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儿童的世界,想象无限,广阔自由】

原文标题:《丰子恺:用童心留住美好,用天真成全自我》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昨天我们读到,丰子恺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并非一蹴而就,靠的是苦学的精神和良师益友的勉励。那么,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他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转变呢?

成年后的他家庭生活如何?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第三部分“居缘缘堂”的共读。

1921年,丰子恺从日本回来后,金钱散尽,又欠下了债,因此只得在多所学校教书,赚钱养家,放弃了继续练习油画和提琴。

他先是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又去了昊淞中国公学的中学部任教。在1922年的时候,应老师夏丏尊之邀,去了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

在春晖中学执教的两年多里, 同时还在省立宁波第四中学兼课, 往返跋涉于宁波、上虞两地。

1924年时,春晖中学教师集体辞职,以匡互生为首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

那时的立达中学,聚集了中国当时知名的才子们,如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夏衍、匡互生、刘薰宇等,可谓是阵容强大,名师荟萃。

做教师原非他的志愿,但是丰子恺讲究凡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仍然把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并把教育事业持续做了一辈子。

1926年,立达中学在江湾的新校舍建成,并在永义里建造了宿舍。为了工作方便,丰子恺带着家眷一起迁入永义里居住。此时的丰子恺,已经有了五个孩子。

缘缘堂,是丰子恺永义里住所的名字。这个命名的来由,与恩师李叔同有关。不过当时的才子李叔同,已经是弘一法师了。

那年秋天,弘一法师云游来到了上海,就来永义里见了丰子恺。谈话间,丰子恺与恩师商量为自己的寓所命名。

弘一法师的意思是,寓所要取自己最喜欢又最有缘分的名字。

于是让丰子恺把自己喜欢的字写下来,揉成纸团,随机来抽取。前后两次,丰子恺都抽到了“缘”字,所以最终,自己的寓所名字就选了“缘缘堂”。

自此以后,无论丰子恺的家搬到哪里,都把弘一法师赐的“缘缘堂”的横批带过去,跟随他六、七年之久,直到1933年,在石门湾的宅院建好,真正的缘缘堂才算落下来。

“居缘缘堂”这部分,收录的就是丰子恺与孩子们在永义里居住时的相关散文。丰子恺喜欢小孩子的心远近皆知,因此,在缘缘堂里发生的日常琐事,有趣也温馨。

有一次,楼窗下的弄里传来一阵卖小鸡的声音,几个孩子急急忙忙出去看。但是最小的孩子元草跌了一跤,哭了起来,丰子恺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带到门口。

见了爸爸过来,孩子们这下都不依不饶了,非要让爸爸买小鸡。原本一角大洋一只的小鸡,挑担人非卖两角五,无论丰子恺怎么讲价,对方一分不少。

这下可怎么办呢?买吧,又觉得贵了;不买吧,孩子又在旁边哭闹。这个场面像极了如今大街上诸多跟父母吵着要买玩具的孩子,看来每个做父母的,都经历过如此为难的时刻。

最后,价格没谈妥,挑担人昂然向前走,背影渐渐消失。留下了一个尴尬的父亲和一群失望的孩子。

丰子恺想告诉孩子们,下次看见好的嘴上不要说好,想要的嘴上不要说要。

不然挑担夫看孩子如此急切的想要,就会咬着价格不放,一分也便宜不了。可是后来想想,这样教育孩子,不是让他们失了天真烂漫的本性吗?

这就是丰子恺对待孩子的宽容和开明之处,他希望孩子能保持童心,活得潇洒点,自由点,开心点。他守住了自己的真,也守住了孩子的真。

从丰子恺的故乡石门湾到杭州,本来乘一小时轮船,再坐一小时火车即可到达。但丰子恺每次偏要坐客船,走运河,在塘栖(xī)过夜,走两三天,再坐黄包车到家。

在客船上,丰子恺可凭窗闲眺两岸景色,也可从容地吃枇杷,吃完后皮和核丢水里,再顺道在水里洗洗手,一举两得。

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丰子恺崇尚原生态、热爱生活的心境。

如他自己所说:“在二十世纪,像夏目漱石这样重视个性,这样嫌恶物质文明的,恐怕没有了。有之,还有一个我。”

除了坐船外,丰子恺送考的情景也分外有趣。

早秋之时,他和其他几个父母一起,带着一群孩子去杭州投考。途中,丰子恺想让孩子们看看眼前的景色,可是大家一门心思在书本上,并不理睬其他。

考了之后,孩子们活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门就叽叽喳喳地讨论考题。讲罢,有的面露喜色,有的闷闷不乐。

