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走近他并试着去理解他 ——初读《卡尔•马克思》

我猜想,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如果有一个似熟悉而陌生,就像天边的熟人或眼前的陌生人那样,而他的名字从小就反复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很可能伴随我们一生,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卡尔·马克思。但以赛亚·伯林所著的《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一书,却可以让我们走近他并帮助我们试着去理解他。

先知书店推荐这本书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卡尔·马克思的传记著作有两种,一种是以赛亚·伯林的,一种是其他人的。虽然这句话从数学逻辑来说,用来描述任何一个特定样本与其所在集合的相对关系时都是成立的,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以赛亚·伯林这本成名作的与众不同。

以赛亚·伯林发表这本书的1939年,距传主离世的1883年不算遥远,是传主思想旗帜在世界上影响日盛——传播的和压制的——的时期。因此,作者当时从知识分子、思想者的角度来研究和论述传主,既需要勇气——包括对传主思想的批判和赞誉两方面的自律,又需要学识高度——包括对传主所处时代和思想形成及其内涵的研究与理解。作品发表后,给作者带来了巨大声誉——赞扬的和批评的,使这本书成了作者的成名作。

在书中,作者像一部思想摄录机一样,把传主从童年成长环境、青少年时期的思想萌芽开始,到进入社会后的思想发展、定型、沉淀、固化,直到部分思想被运用于社会改造实践及其效果的显现,把任何对传主思想之海的溪水汇集以及任何引起海面波浪的扰动都忠实记录了下来,给读者呈现了一部传主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全景式记录片。

与其思想轨迹的波澜壮阔相比,传主一生的足迹就显得比较简单。1818年5月,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莱茵兰州的特里尔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这一时期在其一生中的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刻了一道痕、遇到两个人。前者是说,其父因一次稍微有点出格的演说受到了警察的特别“关注”(可能是“请喝茶”)被迫收回了当时的意思表示,并在人前竭力表现出自己的“无害”。犹太人血统、父亲改教者身份以及因“希望能有轻微适当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的言论被警察注意而怯懦屈服的态度,这都让少年的他倍感屈辱——回望历史,这很可能成了他一生思想和感情的阴影,用书中的话说“从此埋下一丝怨恨在心里闷烧,后来终被煽成大火”,从而影响了整个世界。后者是说,他少年时遇到的威斯特法伦父女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两个人,路德维希·冯·威斯特法伦男爵不仅开阔了少年马克思的眼界、启迪了他的思想萌芽,还在他“特别需要同情和鼓励的一个时期”给予他“罕有的礼貌和热情的对待”;而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则成了他生活的终生伴侣。在特里尔度过少年时期后,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念了一年书便转到柏林大学就读,从此走进了那个真正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柏林大学,马克思接触到了各个流派的思想,醉心于黑格尔哲学,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分子。1842年,在耶拿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受邀为《莱茵报》撰稿,十个月后出任该报主编,将“报纸从相对温和的自由刊物转变成了狂热的激进刊物”,“发表了对普鲁士审查制度、联邦议会、全体土地占有阶级进行谩骂的长篇檄文”,但终因发表了攻击俄罗斯的社论文章引来了俄国皇帝对普鲁士的压力,报纸在第二年就被封禁。还好,又有人邀请他去巴黎主编一本新杂志。

在巴黎的两年间,马克思彻底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和定型,发现了他从此可以用来解剖社会的最锋利的两把“手术刀”——阶级和剥削,头脑里装载的再不是什么“青年黑格尔派”等精神哲学,而是有了明确实践目标、明确武装对象、明确批判对象的思想武器——至少是其雏形。

批判的武器太过锋利,难免让被批判的对象感到了恐惧——中西概莫能外。1845年初,他被法国政府驱逐,带着妻子和一岁大的女儿来到了布鲁塞尔,并与共产主义工人组织建立起了密切联系。这时,他的思想已有了明确的结论:共产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暴动才能得以实现。从此,为了这个任务,他倾注了一生精力,对无产阶级开展组织和思想的训练,以使其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始终相信革命马上就会到来。1848年,利用共产主义者同盟伦敦中心委托其起草该组织的信仰与目标宣言文件的机会,马克思将他的思想精华以革命赞美诗般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出来——开篇就用了一个令人畏惧的词语表达了它的基调:“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接着便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论点,……,这些论点中的第一个表达在第一部分开头的一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公开宣称,共产主义者的目标只有通过武装力量推翻整个社会秩序、夺取一切政治与经济权力才能实现。结尾是一句著名的口号:“无产者在这场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赛亚·伯林这样评价其传主的这部杰作:“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宣传工具,没有什么能与之比肩;它对于随后历代人的影响,在宗教发展史以外,已无可匹敌者。”

