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让故事告诉我们

让 故 事 告 诉 我 们

文 /白振武(河北)

某读书会负责人曹女士嘱我写一篇文章,讲述因何读书、如何读书,我觉得先人在这方面已表述精到,不可逾越。如:朱熹《读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颜真卿《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本欲婉拒,奈何曹女士心诚,只好总结自己读书的一点感悟分享给大家,但愿对朋友们有些许帮助。
读书使我们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若干年前,崔永元方舟子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转基因大战”。有朋友问我孰是孰非,我给他们讲了个故事。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出兵伐越。越国兵败,只剩下五千甲兵,万般无奈之下,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求见夫差,屈膝求和。在伍子胥提醒下,夫差拒绝了越国。危急时,文种想到吴国太宰伯嚭,向越王勾践献计,利用伯嚭的贪财好色、嫉贤妒能贿赂他,让他说服吴王议和。勾践立刻派人在内宫挑选美女八名,备足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让文种暗中登门拜见伯嚭。后,文种第二次求见夫差,太宰伯嚭站出来帮文种说话,冠冕堂皇的言辞使骄傲自大的夫差答应了越王求和,把围困会稽的大军撤离。
勾践夫妻率三百人入吴为奴,越国对伯嚭大加贿赂。在伯嚭的暗助下,勾践安全回国。勾践归国后,以文种治国政,以范蠡治军旅,上下同心发展生产,国力渐盛。勾践将大美人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夫差,使夫差沉迷女色,荒于朝政。在西施、郑旦的调拨下,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重用伯嚭,疏离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越国发生饥荒,趁机向吴国买粮,以掏空其粮食储备。一直对越国深怀戒心的伍子胥极力反对,并建议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候,出兵将其一举拿下,以绝后患。吴王夫差在伯嚭的哄骗下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不过吴国不是将粮食卖给越国,而是借,借要归还。次年越国粮食大丰收。文种令人挑选出最好的粟米,将其煮熟晒干,献给吴国。夫差见越国归还的谷物个个颗粒饱满,大喜。伯嚭在一旁大谈勾践的忠心、孝心、知恩图报之良心,说:“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夫差下令次年百姓用越国归还的粮食作种子。结果可想而知,百姓播下这些“良种”,颗粒无收。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吴败亡国,夫差自杀。
读书是提升能力最快的方式。书和网络快餐不一样,它文字严谨,内容表述的多是作者多年甚至是毕生的研究成果或感悟,阅读这些书能使我们一下子吸取作者多年的精华,快速提升自己在某一领域的见识。比如,我下象棋,常年处于“臭棋篓子”水准,后来买了一本《象棋入门》,才真正入了门。生病休养时,和楼下退休大爷对弈,常常被杀得铩羽而归。我痛定思痛,在家里研读《棋谱》,三日后出门和大爷交手,一改往日拖泥带水作风,厮杀凌厉,所向披靡。大爷惊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读书要信书,也就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读了书,要吸收书中的观点和知识,用于指导生活或工作。假如我们不能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生活中,不能创造价值、规避风险,脑中存储再多的知识,其本人也如书柜,只是存放书的场所而已。比如,书中说:“三三制股权分配风险极大,弊病很多。”你偏觉得你们三个人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见利忘义,唯你们以事业为重,能打破魔咒,结果往往是重蹈覆辙。我常说,前人总结的规律是无数人验证过的,是置之四海而皆准的,否则就不叫规律。特别是一些告诫我们注意的事项,那是无数人的血泪得出的教训,一定要引以为戒。
读书要不信书,也就是读书时要加以思考,进行逻辑判断,去伪存真。有些书成书较早,现在时代变了,有些内容已不再适用,我们就要扬弃。有些书是一家之言,作者有局限性,我们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书要学会融会贯通,比如,我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许多观点对立,我们该听谁的?这就需要我们领会其精神要旨,结合实际,兼收并蓄。我们国家的两大管理门派:儒家门派、法家门派各有所长,各有缺陷。所以,汉宣帝刘询提出四个字的治国之秘:阳儒阴法,也可以说是“外儒内法”,什么意思?表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法家;外部是儒家,内部是法家,也就是有机结合。
读书要注重调查研究,广泛联系实际,不可一叶障目。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看到书上的内容,首先假设它是正确的,比如去年“推翻相对论”“熟鸡蛋返生”新闻一出,抖音里许多小姑娘就口诛笔伐。而我依然先相信有这么一回事,然后去看他的逻辑性,再分析存在的可能性。或许我做了一些无用功,但是我不会因为固有的概念拒绝新事物。据载:有一天,苏轼拜访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在接待客人,苏轼在书房等待,看到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天,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就在王安石诗句后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然后就回家了。后来,苏轼被贬黄州,重阳节那天,他与好友陈季常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发现菊花被西风一吹,遍地铺金,竟是落瓣。陈季常看他吃惊的模样,忙问原因。苏轼说起为王安石续《咏菊》诗的事。陈季常说:“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黄州的特别,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苏轼大悟,专门为续诗一事,虚心向王安石承认错误。我们运用书本知识,要联系国情、省情、县情,要因时因势而变,不能做赵括、马谡。

