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鲁迅的《伤逝》读后感 -从情浓到幻灭——从子君角度分析悲剧原因

爱情是文学长廊里亘古不衰的话题,大部分文学作品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奔跑,而止步于婚姻,因为婚姻将缥缈的、美好的、无私无畏的爱情变得现实、冰冷、支离破碎。鲁迅的《伤逝》完整地呈现了从最初爱情浓情蜜意走向婚姻冷若冰霜直至家庭破碎的幻灭过程。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我们较远,然而小说以透彻的洞察,惊人的深刻描写的婚姻令人深思。

很多研究者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揭露封建势力对婚姻自由的阻碍和压迫,社会的无人性对青年的戕害。这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意,小说中有很多笔墨写到他人的窥视、亲朋的冷漠、社会的迫害将这对爱人逼上了绝路。但鲁迅在表达这一主题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呈现了爱情生活、婚姻生活的状态,为我们解读这一婚姻悲剧提供了多种可能。

于子君而言,涓生让她体会到爱的热烈、爱的甜蜜、爱的冰冷,最终历经爱情幻灭,在绝望中毁灭,导致子君悲剧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从子君的角度来看这场婚姻,悲剧是必然的。

子君是知识女性,接受过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观念的熏陶,有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并走出了追求的第一步,然而对未来并无充分的准备,犹如娜拉,意识到了自己是玩偶,付诸实践出走了,出走后呢?没想过。子君的这种追求并非建立在理性认识上。透过她两眼的光泽可以发现,这种自由观念更多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源于稚气未脱时的勇气。面对约束自由的种种,是恋爱的甜蜜使她坚决地喊出了爱情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鲶鱼须的老东西”和“擦雪花膏的小东西”的窥视下、公园里路人明目张胆的轻蔑下,在违背礼法的决绝中,她勇敢地与家庭决裂,选择了与涓生同居,但不能就此判定她是真正具备新思想,勇于践行新思想的女性。行为背后更多地是爱情的冲动,颇有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意味。选择同居是一种为了维护爱情对世俗礼法的挑衅,是这样的心理使她面对一切外在的冲击可以视而不见,骄傲地走了。步入现实的婚姻生活,她却没有做好准备。当爱在一遍遍的“温习”中变得乏味,当为求容膝之地饱尝艰辛,当亲手操劳而疲惫不堪,当支撑生活的薪水断绝,当基本的温饱难以为继,她变得怯弱、怨愤、无力解脱。本来是带着美好的憧憬要挑战一下世俗,蔑视一下礼法,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行为上的先进和思想上的落后这对矛盾导致了她婚姻悲剧的发生。

子君

自由需要独立来支撑。既然选择了婚姻自由,就要独立维系起这段婚姻,而子君思想上又落入了传统封建社会女性的窠臼,完全依附于对方,缺乏独立生活意识。婚后,她把柴米油盐无尽的琐碎和三餐当作功业;在家庭陷入困顿时,丝毫没有改变现状的意识和作为,而对涓生报以怨愤;为着面子,将自己不轻易吃的羊肉去喂阿随,这最终使涓生认定她“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只知道搥着一个人的衣角”,活成了涓生心中的累赘。如书中所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怎样才能生活着?能独立地养活自己,即经济独立,至少要与对方同舟共济。生活中不知独立,窘迫面前不思进取直接葬送了她的婚姻。

有人说婚姻是一次长谈,杂以争辩。我理解长谈即思想上的交流,绝非琐碎的絮语,争辩也是一种情趣而非口角。涓生与子君的爱源于共同的思想认识,对制度的批判,对诗歌的探讨,而一入婚姻深似海,从此交流成问题。婚后的子君为着养狗、喂鸡、邻里鸡毛蒜皮的纷争和对生活艰辛而幽怨;陷入靠重温以往热烈的爱来填补苍白的感情生活的执念,不管这对涓生是否是一种折磨;不再有对知识的追求,或者说是好奇,不再有散步的时光,她的生活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浑然不觉的混沌、麻木、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对涓生的提醒、暗示,她都表现得无知无觉,跟她谈文艺,涓生会有听自己回音一般的空虚。思想上的自我封闭,自甘堕落使子君在婚姻生活中与涓生越走越远,走向离婚。

由此可见,从子君单方面看,她冲动地争取所谓婚姻自由,缺乏的经济独立意识,传统落后的家庭主妇观念,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最终使悲剧不可避免。

教师团队 众志成城

读书写作 感悟生活

眼前两碗米饭 心中一粒飞鸿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鲁迅的《伤逝》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