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 -一起来了解明朝人物

原创 Sophie 失忆者的笔记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书本作者:张宏杰

前言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知兴替.
虽然自己不见得能看懂许多,前车之鉴也不一定能变成后事之师,但是了解历史还是多多益善的.
选材倒是都不错,对于不怎么看历史书的人来说,还是讲得比较有意思的.只是,作者主观色彩太过浓烈,全盘否定农民的思想,否定明朝在历史中的进步,更多的是批判封建陋习.读之,所识之事不少,但是不可把作者的批判全盘接受.

丁东序

温故而知新,这正是读史的乐趣所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第一张面孔

历史的惯性:朱元璋

由于中国人独特的生育观,中国的人口密度一直大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广袤的大地上局部灾害无年不有。中国官僚体系的庞大举世无匹,使官僚队伍吞噬了大量社会财富。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贫困化。

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枷锁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而财富则让人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虽然取天下依靠的是武力、进取和冒险精神,然而一旦天下安定,朱元璋立刻恢复到农民的保守本性上来。

短视的实惠观是孤庄村生活在朱元璋身上打下的第二个深刻的印记。

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农民们目光短浅,缺乏想象力。他们的精明、现实有时不可避免地变成短视和愚昧。

本来,中国社会发展到宋朝,已经有了现代社会的雏形,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税收实现了货币化。朱元璋却严厉限制商品经济,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

缺乏眼光,无想象力,一味节省,以农村内的经济为主,只注重原始式的生产……不顾投资为来日着想.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影响是强烈的亲族观念。“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业社会里,血缘关系比任何关系都可靠。

农民们生活细节上一再节省,盖房子时却会倾其所有,力求坚固气派。

初生鳞甲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了流浪儿的生命哲学。

元末的社会动荡如同一场大地震,把这块矿石从地底颠簸出来;三年流浪生涯,把这个本分的农民孩子从土坷垃似的矿石炼成了一块乌黑的生铁,让他的身体变得坚硬,心灵变得冷酷。而随后的多年战争,则似血与火的熔炉,让朱元璋百炼成钢。

对中国历史来说,从流氓到开国天子,却几乎是一个规律。光辉灿烂的数千年历史中,历代丰功峻德的开国皇帝,除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和北魏、隋、唐等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开国皇帝以外,几乎都是出身江湖。

中国的顺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物种。中国历朝农民是被无数条绳索牢牢捆缚在土地上的。

逼得农民如同树木一样,生长在土地上,每年结出果实,供官府摘取。而历朝不断进化的愚民统治,使他们目光短浅、头脑封闭、因循守旧。

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对那时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在任何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忍耐。“

社会其他阶层的头脑和视野很容易被几亩地、几本书牢牢控制。而江湖之人却得天独厚,长期混迹江湖,给了他们精明的头脑,使他们更容易参透中国社会的秘密。

炼就帝王心

令朱元璋注定出类拔萃的品质是,他不管做什么事,只要着了手,都会全心全意地做好。既然选择了军旅生涯,他就强迫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一个出色的士兵。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朱的本性相当狭隘敏感,他的宽大仁慈并不是出于天性,而完全是出于理智的他考量。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必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高明的演员。

中国人谋略化的思维方式与军事思维非常接近。中国人不善坦诚合作,也不善公平竞争,而独善于破坏规则的恶性竞争。

中国古代缺少其他门类的专家、大家,独大军事家层出不穷。

朱元璋却从不像那些好汉们那样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饮,明朝弃尸马前。他参加起义,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出于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向往。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选择,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飞黄腾达。

: | 有自己的主意,是其它流浪英雄所不具有的

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变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 | 人生如棋,思虑周全,才能胜出

他深知战争中人心的向背取决于军队的纪律。所以,独自带兵之始,他就十分注意军纪。

: | 无规矩不成方圆,太自由就是散漫

刘基、宋濂、朱升等一时名士尽入囊中,使朱元璋的战略水平大大提升,这是他最终问鼎的另一个关键。

: | 知识就是力量,朱在战时就能领悟,并加以利用,此乃绿林好汉少有

朱元璋一生做事,信奉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

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湖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