男孩子高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孩子也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从考完到放榜的几天,气氛十分沉闷,大家茶饭无心,颇为紧张,丰子恺见状,也跟着紧张起来。有一个学校放榜的那天,轮到丰子恺去看,他紧张地没去,而是托了人帮忙看。

那个人去看榜之后的一刻钟,空气里充满了紧张的气息,大家眼巴巴等他来。而最后他回来宣布结果的那一刻,又像是末日审判一样,一个个霹雳打下来。

好在最后大家都能考取到学校,考到省立学校的,自然带着骄傲,考取其他不太满意的,也立志下半年继续考,定要爬上去。

短短一篇《送考》,把孩子们考试前后的情绪描写的淋漓尽致。做孩子的,对于这其中考试的场面尤为感同身受;做父母的,不也是像丰子恺这样,紧张地连放榜都不敢去看了吗?

丰子恺的画,同他的散文一样,处处透露着生活的热度。他关心这个世界,一如关心自己的孩子一般。

1922年,丰子恺25岁时,一边在春晖中学教书,一边钻研文艺理论,开始尝试用毛笔作画。并于同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漫画。到了28岁时,《子恺漫画》出版。

在丰子恺之前,中国尚未有“漫画”之说,因此,他被看成是“中国漫画第一人”。

他的漫画,就像是对世间众生相的临摹。他观察生活,将看到的一幕幕用画笔留了下来,驻足了时光,也成就了自己。

看过丰子恺漫画的都知道,他画里的主角大多数是家人、孩子和普通百姓。他爱孩子,因此,画中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身影。

比如,孩子们跟着母亲到故乡亲戚家看人结婚,回到上海家里自己也扮起新郎新娘来;比如家里的凳子就是孩子们最好的玩具:一会被当做船,一会被当成车,一会又成了墙壁;又比如一旦知道同伴们有了有趣的游戏,其他几个孩子都火急火燎要参加,哪怕正在洗澡的,也要湿淋淋赤身上阵……

一方面,他是个父亲和丈夫,体验着家庭的温馨,另一方面,他像个旁观者,观察着这生活里的点滴。

而这些点滴,最后就真的进入到了他的画里。

如他自己所说:“我当时的心,被儿童所占据了。我时时在儿童生活中获得感兴。玩味这种感兴,描写这种感兴,成了当时我的生活习惯。”

丰子恺一直认为,成人的世界,束缚过多,狭小苦闷;儿童的世界,想象无限,广阔自由。

就像他写道:“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世界的广大。”

林语堂先生让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可他谈起来的却是生活。因为他的生活就是他的画。

他希望用童心留住世间的美好,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因为没过几年,战争来了,丰子恺一家不得不东奔西走,远离故土。

到这里,今天的共读就结束了。战争期间,丰子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在明天的共读中继续讲述。


文章存档:《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系列文章: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涉及丰子恺的家世、童年、成年、子女等一生经历】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却是坚强的】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儿童的世界,想象无限,广阔自由】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伟人的坎坷铸就和传承着伟大的文化】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丰子恺先生除了是个漫画家原来还有这么多身份】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没有最好的时代,只有最好的自己】



精彩点评:

1,解读《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第四章,丰子恺留学日本回来,钱财散尽,他只能放弃油画和提琴的学习,先后到过上海专科师范、吴淞中国公学等等任教,虽然不是出自志愿,但他对教学认真负责把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态度是另人敬佩的,他对教育事业做了一辈子,同时把他的漫画也充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已成为习惯;使他从中在童心的世界里获得乐趣。然而美好总是短暂的,因为战争来了,之后丰子恺的生活又将怎样?期待明天分享。

2,在这一节里主要讲丰子恺从日本归来,在故土参加工作后他的一些工作生活片段,及和家里的孩子们相处时的一幅幅温馨而动人场景。

热爱生活和画画的丰子恺,用一颗童心感受着人间的美好,他的画率真自然,简练传神,那种真善美在他的画作里都能得到保留,他歌颂生活,歌颂大自然,用天真的心指导着孩子们做人,这是丰子恺最动人之处。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因为没过几年,战争来了,丰子恺一家不得不东奔西走,远离故土。战争期间,丰子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期待明天的共读。

3,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总能读出那份温馨,天真浪漫。有这样的父亲,孩子们该有多幸福。曾经的自己,一度因为不会装假,不会敷衍不喜欢的人而烦恼,如今人到中年,可以放下世俗,简单做最真实的自己。开心最重要,我真诚待人即可,其他一切随缘。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