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尼采 - 你心里的“神”

Dionysus walked acrossthe tropic of cancer

His pain and ecstasy ison fire

Buy the human body keepsgrowing

And get one’s mind andsoul keep dying

By the smell of grapes, it’s going to rain

《口白: 英文诗1》,来源:台湾独立乐团苏打绿 《夏·狂热》 专辑

尼采是谁?是那个 “重估一切价值”、主张“权力意志”、提出“超人伦理”和“永恒复返”学说而且敢“敌视基督”的德国人吗?是那个学说被纳粹利用的诗人哲学家吗?是在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抱着一匹马痛哭流涕的“疯子”吗?

我所认识的尼采,是在当年的德国被认为异类的哲学家,是在地摊上看到叔本华《代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觉得可惜愤怒的诗人,是下山的查拉图斯特拉,也是存在于我心里的声音。他在《这个人》中说自己是“这种纵酒狂歌的发明者”,而这几年来,这个世人眼中的“疯子”似乎突然“火”了起来,人们怀着发现“新大陆”的心情去认识、讨论、探究他的一切。

爱德华·蒙克 《弗雷德里奇·尼采》

认识尼采,必然躲不开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查拉》)这本书。查拉图斯特拉的每一次下山、和众人的对话,都像是尼采的喃喃自语。他在《这个人》中提到:“(《查拉》一书的)宗旨是永恒复返思想,也就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海德格尔认为:“永恒复返”说的确出现在、而且主要出现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然而,这种学说既无法说明、也无可反驳,仅仅在带出值得思议的、‘面相之迷般的’问题。”而这一谜底在于“权力意志”之中,“永恒复返”与“权力意志”具有“最为内在的关联”,似乎“永恒复返”是显白表达,“权力意志”是隐微表达。海德格尔断言,如果没有把握到这两种表达“最为内在的关联”,并“理解为西方形而上学中的基本设问,我们就绝无可能把握尼采哲学,也不可能理解二十世纪和未来的世纪”。施特劳斯在《注意尼采(善恶的彼岸)的谋篇》中质疑道:“虽然尼采从自主的畜群到新的哲学家的转向与其权力意志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但这与他永恒回复的理论是不能相容的:的确,这种对全新事物的要求,对整个过去、对全部‘历史’的断然告别何以能够与对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万物的全然肯定调和起来呢?”[1]

在《快乐的科学》中,他第一次传达了永恒轮回思想:“假如恶魔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同样会出现此刻树丛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样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时刻和我这样的恶魔。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停地转动,你在沙漏中,只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2]倘若真如恶魔所说,一切欢乐、痛苦的时刻将会轮回,所厌恶与所恐惧的一切也将再现。在这样的轮回中,价值在哪?人活着这样的永恒轮回中到底有何意义?在《查拉》昂扬、沉醉的情绪中潜藏着恐惧的调子。穿越那层层诗意,触摸到的是不安与恐惧。

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对永恒轮回思想作了另一种类型的传达:“那个最放纵、最有活力、最积极地肯定世界的人的理想;这个人不仅学会了对过去之物和现在之物的忍受和协调,而且力求重新拥有之,如其过去存在和现在存在的那样重新拥有之;这个人永远地,贪婪地重复呼唤着,不只是向着自己,而是向着整出戏,而且不只是向着一出戏,从根本上说,倒是向着恰恰需要这出戏的那一位(Dem)——后者使这出戏成为必需,因为它总是一再需要自己—并且使自己成为必需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难道不是——circulus vitiosus deus [神的可怕循环]么?”这里带有了更多艺术甚至宗教性的色彩。永恒轮回思想在尼采脑海中初次闪现时是与他当时的科学实证意向有关的。为此曾一直想通过物理学来证明这一思想,甚至“决定在维也纳大学或巴黎大学进行十年专门的自然科学研究。”[3]由于种种原因,尼采放弃了这种证明。而按照康德的批判理论,永恒轮回思想本就不是可证明的知识,而是既无法确证也无法否证的理念性假说。

左:赫尔墨斯;右:狄奥尼索斯

尼采有时也将这种理念性假说称之为信仰,认为信仰这种永恒轮回思想的超人在未来将越来越得胜。有时也称之为培植与选育思想,亦即通过这种思想来淘汰末人并培育未来的超人。当尼采所思考的是这种永恒轮回思想时,他要求未来的超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得扪心自问:“你是否还希望这样的人生再过一遍以至于千百遍?”这样“你应”的命令强度甚至超过了康德“绝对命令”强度。