: | 积跬步而至千里,不急功近利,不断积累,等待时机成熟

战场又是一个不能犯错误的地方,每犯一个错误都得付出惨重的代价。

: | 重压之下却不能犯错的地方,战场

在判断人物上,军事家往往习惯从人性恶的一面出发,把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考虑到点滴不漏的程度。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接人待物,所看到的危机自然无处不在,所以,“恐惧是身处谋略地带人的基本心态”。

: | 做一个军事家,居安思危,处处担心,着实很累

军事思维是功利化的思维,除了自己一家一姓的私利外,朱元璋对什么东西都没有真正的信仰。

他远交近攻,对外宽容,对内残忍。

对于他鞭子所及的臣民百姓,他凶暴残忍,苛刻无情,为了一姓之私,妄图永世囚禁万民,成为他的家奴。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公开的特务机关“锦衣卫”,

战争时从纪律中得到的甜头,使朱元璋对纪律达到了迷信的程度。

: | 乱世之中纪律严明,深得人心,掌权后丝毫不留情面,却是松懈下来的人们一大灾难

朱元璋在开朝后的治政方针就是严刑峻法,靠杀人来震慑万民。

: | 暴君之行

龙椅上的农民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唯一没有背叛“农民理想”的起义领袖,终其一生,朱元璋都在为实现农民乌托邦而艰苦奋斗。

在孔夫子那里,这个农民理想就被文绉绉地描述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 中国数千年来的均等思想,限制了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四海升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君正臣良

: |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现在的人

同样是分封制度,中国的封建与西方的封建并不是一回事。

: | 西方的平等观念和中国的上下尊卑完全不同

毛泽东是千古无二的伟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社会有诸如此类的洞见。

: | 中国社会的专治和上下尊卑

很明显,在分配帝国利益蛋糕时,朱元璋把官僚体系排除在外了。一个前贫民对官僚阶级的下意识里的报复欲望,朱元璋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出来。

: | 农民出身思考重点自然会受影响,不同出身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构建乌托邦

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在林林总总的西方思潮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一方面,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真理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传统深处与社会主义思潮有着某种天然的精神共鸣。

“不患寡而患不均”

: | 中国古时遗留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强调政令统一,强调意识形态的纯洁和一元化。而这种偏好,同样是中国诸派思想家所共有。

而社会主义则因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同质性,吸引了中国的许多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最终在中国的土壤上深深地扎下根来。

: | 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是有历史渊源的

结网的蜘蛛

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

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 | 职业世袭,跟随元朝步伐

黑格尔认为,朱元璋式专制的缺点在于,只有皇帝一个人对整个帝国的前途命运负责,其他人都缺乏责任心。皇帝必须担任这个庞大帝国的那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和自然活泼的“灵魂”。

: | 皇帝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管了起来,若皇帝不在了,就会所有制度全部瓦解,专制制度的弱点

这一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是中国文明生命力强大,汲汲营营,与天咸休。在西方人看来,这却是极其悲惨和可怕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僵化状态。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它之所以能活着只是因为它已经僵化了”。(汤因比《历史研究》)

: | 中国文明一直延续,是强大还是僵化

专制的社会。在那里,人类生活必会变成一池死水,首创性极度缺乏。人心的这种低下状态又导致平凡的统治,平庸、落后的民族便将出现。

: | 专制使人们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最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朱元璋从来不认为“自由”是一个人生活中所必需的。从一个贫农的视角出发,他认为“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再进一步,就是在好房子下坐着,吃国库粮(“关着俸米吃着”),不用干活,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幸福。他想象不到,人还有别的需求。至于被管理得严一点,他认为这不但不妨碍幸福,反而增进了人们的安全感。

: | 小农眼光限制了他的思想

清朝基本上把朱元璋的政治制度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并通过设军机处等小调整,使这个制度更加完备。

