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跟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

原创 朱延华 静阅湖

全文1500字,阅读需4分钟

  全是女孩子,声音格外纯净。周三上午一二节课讲授舒婷的《致橡树》,首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课文,大家读得认真。
  前一天晚上,已经在授课班微信群里提出要求,上课是要提背诵的,诗歌教学,当然首先让学生背诵,好的诗歌,值得反复诵读。走进教室时,就看到课代表沈盈盈同学在争分夺秒地背读着课文,很沉静很投入的样子。
  问了几位同学,都说已经会背一半了。
  启发式教学。大家知道舒婷是哪里人吗?福建人。福建哪里人呢?不知道。哈哈,我直接告诉大家,是福建非常美丽的厦门人,鼓浪屿人,是一个以钢琴出名的岛屿上的人。说作者舒婷是厦门人有什么意义吗?很重要。
  大家知道《致橡树》这首诗产生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吗?大家很熟练地从课本上找到了答案,“改革开放前夕”。我说具体的年代呢?是不是一九七九年啊?同学们又看看书上的注解,回答说确实是这一年。
  我说,一首优秀的诗歌,经典化以后,其实并不需要去管他到底是那一年创作的,它的普遍意义艺术成就一定是超越那个具体的年代和时代背景的。但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学,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梳理一下这首诗产生的具体契机。
  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会有特殊的动因,比如老师上次在《文艺报》发表的文学评论,就是因为上了语文课,就是因为语文课上有学生提问,老师想着要回答学生的问题,于是就思考和进行了写作,结果就写出了文章,《文艺报》发表后,《人民文学》杂志微信号还进行了转发。上课,彦含同学提问,就是老师这篇文学评论创作的契机。
  舒婷这篇《致橡树》的创作也有着很有趣的契机。一开始就讲了,舒婷是福建厦门鼓浪屿人,厦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鼓浪屿就更加文艺浪漫,正因为此,舒婷与老诗人蔡其矫就历史必然地在厦门相遇了。1975年,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蔡其矫散步,蔡其矫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他说,漂亮的女孩子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讲了蔡其矫的话语之后,我问同学们,大家听了蔡其矫的话,是不是有什么感想呢?大家望着我,不说话。我催问,难道大家一点感想都没有吗?大家继续眼睛瞪着我,不说话。我笑着说,你们看看舒婷当时多大年纪。这个问题倒是问不倒学生们,她们低头就从注释里找到了答案,舒婷出生于1952年,诗歌写作年代1979年,舒婷当时27岁。我说,舒婷27岁,比你们现在16、17岁确实成熟不少,但你们比起她来,时代更先进了,1979年至今已经41年,41年后的你们居然听了蔡其矫的话没有任何触动,简直不可思议,也许你们心中已经不再需要考虑男女平等和女性独立这样的观念了。
  我说,蔡其矫无意识的话语,却对舒婷产生了巨大触动,舒婷听见了就很生气,当天晚上回去,她就以《橡树》为题写了首诗交给蔡其矫。当然我们并没有找到太多蔡其矫收到舒婷诗歌之后的评价。后来舒婷将这首诗寄给了北京的北岛,北岛又将这首诗送给著名诗人艾青阅读,艾青和北岛都觉得这首诗好,一致给舒婷建议将诗名改为《致橡树》。这首诗首先在当年非常有名的民间刊物《今天》发表,之后又被有关报刊不停转载,影响全国。
  蔡其矫也许也是很著名的诗人,但在诗歌界之外,知道的人并不多,我想,他一定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舒婷《致橡树》诗歌的生成背景,幸乎?不幸乎?
  我说,《致橡树》大家都觉得是爱情诗,其实舒婷自己说并不是因为爱情而写的。不信大家看,橡树其实是北方树种,而木棉则是亚热带树种,很多人都认为橡树和木棉在现实意义上并不容易站到一起。《致橡树》虽然看起来像爱情诗,其实看起来像爱情诗并不代表就是爱情诗,这在中国古诗中的例子很多很多,有很多看起来像爱情诗的诗歌,其作者往往是官场失意老头子,他们常常以怨妇的角色抒发相思之意,其实其倾诉对象是当时的皇帝。我们从刚才舒婷诗歌创作的具体事实来分析的话,舒婷创作《致橡树》,其实也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以爱情为表征,目的是想向蔡其矫老诗人表达自己对男性与女性关系之间平等独立的思考。
  讲到这里,请同学再根据这种思考和情绪在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朗读时明显冷静了很多。随后请大家对课文进行层次分析。提了几位同学,直到侯青同学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出的序号,大胆地把诗歌分为三个层次。问她为什么这样分,却不说。又问了好几位同学,都不能清楚地表达。
  于是让大家把侯青所分解出来的第一层次朗读体会一下。大家边读边思考,读完还是不敢表达出来,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是高深莫测的。我说,大家恐怕想太多了,其实刚才诵读的第一层次,如果仔细体会和细读的话,很容易就能看到,这个层次主要就是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这方面的词汇标志是非常明显的,大家看看“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也不止”这几个词。
  又请同学们把侯青分析出来的第二层次的课文读一下,大家读着读着,发现剩下的部分其实并不需要再分层,一个层次就够了。这样《致橡树》的层次就非常简单,第一层次是以否定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态度,第二个层次则是正面鲜明地表达观点。
  在课本上,这首诗并没有分段,从头到尾是一个整体。在网络上看到的,则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从开头到“甚至春雨”,第二节到“又像英勇的火炬”,剩下来的是第三节。
  这首诗美不美?没有一个学生怀疑,回答得很整齐,美!美在哪?左唐青举手回答说美在思想,她把思想方面的内容都说了一遍。我记在黑板上。戴佳宁说美在手法,我也记在黑板上,仲彦含说美在意象,我也记在黑板上。一会儿说了很多。我说,诗歌之美,肯定不仅仅是思想,如果仅仅是思想,那诗歌肯定不如论说文表达得更清楚。如果说没在手法,就像左唐青补充说的象征、寓意,我说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很多散文也有象征与寓意。那么这首诗作为诗歌来讲,其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说,这首诗最美之处在于,其意象的运用非常丰富,其情感的表达也非常丰富,最为关键的是,虽然情感丰富,却语言特别简洁层次特别情晰,层层递进;意象虽多,却并不庞杂,而是不断以意象丛创生出富有画面感动态感的意境,这首诗并不满足于一个意境,而是创生成一串意境群。请同学们课后再多读多体会,诗歌决不能简单地理解其思想之深刻,更重要的,是体会其语言简净之美,意象运用之美,意境创生之美,情感丰富之美。

  下午去看了主题班会比赛,沈浩、谢青青、刘文华三位的班会课,都在四楼报告厅的舞台上上的,各自带着自己的班级,全是真的,个别班级的班会表演痕迹较重,随机点名上台发言的学生居然带着讲话稿。虽略有瑕疵,也说明大家都非常重视准备得认真充分。下午也在食堂门前小广场观摩了技能成果展,各系都有成果展出,看到我结对的幼教一九级两个班学生,她们看到特别热情亲切的招呼,围着我介绍这介绍那,还现场跳了好几支舞,也邀请我一起跳。后来有应杜书记邀请去看了数控系的篮球赛。跟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跟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