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做饭》有感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汪曾祺先生是一个能将口腹之欲与高雅文艺拉的距离很近甚至能相结合的人,正如在《做饭》的结尾汪曾祺先生说:“我们在小说里在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这本书虽说名为做饭,但其中蕴含各地灿若繁星的文化,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

高晓声先生曾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

咸菜,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吃的下饭的配菜,就算是咸菜,它也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上海的雪笋汤、云南曲靖的韭菜花……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焉。我认为各地的咸菜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特点的表现。比如:过去,北京冬天里青菜格外的少,为了增加点饭桌上的色彩,就有了水疙瘩的雏形,既不失风雅,又不庸碌无为,体现了老北京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都可以平易相处,水疙瘩在衬托北京美丽文化的同时,又代表了一些平淡的存在。还有保定的春不老,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三样都暗指保定文化的传承,《广群芳谱.蔬谱五》:四明有菜名雪里红。雪深请有冻损,此菜独青。腌渍后,无论存放多久仍保持绿、嫩、脆的本色,别有风味,既不生筋长柴,又无苦涩味道,春不老体现保定文化经久不衰,现春不老亦指人的青春长在,文化春色常驻。

文中汪先生将咸菜与酱菜相伯仲,讲解两者起源,但认为不一定非得寻出它个来源不可,正如如今的民族文化相关的电视剧,若非从生活深处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认为有点非可厚非,若非要考察《庆余年》中范闲吃的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水疙瘩”;与其考究《如懿传》中御膳房的上菜,不如研究一下上海的雪笋汤,文化也是如此,非得追根溯源,刨根问底是哪个地方的,不如集思广益传承、保护文化。

贾平凹先生说:“汪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此作品短句为主,质朴自然,平淡如水,虽为大家,但文笔朴实细腻,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文字编写 :吕钰岐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做饭》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