《宣言》发表后,马克思不可避免地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第二天,巴黎爆发了期待已久的革命,他受邀再次来到了这座革命之城,随后又到科隆、莱茵兰地区去做革命的宣传鼓动。不久,那不勒斯、米兰、罗马、威尼斯、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城市纷纷爆发武装暴动。但到了1848年6月,巴黎革命势头就成了强弩之末,局势的掌控权又回到了对方。

1849年7月,他再次被普鲁士政府驱逐出莱茵兰,去了英国,一待就是34年,以至把大英博物馆的地板都磨出了“教科书上”的印记,从而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系统地用两把“手术刀”继续进行着他对这个社会的解剖:社会是由阶级组成的、阶级是对立的、无产阶级是受资产阶级剥削的、要消除剥削就必须消灭资产阶级、无产阶段只有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并宣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但他在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中没有将论述延伸到夺得政权、阶级统一了以后的社会或国家——就连“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提法也是在8年后《哥达纲领批判》中才有的。这有点像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个情节——章北海急切地询问弥留之际的父亲:“‘那’以后我该怎么办?”他父亲回答他:“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小说里,“那以后”、“那以前”的“那”指的是夺得星际飞船逃离太阳系。小说中,章北海通过一套超复杂的设计在两个世纪后终于夺得了“自然选择”号星际战舰的控制权,并成功实施了为保留人类文明让一部分人逃离太阳系的计划,但对于“那”以后由五艘星际战舰组成的“星舰地球”世界该怎么办却束手无策,最终的结局是“自然选择”号被 “宇宙黑暗森林”吞噬。

通过以赛亚·伯林的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男人,被迫住在阁楼里,债主上门时要躲起来,或者被迫躺在被子里,因为衣服都拿去当了……家里经常拿不出分文付给小商小贩,全家人只能饿着肚子,直至借到一点钱或者恩格斯寄出的一个英镑汇到了,才能暂时缓解一下困境。”——在马克思的大部分人生经历中,他的经济状况一直是令人绝望的: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成员越来越多,一家人经常过的是一种潦倒的生活并处于由此带来的无以言表的屈辱之中。所有这些,使他时常产生突发的憎恨和愤怒并与外界隔绝开来,让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出阴谋、迫害和诡计,这种种的痛苦感受只有在写作中、在长篇猛烈的个人报复文章中去加以宣泄。

以赛亚·伯林的《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帮我们把这位伟人从天边拉回到了眼前,并打开了一道可以观察他内心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走近他,试着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描绘的世界,还有他感受到的屈辱和愤怒。

糊思麦想按: 马克思据说又开始流行了,B站很多年轻人引用他的话来怼马云,“不是商业创造价值,而是是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一月底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的主旋律动画《领风者–卡尔马克思》好评如潮,官网观看量超过420万,评论超过10万。然而细察这些评论,大多不过是口号党而已,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天然就是对富人最有力的攻击武器,每当经济不景气,社会戾气加重的时候总是有人拾起它。这大概是思想家最大的悲哀,没人关心他的思想,只是借他的名来攻击自己的敌人。然而,马克思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也是一个敏感区域。在我们事实上已经抛弃了他的社会主张和经济主张,但是还扛着他的旗帜的时候,任何评论都必须是小心翼翼的。作者讲到马克思对革命成功后的规划实际上是语焉不详的,正如在《三体》位面,幸存的人类未来的路在何方,答案是只能是多想想——大刘应该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毫无疑问,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近百年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已经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主张已在本时空数十个国家做了社会实验,尽管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依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我想对马克思最大的敬意应该是总结过往历史经验,对他思想批判性的继承,而不是引用他的句子来攻击马爸爸之流。愿与诸后浪共勉。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走近他并试着去理解他 ——初读《卡尔•马克思》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