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弘一法师的故事 【半世风流半世僧,看似无情胜有情】

慈怀君说

出家之前,他是李家三少爷李文涛,南洋公学学生李广平,留日学生李哀,白马会参展画家李岸,俳优戏艺人李惜霜,辟谷后脱胎换骨的李婴。

出家后,他是弘扬律宗的佛门弟子,是战乱时立誓殉教的晚晴老人,是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李叔同,也是一代律学大师弘一法师

一个人,一个名字,能做好已经实属不易,而他用了六十三年时间,完成了常人几世的人生。

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需要不停地修正自己,不断历练自己,学会在现实世界中充盈自己的灵魂。


身处逆境,从不自弃

光绪六年,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他的母亲王凤玲是父亲的四姨太,地位低下,但因为有父亲的宠爱,绫罗绸缎,珍馐美食,奴仆成群,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这一切,都在他六岁那年,随着他父亲的离世戛然而止了。

没了父亲的庇护,李叔同和母亲的生活从云端跌落谷底,饱受家族冷遇。小小年纪的他看尽了世间冷暖,不知该如何自处。直到他和梨园坤伶杨翠喜相爱,家庭不幸的痛苦才稍有减轻。

然而在他母亲看来,戏子总归低人一等,儿子要是真娶了个戏子,会给李家丢人,于是自作主张给他娶了门当户对的俞家姑娘。婚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对杨翠喜依然无法忘怀,内心苦闷不已。

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借学习篆刻转移注意力,又通过京剧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寻找灵魂的归宿。

他还和朋友一起办文学社,结交文人雅士。哪怕在因为支持维新运动而被清政府迫害,不得不带着发妻和母亲到上海避难时,他也始终没有自暴自弃。

只是,他并未因此得到上天的垂怜。二十六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在上海因病离世。雪上加霜的是,当他运送母亲的灵柩回到天津老家时,棺木却被二哥拦在了正门口,理由是:“依旧规,外丧不进门。”

悲愤交加的他,认定是被封建制度禁锢的李家夺走了母亲最后的尊严,发誓要给母亲一个体面风光的,新式的葬礼。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他在报纸上登载了明确反对旧式葬礼的致悼词,请前来吊唁的人,不要像参加传统葬礼那样送经幡纸扎,或者钱物,只送悼亡诗文或者花圈即可。然后又把灵台布置成了西式灵堂的模样,公然和旧制度叫板。

葬礼上,没有披麻戴孝,哭天抢地,有的只是庄严祥和的哀悼,和李叔同指尖流淌的钢琴声。

甚至,他还在葬礼上唱了一首他专门为母亲写的歌。他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送别仪式,为母亲举行了一个全新的葬礼。

李叔同在遭遇挫折和难题时,会悲伤会难过,但从不允许自己用消极的心态去应对。正如他一贯奉行的处世哲学,“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人生不平事,十之八九。逃避只会让人原地踏步,甚至把事情变得更糟。而想要从逆境中突围,最重要的便是勇于面对,敢于打破常规,跟着自己的心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母亲去世之后不久,李叔同把两个孩子和妻子留在天津,孤身东渡日本留学,直到1910年才回国。他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做老师。

他做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哪怕当老师也一样。每次响起上课预备铃之后,学生们陆续走进教室,会发现李叔同先生早已坐在了那里。他讲课极其认真,上一小时课,常以数倍的时间去准备。

凡是本课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内容,他都会预先写好。黑板是特质的双层黑板,他会用完一块,推开后再用第二块。上课时他常常看表,精确地依照所备教案进行讲授,一分一秒也不浪费。

然而,如此严谨的李叔同,面对问题学生却始终注意以尊重为前提。学生犯了过失,他并不当即批评,谈到问题也总是态度严厉而话语温和。

曾有一个叫李鸿梁的学生家境十分困难,李叔同时常给予他帮助,自备的绘画用品也常慷慨地让他随意使用。

一次,李鸿梁在图画教室上素描课,为看得仔细,走到石膏模型前,挡住了正在为同学改画的李叔同的视线,于是李叔同请他让开。李鸿梁因此心中颇为不快,在返回自己位置后,故意敲击画板,以示不满。

