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你会提问吗?读《学会提问》后漫谈

上个月底参加了上海的一场思辨教学研讨会,会上程翔老师执教的一节小说阅读课《窗》给了我不小的冲击:小说,原来可以这样教?!思辨教学,就是从质疑开始?回来后,我在网上搜到了这本书:《学会提问》(美 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著,吴礼敬译)。封面上赫然写着: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

1

批判性思维和学会提问有什么关系呢?第一章就给出了解释,原来所谓批判性思维,其内容涵盖三个方面: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可见,批判性思维贯穿有价值的提问和思考,学会提问,就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基础。如此,回想程翔老师那堂课,还真有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体现呢。

这本书写了什么?这本书是关于通过阅读观察和写作表达中需要注意的关于论点、论据、论证识别以及思考常见逻辑陷阱的方法论。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就是面对一个评论、新闻或判断,不要盲从盲信,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提问和论证。它从提问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说起,主要列出了提问的针对内容,比如关注论题和结论、理由、有歧义的词语、前提假设、推理过程、证据等等,从中找到提问的依据和内容。

这本书告诉我,读一本书,若仅限于“它写了什么”,那这样的阅读可能会凌乱而肤浅;若从“它于我何用”的角度看,也许能迅速找到你与这本书的契合点,让这本书的内容迅速融合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去。后者也许功利些,但这样的阅读却是快捷有效的。我就试从这个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的收获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自然关注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呢?

这本书所针对的多是论述类文章,着力于理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如果阅读论述类文章,运用书中的方式去提问还是比较有操作性的。比如关注作者观点(中心)——他到底想说什么?关注理由——他是如何一条条、一层层表现这个观点的?关注用词——文中是否有表达歧义或者饱含感情的词语在体现作者的倾向?关注推理过程——是否有思维逻辑的漏洞?关注证据的效力——他使用的是个人经历、典型案例还是个人观察、数据、类比等?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形成这样的质疑模式,也许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文本内容,而非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他日后的读书就是一种批判性吸收,而不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语),而且他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某些言论,比如某媒体说……某养生专家说……某科学家断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索,去推理,而不是盲从盲信,人云亦云,那么社会就少了一些胡乱传播的人,而多了一些负责任的人,一些有独立判断和探究精神的人。

那如果是文学类文本呢?是否也能用到如此严谨冷静的提问来深入文本呢?似乎,有点难。文学是用形象和美去感染人的,过于理性是否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呢?

程翔指导阅读小说《窗》,倒是另辟蹊径,他是这样建构课堂上的问题链条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文体?你凭什么认为是小说?你从哪里看出是虚构?这些虚构有何目的?于无疑处生疑,程老师就这样引领着学生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文本,一点点去剖析场景、细节,解读人物心理,进而揭示出文字背后的作者意图和艺术魅力。这种教法当然不能完全取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教学,但他毕竟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文本解读之窗,也许,批判性思维不分文本,只要我们有一份主动质疑、探究之心,有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淘金式思维(即阅读时不仅仅限于获取知识,还要时刻与阅读内容互动,批判性评价所读材料),那么文学展现给我们的就不只是和风霁月之柔性美,也会有骏马苍山之刚性美。

学会提问,并非咄咄逼人。好的提问者是带着一种谦虚和自省的态度来发问的,质疑别人,也质疑自己。

或许我们会遇到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截然相反的人,尤其是价值观上的对立,这时候的发问尤其要注意态度和心境。偶尔看到正在热播的《欢乐颂》中一个镜头:深受西方观念影响的海归女孩安迪无法接受男朋友的母亲对自己私生活的干涉,她愤怒的质问:她凭什么干涉我们的生活?最终两人不欢而散。价值观的对立往往很难协调,不妨在质疑别人的同时试着反问一下自己,“他为什么会那样想?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也许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学会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悉心研究,做一个会提问、有判断力、

负责任的人。

方塘读写
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
教师团队 众志成城

读书写作 感悟生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你会提问吗?读《学会提问》后漫谈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