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明月的暑期日记 》影评 | 今夜无明月

黄瀚劼 湖南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小孩子的话,从来不重要”

频道:剧情/短片
Bambi评分:★★★
上映时间:2014-06-12
导演:曾赠
主演:陈晓轩、方嘉怡

两个不同版本的小女孩日记,一段沉重而羞耻的成长经历。丧父的小女孩杜明月,在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和对母亲爱的渴望和痛恨的复杂情绪里,在梦里将继父(小明月认为父亲死亡的罪魁祸首)溺死后,迎来了人生的初潮和成长,却还是要面对现实的“冷酷”又无可奈何。诗意的隐喻,沉重的真相和负担,成长和隐没,孤独和不安。

闲谈

日记是一种私密性很高的物品,影片以日记为切入点,通过两本截然不同的日记展现了女明月的两种自我。一本日记充斥着空话、套话,与其说是一种记录,不如说这是学校、老师、甚至明月自身为自己定下的“人设”;而另一本则呈现出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少女内心世界的真实声音——无人倾听,只能通过文字消化、排解的声音。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似平静实则暗涛汹涌,导演的野心在两本日记反映出的成长、教育及人性等尖锐话题上展露无遗。

第一本日记通过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视角向我们呈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对一个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在离婚率逐渐攀升的社会大背景下,这样的家庭却以一种触目惊心的速度增长着,这也就意味着,明月或许并非一个个体,而是现代社会中部分单亲孩子这一群像的集中反映。两本日记的反差也极具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某些填鸭式、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是它扼杀了一个孩子寻求关怀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千人一面的、根正苗红的、完美无瑕的“好”孩子。

明月,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她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世界的碰撞——是在一个少女成长的路口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碰撞,亦是在接受与反抗两者间反复而无力的挣扎。父亲的死亡、母亲的堕落、继父的出现,这一切将明月逼进了道德死角的梦境中。在梦里,她杀死了“继父”,惊喜与恐慌两种情绪畸形地叠加,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单亲家庭中孩子对爱的渴求以及心理状态的极端化。

“继父”小吴——导演将其设计为一个“无脸人”的形象,相比起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缩影,意在表明这并非个体现象,而是社会群像。而母亲美美,在给予明月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将成人世界肮脏的游戏规则一并强加给了明月,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正是造成明月痛苦的根源。

影片用一种抒情的笔调刻画着人物内心的孤独感。低饱和度的偏蓝色调营造了一种阴冷、悲情的氛围,大量手持摄影与明月乡音的独白相结合,不仅深化了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隐喻了明月在生活中的处境,也外化了明月自我放弃、自我挣扎与自我救赎的心理状态。影片末运用了一个声画对立的长镜头:明月落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而新上交的日记内容却被一种饱含激情的语调随画面念出,两相对比之下,导演对当下某些假、大、空教育模式的批判升至极点。

象征蒙太奇的运用亦是本片的亮点,在梦境中,明月孤独地立在水中,红色衣裙和艳丽妆容象征着母亲潜移默化中对明月的影响,双腿间游过的金鱼象征着少女初潮,同时也象征着明月内心世界的真正成熟,而隔岸的死去父亲的身影,则是明月对父亲最后的告白与告别,也是父亲对女儿一次重大成长时刻的见证。这一梦境,正是明月内心世界崩裂与重建的最深刻的写照。不难看出,在影片结束的情绪氛围中,隐藏的是导演以写实的女性视角对单亲少女内心秩序的白描。

一个暑假,六十天的日夜交替,足够一轮明月六十次出现与隐没,也足够一个少女看清生活中残酷而不堪的一面。教育冰冷的触感,家庭堵不住的缝隙,一个个美丽而没有生命的字符随着长镜头被明月一一念出时,无数“明月”,却在沉默中陨落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明月的暑期日记 》影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