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孔子的故事 【渡人,渡心,渡己】

慈怀君说

古来多圣贤,功名传千秋。

谈及古时圣贤,独领风骚者,必是孔老夫子。

正如有位学者所言:“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

在当世,孔夫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门下弟子三千,桃李遍布天下,创立儒家学派,修订儒家经典《六经》。

在后世,他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至圣”、“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广受后人敬仰。

在无数人的心中,孔夫子的形象早已被神化,成了神坛之上遥不可及的存在。

然而,拂去历史的尘埃,当孔圣人回到人间,究竟会是何种模样?

不妨,一起来看看。

十五志于学

但凡圣人降世,必将天有异象,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

然而,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当孔子睁开眼,来到这个陌生世界,没有金光乍现,亦无彩凤飞舞。

彼时的孔子,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婴儿,咿呀学语,天真烂漫。

他最初显露出不凡之处,大概是在三岁时。

小孔丘刚满三岁,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一年以后,他已经能够念出百余字。

一日,母亲问他:“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小孔丘信誓旦旦地说:“都记住了!”

母亲便说,第二日一早,就来考考他。

当天晚上,小孔丘就跑去找了哥哥,问他有没有记住母亲教的字。得到兄长肯定的答复后,小孔丘反而有些忐忑不安:

“我已经学了很多遍,也许都记住了,但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母亲要考我,如果我有不会的,母亲一定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说完,小孔丘就在哥哥胸口上一边写字,一边念出声来。清脆的童声带着一股执拗劲儿,从响亮有力到越来越轻。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已经陷入了睡梦当中。

哪有什么天纵奇才,不过是聪明的人又肯努力,才造就了一段段传奇。

就这样,不辜负自己的天赋,不懈怠每一份付出,孔子逐渐长大,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十五岁那年,他便定下了此生的目标:做学问。

彼时,小小少年的志向在人们的眼里,不过是一番美好愿景。却未曾料想,在这条路上,他走到了谁也不曾抵达过的远方。

三十而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对自己如是评价。

那么,在他的三十岁,究竟立的是什么呢?

从十五岁立志做学问起,孔子便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关注国计民生,从未停止思考,并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因此,他决定开办学校,广纳弟子。

于孔子而言,三十而立,意味着自己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教书育人。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此,教学要讲究“有教无类”。人人都可以被教化,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与当时只为贵族服务的学校教育不同,孔子收徒不论门第出身,面向的是广大平民,给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教学生要知礼,要为仁,要志存高远,要脚踏实地,要懂得自省,要勇于改过。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生要“学而知之”,要不耻下问,要虚心好学,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门弟子三千人,遍布春秋列国,将他的思想广泛传播。

其中,贤者七十二。

有如颜回者,德行出众,学富五车,有“人在陋巷亦不改其乐”之志;

有如子贡者,善于雄辩,经商有道,开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

有如子路者,性情刚直,扶危济贫,入仕后留下无数优秀政绩……

正如孔子所求“有教无类”,他所教出的弟子,每个人都像他,每个人又都不像他。

他教会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为人处世之道,亦是寻求自我之法。他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所长,活出了自己最好的样子。

在教书育人这一事业上,孔子无疑是空前成功的。

四十而不惑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孔子的毕生志向,那么他做到了,而且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层志向,便是入仕济世。

再多大道理,无法落到实处,终究只是空想。

孔子怀揣满腹的治世学问,希望得到明主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第一次机会,是在三十岁那年。

那时,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和孔子相识。

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

孔子给出的回答是:“他能推举五羖大夫百里奚执掌国政。”

孔子看出齐景公也有如秦穆公那般称霸的想法,才有此答案。他希望自己能如百里奚一般,得遇明君,助其争霸。

五年后,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亦随同前往。

齐景公想给孔子封地,让他留在齐国,为自己所用。

然而,当时已是齐景公身边重要谋臣的晏婴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在晏婴看来,孔子的政治主张施行起来太难,这辈子可能都看不到效果,所以不建议齐景公用他。