: | 固步自封,加速社会格局的瓦解

思维格式化:禁止奇装异服

唯有在朱元璋时代,皇权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扩张。在朱元璋手里,皇权突破了层层限制,变得无所不能、无所不管。

: | 真正的专制

等级制度特别提醒人民,任何事物也不能超越于政治权力之上。尤其是经济权力必须绝对屈从于政治权力之下。

化民成俗

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人不论什么岁数,只要做了领导,辈分和学问马上见长,立刻变得比百姓成熟、正确和耐腐蚀。而老百姓不论多大岁数,在心智上都是长不大的儿童。

: | 身份在那,能力就在那了,也是中国社会陋习?

人们习惯用加减法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用类推的方式把局部真理扩大到无限。因此,中国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著名的治国理念:一个人只要能修身、齐家,就有能力治国平天下,因为国不过是家的累加。

其中的荒谬,一眼就可以看出。当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事物运动的规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学《大诰》运动

朱元璋从来也没有能够把道德和法律分清楚,因此,他的圣命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洪武中叶,大明帝国里发生了一件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皇帝号召底层民众起来,造官僚阶级的反。

激进主义在中国这个“中庸”大国里有着十分深厚的土壤。“激进主义”是一种“幼稚病”。

连朱元璋寄以最大希望的村民自治也很快破产了。因为有了权力,可以处理一般的案件,老人也很快腐败起来。他们毫不自重,以权谋私,甚至贪图酒食贿赂.

群众运动的火候是最难掌握的。不久,就有许多地方的地方官为了政治利益,威胁利诱百姓们保举自己,打击他人,更有许多地方群众为了抗税不交而把正常工作的税收官员捉拿到京。

第二张面孔

权力的奥秘:朱棣

老四朱棣走路时左脚微微内倾,步子一大一小,和自己如出一辙;而一脸忠厚之相底下游动着的缕缕狡黠与豪霸,则完全是得了自己的神韵。“形神毕肖”.

他参悟了中国社会的许多真相。多年苦读的经典和这些真相,这样近,又这样远。忠诚和背叛、真实与谎言、欲望和禁忌、道德和利益,太懦弱了不被器重,太强悍了则遭疑忌。特殊的关注也就意味着格外的风险。一事不谨,就有可能失去父亲的信任,而失去父亲的信任,则意味着灾难的降临

朱元璋犹豫不决的这几十天,也是朱棣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几十天,就是在这段日子里,朱棣发现了自己对皇位其实是那样的渴望。醇酒、妇人根本牢笼不住他的精力,世界万物中,只有权力才让他心醉神迷。

中国政治史的背景颜色是相互猜忌。诸王和皇帝之间彼此心怀疑虑,只能用最大的恶意去估量对方。

一上台就开始雷厉风行地削藩,其实正说明他没有读懂历史。他即位时,政局稳定,天下太平,没有哪个亲王有能力和理由主动向他发起挑战。因此,他完全有时间和空间,用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把他和诸王之间的紧张状态化解于无形之中。

小皇帝越是搞小动作,朱棣就越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以静制动,让小皇帝越来越尴尬。

政治家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不在于道德素质,而在于立场。对那些坚决站在他这一边的人,他如太阳般温暖;而对那些坚决反对他的人,他则比野兽还要凶残。

他们标榜的是王道正义,实际上遵循的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法则。

道义上被剥光了衣服的朱棣,最后的手段只能是屠杀。

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这是人的本性。

老皇帝出身平民,所以对同样出身流氓的汉高祖感觉十分亲切,每每自比汉高祖,为人行政上自觉不自觉地以刘邦为榜样。

而朱棣是篡得皇位,所以对同样用血腥手段夺得皇位的唐太宗极有好感。唐太宗不但篡位成功,并且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

永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横行的时代.

