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碗中日月

作者:喻嘉言 指导老师:罗 敏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有碗,似乎格外令人安心。也许是因为,碗和食物联系得再紧密不过了。就像人们将工作称为端紧的“铁饭碗”,有了工作,便不愁温饱,便让人安心。

提起碗,便想起苏东坡、袁子才、梁实秋汪曾祺,想起酥软清甜的东坡肉,卵黄红润流油的高邮鸭蛋,嫩软而纤维可见的膀子,外脆里嫩略带臭气的臭豆腐……亲切熟悉的字眼,总能诱得人浮想联翩。

碗的文化,自古代便开始流转。如袁枚之《随园食单》,面上介绍烹饪,却又不止于此。袁子才虽是写出了这等烹饪著作,但他只是美食家,而不是烹饪家。他对美味的爱,源自对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他活得真实,也活得自在。他既耽于声色味的欲望里,却因此活出了至情至味。不过,正如他的厨子王小余所说,“知己难,知味更难”,而他正好便是那等能知至味的人。三百二十六道南北菜肴饭点,印证了他“知味”的一生,也流传下了古代至味一角。

幼时读汪曾祺,便屡屡遇见《随园食单》。各种各样的美食,连同盛着它们的碗,次第被袁枚以虔诚的态度一一记录。他敬重食物,也算是敬重一种文化。如为一芙蓉豆腐三折腰之事,大概也是屡见不鲜的。唐朝没有袁枚,世人不知道唐朝人吃什么和怎么吃;唐以前的朝代也没有袁枚,人们更不知道那些朝代的人,吃些什么和怎么样吃。清代出了个袁枚,至少使公众了解到乾隆“六下江南”大致吃些什么,也了解了当时江浙一带“鱼米之乡”,究竟能够吃点儿什么。

也不知食单中所记录的,于今还剩多少呢?大概也是不多了的,不然,为何又总见某大厨复原随园至味的消息呢?就如渐渐黯淡下去的青花瓷碗,无声的时间里,碗与味一同没入长河之中,无迹可寻。只有一支笔,记录下了它们的点点滴滴。乾隆才子、诗坛盟主写下《随园食单》,似有几分意味深长。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治诗与治味在其文化本性上具有相通性,追求美味成为个体生命张扬自我的媒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超越口腹之欲,着力品味美味所提供的精神体验和意象,一种生活的志趣和品位。事实上,今人重读《随园食单》以及类似的著作,其意义绝非仅仅在于饮食,而更多地在于阅读和体会古人通过饮食,所传达的生活哲思和对生命的解读。

文化也许就是这样,静静地藏在每一片瓷里,拼凑成了一只碗,盛上了食物,亦会大放光彩。

悠悠文脉,日月流长。碗中的星辰,也许便藏在一份食单里。

作者简介

喻嘉言,女,13岁。宁乡市长郡沩东中学2010班学生。从小喜爱阅读,喜欢写作。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碗中日月
分享到: 更多 (0)

(外语学习)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