在孔子和晏婴的选择中,齐景公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后者。

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孔子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齐国留了几年,试图说服齐景公。

可惜,有人嫉妒于他的才华,使计加害。无奈之下,他只好逃回了鲁国。

时机未到,那便好好修炼自己,等待机会的下一次降临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潜心磨练,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对人生的各种问题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如他所言:“四十而不惑。”

对人生不再迷茫和疑惑,明白了社会,也明白了自身。同自己和解,也与世界和解。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的政治抱负真正得以实现,是在五十岁后。

五十岁时,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相当于宰相,已经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那是孔子仕途顶点最为风光得意的时候,他终于有机会一展政治抱负。

在他的管理之下,鲁国大治,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在外交上,孔子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当时,齐国与鲁国交恶。齐国畏惧于鲁国的强大,便提出讲和。两国相约,双方国君在齐鲁交界处夹谷进行会盟,孔子随同出席。

没想到,和谈是假。齐国的真正目的,是挟持鲁定公,用以要挟谋利。好在这一阴谋被孔子识破,并扼杀在了摇篮当中。

耍诈不成,齐国在将要盟誓之时又出阴招,以献乐助兴为由,意图羞辱鲁定公。

这正撞在了孔子的枪口上,论礼,有谁能比他懂呢?

孔子依照周礼进行了合理的反击,并严惩了齐国乐公,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并归还了过去侵占的鲁国土地。

这是鲁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孔子当居首功。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孔子的优秀招来了许多人的忌惮,其中就包括鲁国的贵族季氏。没过多久,在季氏的百般为难中,孔子被迫下台。

内部不团结,这就给了外敌可乘之机。齐国眼见硬的不成,就来软的,用出一招“美人计”,向鲁国国君进献了一批非常漂亮的女乐与马匹。

孔子费尽口舌,想要劝鲁国国君拒绝,却受到了冷落。

再好的政治主张,再多的治世良策,遇不到一个明主,终究是一纸空谈。

心灰意冷的孔子就此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另寻明君。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岁后,孔子尝遍了人生百味,体会过郁郁不得志的心酸,也曾走上过权力的巅峰。

此时的他,已然懂得了天命的意义,找到了自己内在的人生使命。

六十而知耳顺

无论是为官为臣,还是为师为友,只要能够将思想传递给他人,便不枉此生。

此时的孔子,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正途歧路,早已具备了洞察世界的能力。

如他所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时至暮年的孔子,变老了,也变得更加通透了。

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没有放弃寻找明主,但也不会因为一次次被拒绝而感到失落。

他知道,只要自己始终在路上,所走的每一步,所见的每一个人,便都有其价值。

此时的孔子,早已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人生,进入了一种洒脱而自在的境界。

从五十六岁那年离开鲁国,到六十八岁回归故里

在外周游的十二年间,孔子曾与多位国君商讨政事,也曾多次身陷险境,但始终心态平稳,笑对世间烦恼。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门口等他们来找。

弟子们苦苦寻找他,听一个过路人说起:东门站了一个人,额头像尧,腰长腿短,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三寸,长得奇形怪状,颓废狼狈如同丧家之犬。

顺着这一线索,弟子们顺利找到了老师。

说起这位路人对其外貌的评价,孔子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说:“这个描述也太传神了!”

不因别人的评价而烦扰,不以外物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孔子的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人生一世,不过百年。

生命这条长河中,你我皆是摆渡人。渡人,渡心,渡自己。

孔子渡人,三千弟子,桃李成蹊;

孔子渡心,明辨天理,顺应天命;

孔子渡己,不惑于世,谨守本心。

余生长路漫漫,唯愿你我都能像孔夫子一般,渡人,渡心,渡自己,沐风栉雨,且歌且行。

*作者:丫丫。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孔子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