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五临《兰亭序》

文\吴国瑞

我70岁开始学习书法,第一位老师是谢洪庚先生。谢老师不仅字写得漂亮,书法史也烂熟于胸,讲起来如数家珍。他所撰写的书法教材文笔优美,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给我们选定的楷书字帖是钟绍京的《灵飞经》,行书字帖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之王羲之的《兰亭序》。初见《兰亭序》,第一感觉是线条纷乱,字形怪异,起笔处尖细折转,笔画间细线不断(后来知道那叫“牵丝”),一时间不知如何下笔。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连横平竖直都没有把握,如何面对“天下第一行书”?有些笔画是怎么写出来的,百思不解,只能不停地询问老师。感觉像初次下乡劳动的知识分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突然给你压上一百斤的担子,肯定是肩膀红肿,脚步踉跄。

我们知道谢老师的意思,觉得我们年纪大了,要从楷书慢慢学起,何时才能掌握行书?所以要早点接触优秀的行书。就连他选定的楷书字帖《灵飞经》,也是楷书中笔画比较灵动,更容易向行书转化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硬着头皮写”,一笔一划照葫芦画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能完整地临写出《兰亭序》。当我把这篇作业摊开在桌上,谢老师凝神仔细审阅,久久无语。最后说了一句:“粗看还有点像,仔细看,没有一个字是好的”。十几年后我还记得这句话,可见印象何等深刻。后来我校有一位书法比较好的老教授告诉我,初学书法,临写兰亭序不合适。古语曰:“欲速则不达”,看来是规律。

书法班停顿一段时间后,由施洪兴老师接任。施老师讲解较少,重于亲身演示。这期间临写颜真卿的《自书告身》、米芾的《蜀素帖》和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比如颜体的竖钩和折角处的外圆内方是怎么写出来的,施老师都亲自示范,所以至今不忘。但有时想起《兰亭序》,觉得就这么丢了有点可惜。所以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又开始自己临摹兰亭序。班长朱雍刚书法悟性很好,比较快地掌握了行书的主要笔法。他创建了《书法沙龙》,就是在课外每周或两周聚一次,同学之间互相切磋,重点由朱班长演示一些行书笔法。这些活动使我初步懂得了笔法的重要性,在行书笔法上也有所进步。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我用接近中楷大小的字写了《兰亭序》给朱班长看,他首先肯定比以前有较大进步,但许多地方笔法还有问题,写得不到位或不正确。当下书评、画评、文评多数不吝赞美之词,能当面直言你的不足或指出问题,确实难能可贵。这一点,谢老师和雍刚班长是我要永远感谢的。

第三次临写《兰亭序》是在王宜明老师接任书法班教学之后。王老师是沪上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讲课以点评学生作业为主,有时也当场挥毫演示各种书体写法。王老师满腹诗书,讲起课来自然口吐莲花。古文古诗,脱口而出;文人轶事、书坛掌故信手拈来。王老师口才极佳,讲起来课来妙趣横生,常常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在欢笑声里记住了老师强调的要领,也记住了对你作业中错误之处的批评。我仍然是在完成王老师的作业之余,又多次临写《兰亭序》并呈给王老师批阅。他除了表扬肯定,又在章法等宏观方面指出一些问题。此外,字形太大,和原帖的审美效果相差甚远。

八十岁那年,忽发奇想:何不背临《兰亭序》,试试自己的记忆力?决心好下,实行不易。先要背出整篇文字,然后要背出每个字的写法,包括笔法、粗细、大小、姿态等等。我采用了大学时背外语单词的方法。一是循环递进法,即今天摹写出十个字,明天在背另外十个字之前,先把今天的重复摹写一遍,如此循环往复。二是句子记忆法,即默写出一句话,就记住了这个字在这句话中的样子,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忆。另外,书写时字的大小尽量接近原帖。最后确实成功了。当我把背临的《兰亭序》发到我校老教授协会群里,引起一片惊叹。有一位书法同好说:“吴老师八十高龄还能背临《兰亭序》,堪称我辈楷模!”,书法班上课时交给王老师审阅,王老师说了一句:“书协里能够背临《兰亭序》的也不多”。深受鼓舞之余,我很清醒。他们赞扬的是我不服老的精神和依然存在的背工,并不说明我临写的水平有多么高。我发现一个人职位越高,年纪越老,别人对你的作品多有赞美,很少批评。所以老年人学习一样东西,一定要有自省精神,千万不能沾沾自喜,否则不容易发现问题,会阻碍继续进步。

今年因连续多日高温,不想写字。打开书友小吴介绍我装在Ipad上的《以观书法》APP,《兰亭序》原帖使我眼睛一亮。屏幕上的字帖比纸质字帖更加明亮鲜活,纤毫毕露。线条飘逸,变幻莫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淡扫蛾眉,如惊鸿仙子飘飘起舞,满纸云烟,美不胜收,和我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兰亭序》的印象真是天壤之别。仔细读帖,发现了以前不曾见过的细节,也产生了一些联想。我发现王羲之真是一位书法界“炫酷”的高手!全篇324个字,不仅囊括了行书所有笔法,而且时有创新。其中17个“之”字,7个“所”字,7个“以”字,7个“不”字,写法无一相同,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还有“契”、“欣”、“矣”等字的最后一笔,他竟然用笔肚和笔尖多次运动写出,形似蒲扇,又像翅膀,活泼可爱,打破了正常的书写规则。这或许是他酒酣耳热,童心大发所致。(幸亏他是“书圣”,如果普通人如此书写,恐被人斥为“画字”。)他手腕轻抖,产生了14处“鸟头”,使原本呆板的竖画摇曳多姿。“今”字的左撇形成一个巨大的鸟头,像一只燕子凌空飞翔。甚至在第一个“其”字的横画都出现“鸟头”,更是绝无仅有。后来唐代褚遂良在《大字阴符经》里写出了十几种花样的“鸟头”,恐怕是取法于王羲之。《兰亭序》里还有十九处捺脚,不是惯常的尖角微翘或平出收笔,而是在收笔处形成一个左高右低的斜面,极具特色。这在米芾的作品中时常出现。在《兰亭序》中,王羲之还巧妙地把隶书的竖弯钩变成了“蟹爪钩”(见“殊”字),此钩在米芾的作品中出现颇多,因此许多人都叫它“米芾钩”,岂不知源头也是王羲之。可见书法是注重传承的艺术,只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王羲之被奉为“书圣”,《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当之无愧!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八十五岁再读《兰亭序》,竟然看出了那么多有趣的东西,一时心情大好,立刻埋头临写,一口气写了15遍。这就是第五次临《兰亭序》。虽不敢说比以前写得好,但一想到是在对其笔法有清醒认识状态下的再书写,心里就感觉踏实。民国才女张允和说过:“你要学草书吗?先把怀素的《自叙帖》临一百遍!”我五次临写《兰亭序》,加起来虽然没有一百遍,但至少也有七八十遍。每次临写,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感觉。学无止境,学习,永远在路上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五临《兰亭序》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