篡位者往往是大有作为的君主。他们通常比那些名正言顺的帝王更勤劳、更努力、更自我节制,竭尽全力建功立业,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皇位。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都是如此。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朱棣创立引人注目的功业,一半是由于他豪雄阔大的天性,一半是由于显示自己能力的需要。

连续不断的行动凸显了朱棣的强者形象。这是巩固他统治的有效手段。父皇数十年的经营为他的一次次大手笔打下了基础,而他的才华又足以使他把一次次表演进行得有声有色。

第三张面孔

偏执症患者:海瑞

偏偏是他定下一系列惩贪祖制的明王朝,腐败得登峰造极。

: | 适得其反

推崇中庸的中国文化其实总是在走极端。儒家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个相互对立的群体,宣称一个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为中国文化打下了偏激的底色。凡事都被划为两极,中庸无处藏身。

“清官”现象,其实是贪黩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体里,总是汹涌着激进主义的热血。他们总是认为,有那么一种终极真理,可以解释整个宇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你找到了这种真理,坚定不移,大刀阔斧,就可以粉碎一个旧世界,换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

他们做起事来,总是那么唯我正确,总是那么激烈绝对,总是那么一步不退,总是那么缺乏建设性空间。而他们的失败,也总是一败涂地。王安石如此,海瑞如此,康有为也如此。

明朝,由于废除丞相制,人们一般尊称内阁成员及各部尚书为“相”,又称内阁首辅为“阁老”。

精神可用来写到书上,记入史册,激励人心,却不可施用于实际。

这其实是千古清官共同的命运。清官只是官场的遮羞布,是厕所窗台上的一盆塑料花。

海瑞已经成了一个偶像,正义的化身,一个超现实的存在。而现实生活中的海瑞,却已经心如死灰。他憎恨这个荒谬的世界,他每天都在盼着死亡的到来。

: | 现实的残酷和人们的美好愿景之间的强烈反差

海瑞对孩子教育严厉。他对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进行男女授受不亲的教育。

: | 看到大家的评论都很激烈,确实此人身上缺少人性,只知道恪守心中的准则,不管对错,只管执行,跟他幼时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错误的灌输给了他极端的思想,最终落得无后而终

第四张面孔

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魏忠贤

这句情急之下的话,无疑反映了魏忠贤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和长期以来某种模模糊糊的心理准备。

: | 一时冲动可能是他心底埋藏的夙愿

虽然胸怀大志,他治理的大明天下不可能不走向空前的混乱。

: | 不能胜任

权力的滋味让人一旦尝了,就绝难舍弃。

在小农社会,信任的基础来自血亲关系,只有自己的家人、亲戚,才是最亲近、最可靠的。出身农民的魏忠贤在组织自己的集团时,本能地想到了模拟血亲关系,所以他大认干儿、义孙,这样他才能对这些人放心使用。

魏忠贤之所以如此恶毒,就是因为他确实出身卑贱、能力低下、统治不合法。

: | 正中要害,才会恼羞成怒

朝臣们对魏忠贤的赞颂越来越多,很快变得铺天盖地。朝廷也因为魏氏的一桩桩大功不断加以封赏。从伯而侯而公而上公,他很快达到了最高爵位。

: | 听起来可笑的事情,这真的就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吗。权势下面的虚伪至极。

人贵有自知之明,庸人所缺的,恰恰是自知之明。

: | 早年的影响不能正视,必将导致畸形的心理需求。

他也知道新帝登基后,也许不会像先帝那样信任自己,自己不会再有这样大的权势,可是,凭自己的忠心,后路也不会坏到哪儿去。这个庸人,在政治上迟钝得可怕。

: | 忠仆却做了太多逾矩之事,却不自知,最终势力轰然倒塌,却未曾想到。如此大势力却无篡位之心,真是福薄,跟的前主人命太短。

第五张面孔

在劫难逃:张献忠

妇女的大量死亡是东方攻城战争中的固定情节。她们的自觉性也一再令人惊讶。她们壮烈得懦弱,高尚得简单。

: | 不可想像,中国妇孺的地位何其之低,官兵的心何其残忍。

中国历史上历朝的农民起义军,真正秋毫无犯的并不多见。大多数起义军所过之处,难免玉石俱焚。

: | 最懦弱的一批人,残暴起来也是没有底线

聚集在起义的大旗下,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为了什么“纲领”,而仅仅是因为饥饿。很难想象,仅仅因为握住了武器,他们就会从“愚昧狭隘”的中国农民瞬间化蛹为蝶成“革命战士”。

