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仲寅
在我七岁那年的春夏之交,家里来了位远房亲戚,他是我叔父的舅舅,长大后我才知道他是冯墨农,一位连环画的大师。
——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我跟随60多岁舅公去老宅后面的麦地捡拾麦秆,说要回家制作麦秆扇。“在整理、修剪麦秆时,粗要一样粗,细要同样细,这样做出来的麦秆扇才会平整好看好用。”他慢条斯理地说道。
选好麦秆原材料后,舅公就到老宅生满竹子的园子里开始劈竹密,短、粗、厚的部分用来做扇柄,长、细、薄的部分用来做扇边。这道工序之后,他把事先拣好麦秆铺平、排好,并用针把每一根都穿起来,固定后,将它剪成扇形,再用竹密丝在周边围上一圈。为了使竹子不扎人,他还给扇边包上了一层好看的布边。最后,按上扇柄,绑上红绳,一把麦秆扇就完成了。
舅公对我说:“要是想让扇子好看点,可以在扇面上画些花花草草或当下时尚京剧样版戏人物形象。”扇面摆动起来,扇面的花花草草、小常宝、李铁梅在摇摆中忽隐忽现,凉风好似从“花丛”中徐徐送出,带着一股小麦味道,让人感到格外清凉、惬意。
——
当时,舅公做了许多麦秆扇,他觉得凉快了别人,自己也非常开心,真是童心未老,热情未减。附近邻居人手一把麦秆扇,在那个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年代,扇子在夏日里大行其道。傍晚时分,风凉夜饭开始,麦秆扇成为老宅附近三伏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而扇面上的画栩栩如生,这正是舅公的那手好戏。后来才知道舅公是一位画连环画的大师。那是文革期间,他正遭受迫害与打击,是来家乡避难的。
冯墨农(1902-1970年),亦名冯墨浓,1902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当时以庙桥港为界,南为桐乡县,北属嘉兴县)濮院镇,著名画家。幼年在家乡读过私塾,自小得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发奋自学美术绘画技法,由于努力学习,绘画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在家人和乡邻间留下了绘画奇才的美誉。稍微长大一点后,便随全家搬往上海居住,冯墨农对绘画艺术的拓展更有了广阔的天地长时间刻苦地自学研习,达到了无师自通的地步,逐渐在上海滩上小有名气了。新中国成立前,冯墨农主要在上海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其绘画作品多以古典题材为主,有多部画作问世。同时,他以卖画为生,补贴家用。
——
1949年,上海解放。但是,上海滩充斥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连环画,宣扬的大多是暴力和色情内容。众所周知,我们这代人都随着看连环画而长大。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书、公仔书等。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普及新的文化知识,连环画正好充当传媒工具,而绘画连环画的人才很是缺乏,冯墨农有绘画国画的基础和功底,因此他逐渐开始转入从事连环画创作领域,靠着自已对绘画艺术的执著和多年绘画国画的功底,很快就掌握了连环画的绘画技巧,脱颖而出,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
从1950年开始,冯墨农作为一个自由职业绘画者,曾经为上海滩多家私营出版机构绘画过多本连环画。如他绘画的《芦花荡》《苗族妇女》《号兵小铁轮》《剿匪模范彭安顺》《攀登九仙山》《老英雄李升》等一大批反映现实题材的连环画。他的连环画,由于绘画工整细致、人物造型严谨和环境描述细腻,使读者对故事的描述性、形象性有更好的理解,逐渐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
1954年,冯墨农被吸收进入新美术出版社工作,在此期间,或自己、或与上海籍老画家合作,绘画了大量的古典题材连环画。1956年他随新美术出版社一起合并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创作员,继续从事连环画的创作。195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大型历史连环画《三国演义》,冯墨农被邀请进行创作,他先后在《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中,绘画了《单刀会》《水淹七军》《安居平五路》《五丈原》《政归司马氏》五册连环画,精彩地表现了《三国演义》中的这些经典故事。冯墨农是《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中绘画较多的作者之一。
——
与此同时,冯墨农还参加了《江阴哨官》《生死交》《李时珍》《儒林外史》《杨家将故事》《英王陈玉成》《中国历史人物》等系列连环画的绘制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先后为河北、天津、辽宁、人民美术等出版社相续绘画过多本连环画,他的绘画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70年,贫病交加的冯墨农在故乡濮院黯然去世,而他留下的一系列连环画作品,永存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长廊中。
——
朱仲寅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桐乡市税务局工作,助理会计师、税务经济师、注册税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