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在红色经典中阅读——读柳青的《创业史》

在红色经典中阅读
——读柳青的《创业史》

——————————
【山西】张晓虎

谈起《创业史》,绕不开“红色经典”这个话题。“红色经典”是对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概括总结形成的一个特定范畴,特定时期泛指1949年至1966年之间,也称“新中国十七年小说”,特定范畴泛指“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是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一种称谓。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被精炼地称为“三红一创,青山宝林”。“一创”即是柳青的具有“史诗级”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建党百年之际,重读红色经典,进而汲取和修正,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读《创业史》,要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作者把握时代脉搏,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鲜活地描摹了宏大广阔的历史画面。中国文学评论家何文轩说:“《创业史》的命名,显现了它的历史特点,而史的特点,大家通常也称作史诗的特点,一般是指文学作品从艺术上概括历史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要知道历史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和学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互助组”和“初级社”的相关历史知识无疑是走进《创业史》的一条重要途经和一个关键切入点。这个“ 互助组”和“初级社”的建设发展正是新中国新社会充满活力的一条时代脉搏,作者深刻学习和领会文艺创作精神,立足于“反映中国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的大课题,是具有认知独特性和思维敏捷性的。作者能够到陕西省长安县后黄甫村落户,和当地的农民兄弟融于一体,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劳动当中,这种深藏坚定的热爱举动,这份饱含淳厚的质朴情怀,为他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完成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视觉冲击体验,获得了宝贵的身临其境的创作灵感。以至于在《创业史》文本当中,作者能够逼真细微地再现农业合作化的劳动热情和生活场面。比如郭振山夜里在家开会的场景描写:”过年时供祖先的桌上,摆着一盏石油灯壶。冒着一炷黑烟的灯火,把微弱的光线,投射到坐在板凳上的和蹲在脚底的庄稼人脸上。郭振山站在桌旁,背靠着白泥墙讲话。“以及参会人的说话表情和行为举止的实写:”’众位有啥意见?‘郭振山换了笑容问。他开始用手揉着一个木盒子里的生烟叶子,往烟锅里塞着。他用权威人士的眼珠子盯着在场的人。一片沉默。可以听见老二郭正海在西厢屋里呼噜呼噜的鼾声,和东厢屋牛啃着切碎的玉米秆的声音。夜,深沉的寂静,东围墙和街门外面,从稻地里的哪个草棚屋,传来了拉胡琴的悦耳的声音。”还有进山割竹子人们合作的劳动场面的描述:“吃毕干粮了。生宝又和大家商量着,把人分成两帮,一帮人……另一帮人……工作进行的异常简单而又寻常。没有人挑轻避重,嘴撅脸长。所有的人都表现出自觉的认真和努力。工作开始以后,领导人立刻变成普通劳动人,参加做活了。生宝看见,大伙对于修盖这十六个人的共同家舍,人人都是非常重视的。要是山外的村庄里,给任何私人盖棚,这种全体一致的精神,是看不到的。即使是贫雇农,没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把他们的精神凝结在一块,他们仍然是庄稼人。谁用工资也换不来他们给自己做活的这种主人公态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创业史》47、48、303页)三处列举仅仅是冰山一角,深入整部小说的阅读之中,你才能更加贴切地感受到劳动的火热场景和庄稼人互助合作的喜悦心情,你才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你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历史长河里热烈的感召力和强大的推动力。
读《创业史》,要认真体会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创业史》的主题思想集中表现在农业合作化进程和互助合作的集体劳动当中,通过各个阶层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利益冲突以及矛盾斗争的故事情节推动小说铺展开来,故事中凸显了以共产党员梁生宝为代表的党的先进的强大的领导力量。在艺术特色上,心理描写精细入微,作者贵在深入生活底层,通过朴实细腻的语言描写,特别是人物心理变化的捕捉,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刻骨铭心的众多人物形象。说到人物形象,梁生宝是小说的核心人物。读小说期间,我问一同事,可记得书中的梁生宝?同事回忆片刻,说,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那位为了省钱不舍得住旅店披麻袋挡雨花五分钱喝一碗面汤的买稻种的人。可见梁生宝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具生活原味和艺术风格的。中国作家李希凡评价梁生宝,“是‘历史、时代、现实和理想’的结晶,这些英雄形象的真实的性格内容,既高唱着豪迈的语言,雄壮的调子,又显示了鲜明的色彩,成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样。”