李叔同当时未说什么,下课后将李鸿梁约到自己的房间,对他说:“你上午有点不舒服吗?以后如有不适,可以请假。”所言不多,点到为止,其教育、警示作用令李鸿梁终生难忘。

在弘一法师的课堂上,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对学生总是持一种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他对学生总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也没有训斥过谁。因此,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更是因为喜欢他的为人善良、宽容和严谨认真。

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和宽以待人的精神,让他桃李满天下,教育出像丰子恺、刘质平这样的艺术人才。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表达对李叔同的敬慕,他这样写道:

“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不为当教师而当教师,而是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

一个人,一事认真不难,一时认真也不难;难得是把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地去做好,用心地去做好,李叔同就是这样万事认真了一辈子的人。

他严于律己,却宽以待人,人格魅力令人不得不折服。

慈悲为怀,渡人渡己

音乐家刘质平曾经是李叔同的学生,在日本留学时由于家境贫寒,学业难以为继。此时的李叔同尽管薪水不高、家庭负担也重,但他仍慷慨解囊,决意资助弟子完成学业。

为了让刘质平接受他的好意,他信中详细列出了自己的收支和结余情况,表示自己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他提供帮助的,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对于恩师的帮助,刘质平铭记于心。后来刘质平成了老师,薪水很低,但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钱去看望老师,关心恩师的日常生活。

弘一法师知道这位知恩图报的学生,家里没有半点积蓄。于是私下陆续为学生写了二百多幅书法精作,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也有人说,弘一法师一生常怀慈悲心,普度众生,但是他却把绝情留给了深爱自己的女人。

1918年,39岁的李叔同破红尘毅然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他在日本留学时娶的妻子雪子知道后,漂洋过海千里寻夫,希望能说服丈夫回心转意。

雪子在黄炎培和他夫人陪伴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虎跑寺找到自己出家的丈夫。随后,几人来到岳庙前的一家素食店吃斋。席间,黄炎培不停劝弘一法师回家。

弘一法师低眉垂目,既不看人,也不发言,有问才答。饭后,几人离坐,登船,送他回虎跑寺。其间,雪子一直哭,船靠岸后,弘一法师作了一个揖,回头便走,这一辈子没有再见。

电影《一轮明月》中的一个场景还原了当时伤感的桥段:

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雪子轻声叫道:“叔同——”

李叔同语气轻缓地说:“请叫我弘一。”雪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爱,就是慈悲。此中真意,悲欣交集。悲欣交集的李叔同,就这样轻轻一别,再也没有回到尘世间。世间再无李叔同,而人间多了一位信徒,在修行的道路上慢慢前行。

明知此生再也不能相见,不如就此放下,这并不是绝情,而是慈悲让他懂得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人生拥有放下的勇气,才可能拥有向上的动力。常怀一颗慈悲心,才让我们的灵魂更加丰盈。

李叔同出家后,将他所收藏的书画、金石等贵重物品全都送给友人,把自己的生活降到了最低处。矮小的关房里,一坏桌,一旧榻,一烂席,一破帐。日啖一餐,过午不食。

从此,他生活简朴,唯有竹杖芒鞋,修行之路,却走得更加从容自在。在他为僧的24年间,专注于佛学研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弘扬佛学,终成一代高僧。

金银珠宝,可以让我们衣食无忧,而内心充盈,灵魂丰富,才是人生的本质力量,是我们前行的真正动力。

你我皆平凡,也许终其一生都难以活成弘一法师那般通透,轻盈,但我们可以努力向他看齐,让自己往后的人生路,走得更坦然,更自在。

与君共勉。

*作者:李子归。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系列文章:
玄奘的故事
弘一法师的故事
慧能的故事
仓央嘉措的故事
神秀的故事
济公的故事
佛印禅师的故事
姚广孝的故事
鸠摩罗什的故事
禅宗大师 马祖道一的故事
虚云禅师的故事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弘一法师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