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

原创 林子 林子的百草园

迟迟没有开始《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倒不完全是因为十年来从未上过这一课,只是还没有足够的底气不把这课给讲坏,不把史铁生给讲糟,干脆就按下了暂停键。

一个历尽苦痛而从不炫耀苦痛、贩卖苦痛的人,首先他的人格就该是强健独立的。相应的,涌动在他文字里的情绪也并非是惹人怜悯的,那该是一种实现了自我救赎后多么令人动容的丰盈和庄严——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从此,他留在世上的照片中,无不带着笃定的目光,甚至顽皮的笑容。

《昼信基督夜信佛》是史铁生的未竟遗作,在他离世的前一天,文档上还保留他写作的痕迹。一个精神强健者的离世,不说是铿锵的,至少也是平和而深沉的。

一个从二十岁起惯于瘫痪四十年,以生病重症为职业的人,他在临终之际,会怎样总结困厄,会如何叩问生命,会如何思考死生,会怎样看待信仰?

他这样写道:

在我看,基督与佛法的根本不同,集中在一个“苦”字上……前者相信苦难是生命的永恒处境,其应对所以是“救世”与“爱愿”;后者则千方百计要远离它,故而祈求着“往生”或“脱离六道轮回”。而这恰恰对应了白天与黑夜所向人们要求的不同心情。

白昼直面苦难,夜晚祈祷解脱。我们有生之年的日子在昼与夜的醒与梦中交替往复。夜晚想要驱赶白昼的烦恼,而这烦恼,大致来源于“我执”——对自我的执着。破除我执,就要减轻自己的分量。通俗点说,抑郁的根源就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

这是生。

而死呢?史铁生认为,死是不可能发生的。死,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了。而一切“有”,都是被观察出来的。既然“死”也可以被观察,“我”就是那个最终的观察者;一个观察者怎么会在观察之时死去呢?因此,死是不存在的。

书中不少这样语言层面的哲学表达,看上去还有点文字游戏的机智和诡辩。但我一直坚信,这是一份对“生死调查问卷”(假如有这么一个东西)做出的最为真诚、最为心口一致(而非故作洒脱)的回答。

接着这一篇的是《我在史铁生》,这个有点怪异的题目下,作者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梳理作为自己的史铁生的生命旅程。从出生到少年,到成年,史铁生像自己作品里的甲乙丙丁,史铁生搭乘“史铁生之车”,如早年地坛里偶遇的两位老者指点的那般:虽万难君未死也,惟一路尔可行之。

“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我觉得,他的散文《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中的这一句,可以视作这种跳脱了肉身的奇特视角的贴切注脚。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时的授奖辞。

是的,向死而生,警醒和关怀。对史铁生的生命,不敢说理解和认同,但起码有尊重与敬慕。

遗作中还收录了三篇小说。

《恋人》借布欢儿一生追逐老吴的故事,探索了爱的真相。

《猴群逸事》写的是两只猴,闪和雷,雷的被囚禁和回归山岭,暗喻着束缚与自由。自由,大于也高于权力。

《借你一次午睡》,有些民间鬼魅气息。苏苏的肉身在一次午睡中被邝婶已故的女儿借去,等她醒转,才发现自己已“扮演”邝婶女儿一年有余。

这些故事无不走着一条由困惑到通明的道路,可能也是史铁生自己辛苦的一生的通行方向。

人生六十,他了然明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昼信基督夜信佛》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