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从《金刚川》看如何寻找意象

原创 朱延华 静阅湖

 看过《金刚川》,想到戴佳宁同学那天刚下课就跑来问我,意象如何去找。在《金刚川》这部电影中,金刚川桥就是一个很好的意象,这座桥在美军的不断轰炸中修而毁,毁而修,这座不断修造的桥,是真实的物象,也是艺术的意象,它是志愿军顽强英勇的伟大英雄主义的精神象征。
  佳宁想问的,是平时到哪里去寻找意象,如何把找到的意象运用到写作当中。佳宁问得匆忙,我答得也匆忙,记得当时我对佳宁讲,意象的寻找要靠机缘,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我很担心当时匆忙的回答把佳宁吓住,一直想着哪天再专门跟她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今天巧了,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青年作家徐则臣转发的《人民文学》第十一期刊登的刘致福散文《楸树和木槿花》,再次勾起我对如何寻找意象这个问题的兴趣。《楸树和木槿花》这篇散文,其实是可以当成两篇散文来读的,这篇文章一共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屋后的楸树》,第二部分标题为《园边的木槿花》,把这看似独立的两篇散文合并为一篇散文,大概是因为楸树部分写的是父亲,木槿花部分写的是母亲,合在一起刚好就是父母了。

  楸树树木木质细密坚硬,在作者老家是稀罕树种,是打家具的上好木材。家里一直缺楸树木材,先是奶奶想找楸树木材来打棺材,后是哥哥结婚想打一套楸树木材的大床柜,可父亲一直担任村支书,总是忙不过来去寻。父亲担任村支书时,哥哥条件好本来可以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父亲却把机会让给别人,后来父亲不再担任了,新的村支书却照顾自己的侄子,哥哥还是上不了。作者就这样非常巧妙的把楸树和父亲的形象建立了联系,“那棵曾经长在我梦里的巨大的楸树与眼前的楸树林叠印在一起,让我再一次真切地想到父亲。父亲宁折不弯的气概和这挺拔的楸树何其相似!”
  《园边的木槿花》也是这样,作者写收拾菜园,扎架篱笆,母亲总是提前剪好木槿枝条,隔两步就在篱笆中插一根,到了夏天便枝繁叶茂,与篱笆浑然一体,既美化了园子边,更重要的是等于种下一片菜树。文章写了母亲的很多本事,最后,作者写道:“咀嚼着清甜的花瓣,不自觉地想起老家的园帐(篱笆),想起带领我们扦插木槿花的母亲,母亲的面容竟如木槿花瓣一般鲜艳、清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母亲,一生都与泥土纠结不休,却能把贫穷、平淡的日子过出花来,聪慧、清丽与素朴、要强,这些精神与品性在乡土的背景下愈显亮丽可贵。”
  楸树和木槿花都是具体的物象,如果作者只是写这些植物,不能算是意象,把这些花树与父亲母亲建立情感联系之后,再升华抽象出具体物象与人物之间相近相似的更高精神层面的价值来,这时候,这些具体的自然物就转化为意象了,它们就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物。
  当我们把意象简化为某种精神的象征物时,我们就很容易寻找具体意象了。就像《金刚川》这部电影,它是一篇命题作文,就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拍摄的,这个宏大的历史主题,如何拍,拍什么,不同导演会有不同的选择。这部两个月时间拍出来的电影,管虎、郭帆、路阳等三位联合导演和编剧很快就找到了金刚川桥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是这部电影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3期刊登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意象的双重性》一文指出,如果说对象与媒介构成绘画的双重性的话,辞情与声情就可以构成诗歌意象的双重性。彭锋指出,中国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辞情与声情之间的意象,以及辞情与声情之外的意境。“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至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廷相的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意象很有帮助。我们简单 来讲,所谓意象的双重性,关注的重点是意象所在的“主客体之间的中间地带或者未分化状况”,强调了意象处在心、物之间的特性。

  《金刚川》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最后阶段,志愿军在金刚川上面对敌军的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舍身修补交通要道上一座木桥的故事。这座木桥既是具体真实的物象之桥,也是志愿军精神的象征之桥,从艺术角度来说,电影中的这座桥,是介于物与心之间的媒介物,它所代表的对象,则是伟大杭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按照以上介绍和分析理解框架,我们在日常写作创作当中,如何去寻找合适意象,方法就非常简单了。在写作创作之前,首先要确定写作的对象,挖掘、提炼、概括写作对象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品质,然后去从这个写作对象的工作生活当中梳理寻觅可以代表这种精神的象征物,这个象征物,也就成了写作对象与精神品质之间的媒介物,找到的这个媒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比如上文提到的楸树、木槿花,比如我们课文里《跨越百年的美丽》里的镭所发出的美丽蓝色光焰,《那一年,面包飘香》里的面包香,《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荞麦面,以及《金刚川》电影里的那屡毁屡建的桥梁。这些象征物,一定不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的,而是和作品的中主人公关系密切有着情感联系的具体物象。
  正是因为那座屡毁屡建的桥梁这个意象的成功构建,让《金刚川》这部主旋律电影避免了空洞说教,有了更多值得咀嚼的艺术美感。
  不知道您明白了没?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从《金刚川》看如何寻找意象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