心理描写在各个阶层的人物刻画上运用的非常到位,为充分地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起到了催化作用,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一个人的主管意识和思想动态,把人物的内在精神活跃起来,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的人物走进了读者的心里。人物在个性化差异上又突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塑造,细读小说不难发现,梁生宝的大局意识,想到的是解决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团结大家把互助组发展壮大,和郭振山的自私虚伪,想到的是怎么买二亩稻地,怎么把粮食投给私商开的砖瓦窑,从心里不服气梁生宝,制造种种阻力,形成公与私的对比;徐改霞的聪明好学和独立意识,想的是怎么样帮助梁生宝,是嫁给他还是离开村子考工厂当工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赵素芳的简单自卑,想的是怎么依附于一个男人,满足于在四合院当佣人,屈服于姚世杰的侮辱,表现出一个女人的不幸和可怜,形成强与弱的对比。“《创业史》在人物性格塑造和叙事方式上,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被当时的文学界视为圭臬。文革中,上海市委写作组炮制《虹南作战史》,创作人员人手一册《创业史》,依此为范本和赶超目标。”(引文来自丁邢的观《柳青》)在众多人物的成功塑造中,这种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导向性的叙述干预成了一时被效仿的创作手法。今天读来,仍然值得创作者们深刻学习和借鉴。
读《创业史》,要着力学习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
谈到《创业史》文本中的人物精神当数梁生宝为互助组的建立发展和巩固而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其中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小说第一部第五章里表现得极具代表性。又以《梁生宝买稻种》为题节选这一章列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在吃饭和睡觉两个生活细节上对梁生宝的人物进行了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睡大炕也要两角,他舍不得花这两角钱。”“他要了五分钱一碗的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在车站票房睡下来“独自一个人笑眯眯地说:‘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创业史》75页)这种小说创作风格和人物精神刻画手法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前些年,一次在长治培训,我遇见一位手拎铺盖卷的民工,在一间破旧的简易房前转悠,保安发现了他,上前盘查,得知没有去处,他央求保安在破房里躺一宿,天亮后就坐车回家。我想他不一定是没钱而登记不起客房,或许是……一次在河南林县办事,午时,一对穿戴寒酸的母子从医院出来进入一家快餐店,坐在离我不远的旁边一桌,为母询问了一遍大中小三种不同碗的面价,最后点了一个大碗面,端上大碗面的时候,为母向服务员又要了一个空碗,少分了一点,把面多的一碗递给了儿子……我想她不一定是没钱而吃不起两碗面条,或许是……今读《创业史》,重温《梁生宝买稻种》,想想生活中省吃俭用的那位民工和为母,对于餐桌上的浪费和种种生活中的过度挥霍我们会不会感到脸红和内疚?说到作家的人格魅力,无不谈到作家的一言一行。柳青先生说:“想要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事实上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的柳青后来辞职并且定居到了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完成了创作。“1960年,柳青先生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全部交给了王曲人民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用;之后,为了帮皇甫村拉电,他又提前预支了《创业史》第二部的稿费。”这种倾其所有的奉献精神,和当下的一些高高在上,唯利是图,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等不良思想行为相比,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反省和思考?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谈到柳青及《创业史》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也给我们提出了学习要求,指明了学习方向。
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人民公社制度的安排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创业史》是服务于政治的文学作品。”这个过程造就了《创业史》的艰难“成长”,其“长相”也就难以完美无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历史 “局限性”和“狭隘性”。再读柳青的《创业史》,这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红色经典”作品和作者人格魅力的耀眼光芒,已经照进了我们的生活里,照亮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之路。面对不朽的“红色经典”,面对“红色”的《创业史》,对于阅读后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汲取和修正,是每一位阅读者需要严肃面对和深刻思考的人生课题。
(在线责编 子荷)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在红色经典中阅读——读柳青的《创业史》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