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传说风俗话除夕

传说风俗话除夕

作者:张德胜(黑龙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形象地描绘了“除夕”佳节喜庆的气氛和人们的节日活动。除夕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夜晚,古人将最后一天叫岁除,因此那一天夜称“除夕”。除夕是“月穷岁尽之时”,冬春交接之夜,故曹松诗曰:“一宵犹几刻,两岁欲平分”。

关于除夕,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夕”,它生性凶悍,捕捉百兽为食。冬季一到,大雪封山,大多数兽类冬眠,“夕”觅食困难,就经常窜到村庄,伤害人畜。“夕”给人们带来的祸害尤以岁除之夜为甚。人们沒办法制服这个怪物,就纷纷携人带畜跑到山里躲蔽。有一天,一个穿红肚兜,身背一捆青竹的小孩来到村庄,他脱下红肚兜挂在门上,随后点燃一个火堆,不慌不忙地把青竹劈成片。夜幕降下,暗黑四合。“夕”急匆匆走过几个村庄,也不见一个人影,它懊恼沮丧,这时忽然发现一个小孩,欣喜若狂,立刻飞身窜入村子,这时它猛地看见燃烧的火堆,心里打了个突;它不死心地又上前几步,一个红肚兜在火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夕”的凶焰立刻减了三分;就在它欲罢不忍,欲捕无法之时,耳边又响起了青竹片噼噼啪啪的炸裂声,“夕”惊慌失措,抱头鼠窜,狼狈地逃回深山。山里人们飞奔回村庄,欢呼雀跃,纷纷寻找驱兽除“夕”的小孩,可小孩早已不见了影踪。于是人们总结出“夕”兽怕红色畏火光躲爆竹,从此每到岁除之夜家家燃爆竹,点火堆,贴红色(后演变成对联、福字、窗花)。为纪念勇敢的小孩,将这夜叫做“除夕”。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的诗是对除夕风俗的精典概括和逼真写照。习俗之一是守岁。俗称“熬年”,年令大的守岁叫“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令小的守岁称“迎新年”,是为父母益寿延年。

流传年代久远,实行地域广大的除夕习俗当属“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据载风俗起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朝,据传唐太宗时,狱官可以在除夕放囚犯回家过团圆年。由此可见,吃年夜饭在古人眼里何等重要。丰盛的年菜摆满饭桌,阖家团聚,既享受美味佳肴,又享受天伦之乐,那份快乐幸福羡煞天仙。年夜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火锅,预示日子红红火火;一是烹鱼,象征吉庆有余。南方人还习惯用一道甜食压轴儿,祝福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另外,除夕还有燃爆竹、祭祖等习俗。

一年一度的除夕,“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各种风俗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相互关照与提携,相互鼓励与促进,集中反映了仁义之邦的天私大爱。

革命家林伯渠诗曰:“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大街小巷的辉煌灯火,家家飞出的舒心欢乐,空中的焰火,院中的爆竹,林间的鹊唱……洋洋洒洒,交织成除夕之夜幸福快乐的乐章,谱写出除夕之夜愉悦迷人的诗行。

站在除夕的岁尾,过去的一年,所有遗憾和苦累都将在此刻放下;和着春节的脚步,新的一年,所有的希望和奋斗都将在此时启程。只要永远保持老黄牛勤恳、韧劲,就一定能在未来的岁月中虎虎生风,事业兴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传说风俗话除夕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