“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是在横向角度把人的行动摆放在可无限重复的社会并存之中,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道德规则赋予每一次行动以无限的道德指向和道德意义。而尼采对每一行动的‘永恒’要求则是在时间的纵向上把行动摆放到无数次生命的无限回复中,并藉此为每一行动赋予了最大的责任感。如果说拥抱‘天上的星空’与‘心自中的道德律’的康德为人生赋予了沉甸甸的道德责任,那么尼采通过‘永恒’轮回的要求为人生每一瞬间赋予了永恒的支撑与最大的份量。”(陆月宏《尼采思想中的永恒轮回与超人》)

尼采要求在生活中瞄向永恒,是因为他心中的神:狄奥尼索斯——古希腊的酒神。在德国古典文化时期,歌德荷尔德林等人所呼唤的就是这样的神。尼采一再重新拥有生存的人的要求不仅是向着自己,而且更是向着那个神呼唤的,正是神的可怕的、令凡人惊骇的循环需要生存的永恒轮回。

这个符号在”佛教”中象征着”生命的车轮”以及不受轮回之苦。在”基督教”中有”永恒”的涵义。在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中意味着”永久定居”。

在查拉图斯特拉在下山序篇之后,他向群众开门见山地说:“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小孩。”[4]骆驼的名字是“你应”,狮子的名字是“我要”,而小孩的名字则是“我是”。作为“你应”的骆驼正对应于两千年的基督教传统。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是专事于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解构、拒绝一切超感性安慰与口的、摧毁形而上学传统的永恒轮回思想。它所表示的更多的是一种封闭的永恒重复的循环,所造成的形象更近似于“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废墟景象,近似于“最寂寥的沙漠”。“幻象与谜”篇中,查拉图斯特拉在向侏儒讲述这种类型的永恒轮回思想时“用渐低的声音如是说:因为我怕我自己的思想与思想后的思想。”[5]在这片永恒轮回所造成的沙漠中回响着的俨然是《传道书》中的声音“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如果始终处在这样凡事虚空、徒劳的沙漠中,超人即使再强打精神振作意志,最终也必定会瘫痪在地。

但丁《神曲》中描述的地狱

此岸世界的永恒轮回中,尼采认为最能表达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的根本的概念是权力意志。尼采在《查拉(权力意志论)》中反复申言这一发现:“凡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而是求权力的意志。”[6]“无论何地我找到生物,我便找到权力意志;便在服从者意志里,我也找到做主人的意志。”[7]“一切生物最清楚不过地说明,它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保存自身,而是为了增长…”[8]由于强势、支配力量通过力的运作、要求而实现,因此,权力意志实现过程也就是力的意志之间相互斗争的过程:“一切现象、一切运动、一切发展生成都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关系,是斗争。”[9]

叔本华第一次纯粹地将意志,亦即事物自身的生命力宣布为世界的根本:“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10]叔本华笔下的意志在本质上是盲目而无止境的欲求满足的冲动,即生存意志。尼采指出:“有人认为‘自在之物’必然是善良的、极乐的、真实的、统一的,而叔本华则把自在解释为意志,这是关键一步。”

尼采不同意叔本华把作为世界根本的意志看作是只能带来痛苦的、应该给予消灭的东西。叔本华写道:“只要一个人是坚强的生命意志,也就是他如果以一切力量肯定生命,那么,世界上的一切痛苦也就是他的痛苦,甚至一切只是可能的痛苦在他却要看作现实的痛苦。”[11]“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12]在尼采看来,意志衰弱之人只看到意志的“生存”意愿,看不到意志的“权力意愿”;只看到意愿的不满足、生存的毁灭带来的痛苦,看不到意志征服障碍、勇于牺牲带来的欢乐。而生命力充盈之人眼中的世界则是争高竞长、此起彼伏的力量海洋,他从自身生存中感受到的人的生命也不尽是不幸和苦难,也有欢乐和愉悦。

“叔本华杜撰的所谓精神的顶点,就是叫人们人世万物皆无意义,简言之,必须认识善良人从本能出发所做的一切,他否认可能有更高价值的东西。”[13]人生的价值应建基在何处?现代性的回答是,人生充满苦难,人在苦难的承受中获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尼采与叔本华对于人不同的期待是他们走向分叉的原因,是对“人能否在个体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弊病”的不同回答。魔鬼不断审察个体,你的人生是否值得过。“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这样的人生,你是否还会经受?

参考文献:

[1]刘小枫、倪为国选编:《尼采在西方》,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43页。

[2]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第317页。

[3]乐美:《情遇尼采》,工书祥、杨祖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3—204页。

[4][5]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尹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6]-[9];[11]-[1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14。

[10] 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12。

排版:邓炜华

来源于网络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尼采 - 你心里的“神”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