: | 感觉作者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是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歧视

通过流动作战,农民军把后勤的劣势变为了速度上的优势。

底层文化中的第一个缺失,就是人道精神的缺失。在正统文化中,“人命”起码从理论上,在表面上,是天地间最贵重的事物。

底层文化的人道精神,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淡漠到了何等程度。

: | 生命不被别人尊重,身边也都是不被尊重的生命,最终自己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而每个中国底层社会男人几乎都知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绿林世界里,女人除了供男人消遣,别无用处。

: | 惊骇

论智力、胆气、武勇,他张献忠绝不比李自成差,差只差在胸无大志上。

: | 再多天赋,勤奋,比不上心有城府,胸怀大志

贵族文化在大动荡中一次次受到毁灭性打击,随着刘邦、朱温、朱元璋之类的底层人物一次次由社会最底层上升至社会最高层,以实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底层文化不断扩散,并逐渐以厚黑学”为面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使中国政治越来越趋流氓化。

中国历史上数千百次惨烈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没有为中国历史冲破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

农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比以前更严密的控制,更坚固的监狱,是更好的驯化,是国民性格上的进一步退化。从汉到清,这一规律至为明显。

在《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弗洛姆分析施虐狂的内心说:“他们不仅恨他们的敌人,他们也恨生命。”

: | 许多暴虐的起义者,都有些过度的自卑和恨

这就是东方集权体制的威力。这个体制的特点就是没有对最高权力的制约机制,因而会把一个人的英明放大为全体的胜利,把一个人的疯狂放大为全体的罪恶。

: | 死忠愚忠

长久被自然、宗族、政权和意识形态捆缚,农民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农民的独立人格、自由个性、主体意识都处于沉睡状态,他们即使团结起来,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工具。

: | 中国的农民,两千多年的封建奴役,没有了自我意识

第六张面孔

无处收留:吴三桂

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世能力。他属于多血质类型,社会协调性极强,善于感知别人的情绪反应。

在和满洲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大有前途,必将取朱明而代之。而使他最后下了投降决心的,还是这个满洲统治者不可抵御的个人魅力。

: | 领导者魅力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不是自我所能左右,而是常常受到所处社会的粗暴而蛮横的威胁。

: | 在明末众大将在接触清之前为明卖命,却在认识清之后纷纷倒戈投降,历史的必然,却使他们成为明朝的叛徒

皇帝已经死了,可是父母仍然在,这就是吴三桂在这个世界上堂而皇之地活下去的理由。忠臣是做不成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可孝子这冠冕堂皇的社会角色还可以继续扮演下去,他的行为照样可以获得社会伦理观念的认可。

心理学家说,外表的变化对一个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满洲人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坚决要求被征服者剃发改服,即使逼得这些人再度反抗也在所不惜.

因为双方都明白,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为精神举行的葬礼。

: | 外形的改变,其实是内心改变的外相。

鞑靼人(满人)在征服帝国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汉人互相残杀,加上汉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为了满洲人去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

: | 传教士的说法,真的是让汉人汗颜

陈圆圆终于又回到吴三桂手中。这是吴三桂用一个家族的性命换来的女人。

: | 英姿飒爽、作战英勇、标杆式的军人,最终只得到了一个女人。在那样的时代,没有国可以效忠,没有家可以守护,最终沦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男人。

一条噬咬旧主来取悦新人的狗,能让人放心吗?一个没有任何道德原则的人,可以为功,更可以为祸。

: | 自己请缨去杀旧主,让新主都害怕了

这个举动暴露了吴三桂的目光短浅。这正是他这个精明的投机者和真正的历史伟人之间的差别,也是注定他不能成大器的证明。

: | 被逼叛乱之时,却依然希望求和,以为武力可以决定一切,不能看到本质问题的存在,看不到历史的方向

第七张面孔

血液里的海水:郑成功

郑成功在与满洲人的作战中遭到惨败。在大陆上,他控制的地域因而迅速缩小,唯金门、厦门等几个沿海孤城尚在手中。这几座单薄的孤城显然无法支撑起郑成功规模宏大的反清构想。他的目光落到了台湾岛上。

: | 这是要反清复明?

