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渐行渐远的身影——读《目送》有感

苏轼曾有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教学多年,对《陈情表》熟读成诵,却无一丝泪痕;反倒是龙应台的目送,看起来平平叙说,但每每读与学生听,却常常哽咽至难以完成。细究其原因,无非是那李密的生活离自己太远,而龙应台的生活却正好切中了自己的生活现状。

远去的背影,眸中的深情

《目送》中,龙应台先讲述了自己和儿子华安的故事: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目送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十六岁时到美国作交换生,又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海关窗口。儿子二十一岁上大学,母子即使是同路,儿子也不愿搭她的车,即使同车,他总是戴上耳机,紧闭心门,隔断了母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里,我能够感觉到她作为母亲对于儿子的牵挂,那双时刻望向儿子的眼睛里,饱含着多少柔情,可那个远去的背影,可曾在一回眸时看到背后那双眼眸中的深情?

每每读到这,我的眼泪就不自觉得盈满眼眶。我本不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动情,都是因为同样身为母亲,感受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幼时的依偎到与我们渐行渐远,明明人就在身边,可却孤独相对,你投注在他身上的热忱与关注,总也得不到相应的回复,咫尺之间却如同相隔天涯。那种孤独与失落,总让人冷到骨髓。

羽翼渐丰的孩子,渐渐地会感觉原来高大多知的父母,原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高大多知。他们会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父母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父母亲投注在他们身上的过多关注,施行着自我的特立独行。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些潇洒独立却扎扎实实伤害了父母的心。他们在为人父母之前,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远望着他们背影的双眸,里面深藏着多少伤感与落寞?

在儿子身上体味到的是伤感与落寞,可在父母身上体味到的则是心酸与愧疚。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了几次目送父亲的身影,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每每读到这,我滴落的泪里有更多的苦涩。不为别的,只为我那守在家乡不肯跟儿女同住的父亲。

我年少时失去了母亲,父亲忙于他的工作,很少与我和姐姐沟通。我们对父亲的感情有敬有畏,唯独少了一份亲近。我与姐姐都不喜欢与他同处一室,迫不得已同处一室时,也感觉十分压抑。直到我和姐姐成家,我们的交流还是一样的少。但近些年来,每次回家都会发现,父亲那原本严肃的面容浮起了笑意,话也变得多了起来。父亲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欣喜,反而引起了我们的感伤:父亲也渐渐老了。每次归乡提及让他跟我或者姐姐一起住,他永远是一样的话语:你们好好工作,不用挂心我,我身体好,吃得香,没事。起初,我们也愿意这样相信,但是,一场突然而至的病让我和姐姐慌了神,那个天天说自己身体好的父亲竟然得了心梗,住进了医院!一时间,心里满是恐惧,突然觉察到父亲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而去,现在的他也正一步步远离我们。近三十年来,母亲在记忆中的样子越来越模糊,可能有一天我们再也无法记起父亲的样子,只是想想,就让人心碎神伤……

龙应台用她真实的体验,让我们看到了母子、父女之间的感情变迁,也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亲情,感伤落寞之余,还是珍惜当下,努力做好一个女儿,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便有一天,那伤感的日子来临,我们也不必愧责,不必内疚。

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渐行渐远的身影——读《目送》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