变,人民的困苦和挣扎却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历史是无情的,这种无情我们也许无法避免,可是我们也要学会对生命的宽容,对人性的宽容,这种宽容其实也是对这个社会的宽容,对整个文明的宽容。两部作品虽然描写的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是最终的落脚点却都是回归到大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境遇上的,这充分体现了两位作者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福贵和日瓦戈两位中心人物在历经苦难后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体验,两部作品自问世之后获得美誉不断,与它们这种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艺术独创性是分开的。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活着》与《日瓦戈医生》之比较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