这个家族是蒋介石家族出现前最为西化的中国政治家家族。

: | 混血儿的背景

虽然大元帝国是一个世界性帝国,以发达的海外贸易而闻名于世,然而,后来者朱元璋对外面的世界丝毫不感兴趣。

: | 明朝限制了海洋贸易的发展,渔民便成了海盗。

即将展开的郑荷之战,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和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碰撞。

: | 更像是海盗之战,为了商业利益的一场战争

明末时期,海上霸主的宝座还没有轮到英国,而是被荷兰牢牢占据。当时的荷兰军队以武器精良而闻名全球,

郑成功也拥有一些热兵器,不过中国热兵器停留在初起阶段,制作十分粗糙。

: | 明朝的武器没有一点进步

人数并不是战争胜利的保障。历史的线头,有时重叠交缠,歧径纷纭。许多我们认为的第一次,其实不过是历史的重复。

: | 此次战役和清朝时和英国之间的战役,其实如出一辙,人数众多并不能弥补军事武器上的差距。清朝的失败只是明末失败的重演。

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令郑成功培养起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郑成功治军不讲情面,往往如此。

在战斗中,郑成功经常亲身督战,身先士卒,视死如归。

春秋以降,在日益严密的专制权力的不断挫辱下,中国人日益软熟圆滑,英雄气质不断从这个民族体内消散,实用主义越来越向着苟且、丑陋的方向发展

“生命尊严”和“生命质量”已经成为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一些人彻底放弃生命的优雅,选择了生存重于一切的动物化生存。

只有郑成功重新接续起了春秋传统,把“荣誉”放在了“生命”之前。

郑成功的刚烈是一种有弹性的刚烈,郑成功的理想主义是以现实主义为两翼的理想主义。他既有血气,又有操作的能力。

: | 能言亦能行

中国人则对少年人的活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三十岁以前的人,在中国人看来,“血气未定”,属于“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非得四五十岁了,火气渐消,血性全无,才让人感觉安全可靠,才可以当领导,办大事。

中国文化缺乏朝气。“天真”、“热烈”、“理想主义”是中国文化中的缺色。

郑成功的选择,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看来,都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他这枝大木,虽然高大,却终于没有撑起明王朝的天空。历史证明了那些投降者是有眼光和见识的。

郑成功代表的是民间的、与政府对立的力量。正是因为逃脱了政府的控制,他和他的武装才避免了被专制政权阉割,侥幸保留了男人的质朴、健康和活力。

郑芝龙投降后,往日的郑氏贸易帝国一下子群龙无首,四分五裂,海外贸易陷入低潮。郑成功起兵后,立刻加以招徕整合,重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商业力量,郑成功由此也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国际贸易商。

而这种近代作战方式,在一百八十年来后的鸦片战争中,却根本不被中国军队所知。

: | 没落总是有迹可循的

郑成功虽早已决定“移孝作忠”,却不得不在表面上与清人虚与委蛇,边打边谈,假借与清人和谈,以保住老父及家人的生命。

: | 忠孝难两全

郑成功用牺牲“孝子”为代价,以期成就“忠臣”,孰料孝即不能,忠最后也成泡影。

郑成功这个最后的忠臣,已经没有了可效忠的对象。他竭尽全力,攻下台湾以图复明,而大明已经彻底灭亡。

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

: | 仅仅三十九岁就在忠孝两亏,又因家门不幸气愤不已的情况下死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