我们读书,首先要涵养自己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否则读书越多危害越大。这些年“专家”“公知”“意见领袖”层出不穷,这些人有的是不做调查研究,只会写“洋论文”,明明只对某一方面略知一二,偏偏要跨界说话;有的是睁眼说瞎话、其心可诛。1918年,三十出头血气方刚、一心救国救民的北大教授钱玄同提出“中国想要发展,必须废除汉字。”当时,钱玄同可谓众矢之的,人们说他不是在搞新文化,他是在数典忘祖,毁灭文化,灭我族类!但是,今日无人说钱玄同是汉奸,而是仰慕他的人品,称颂他在新文化运动和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因为大家知道他的初心。如今网络上有些人胡言乱语,令人大跌眼镜,真是这些人无知吗?不是,是他们无耻!
有的人妄图以“生动典型”的案例来忽悠人。朋友圈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我误入一个博士群。见到有一个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这时,我默默的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我就被踢出了群……”我想但凡物理入门的人都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吧,难道博士们不知道?自由落体哪来的各种阻力?从足够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死人没商量!这种没文化的人编的段子居然使许多人被带节奏,“智商离线”,信以为真。
最近,人们在争论“动态清零”与“共存躺平”,各执一词。事实上,180年前,中国同样爆发了一场有关“动态清零”与“共存躺平”的路线之争。1834年在犹太资本游说下,英国宣布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特权,沙逊家族获得了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自由贸易权,当年输入两万一千多箱,输入量逐年递增,1838年达四万箱以上。随着鸦片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境内吸毒人群大面积扩大。183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损失惨重的沙逊家族联合罗斯柴尔德家族游说维多利亚女王和上下两院,在黑金收买下,英国通过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决议。鸦片战争失败后,鸦片贸易开始在中国合法化,鸦片开始与中国人共存。此后的75年时间里,犹太鸦片贩毒集团仅沙逊家族就从中国掠走4.5亿两白银。英国的鸦片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除了鸦片能够让人上瘾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境内与英国人勾结的买办掮客。因为当时中英贸易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交易,犹太资本就通过海上泵船向中国东南沿海走私。于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形成了一个接应犹太沙逊家族贩卖鸦片的买办走私集团。它们从英国进口鸦片向国人贩卖,最后形成了从东南沿海直达京师的既得利益集团,其中的代表就是耆英。正是此人瞒着清廷,谎称在广东抗击英国成功,实际却以赔款割地向英国人求和,最终,助长了犹太资本的侵略野心。如果说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主张对鸦片“完全清零”的话,那么,以耆英为首的鸦片走私集团的主张就是“与鸦片共存躺平”。我们看到了:主张对鸦片“完全清零”的林则徐被罢黜扔到了北疆,以耆英为首的鸦片走私集团跟随犹太资本赚得盆满钵满。
行文至此,问一句亲爱的朋友们,大家知道为越国灭吴做出巨大贡献的伯嚭的结局吗?史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入姑苏城,占据吴王旧宫,百官朝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结果呢?勾践却下令诛杀了伯嚭,罪名是“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事实上,伯嚭是伍子胥引荐给吴王的,孙武等人早就看出伯嚭本性贪婪,刚愎自用,日后必为吴国祸患,建议伍子胥斩杀他,但作为伯嚭同乡的伍子胥,念及伯嚭和他有同样惨痛的经历,置之不理,最终导致自己被陷害赐死。如此看来,害死伍子胥的罪魁祸首并非伯嚭,而是伍子胥自己。
最后讲一个成语“不学无术”的由来,结束本篇。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执掌朝政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赫赫功勋。刘询继位以后,大臣们讨好霍光,上书汉宣帝刘询册封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某天早朝,汉宣帝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想念它,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执行力强的大臣立马找剑去了,脑子转了两圈的大臣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于是他们联合奏请册立汉宣帝流落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后。这就叫“故剑情深”。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霍成君作皇后。汉宣帝即位三年,许平君再度生产,霍显买通御用女医淳于衍,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服用,不久许平君毒发,气绝身亡。霍成君被册立为皇后。霍显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可是,汉宣帝对许皇后情深意长,以失职罪把淳于衍打入大牢。霍显害怕事情败露,把实情告诉了霍光。霍光惶恐不安,本想告发妻子,将其恶行治罪,但又于心不忍,前思后想,最终还是把这伤天害理之事隐瞒。他还上书劝谏汉宣帝,放过了女医淳于衍。霍光死后,霍氏一门骄奢放纵,尽失霍家威望。霍光去世三年,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即刻派人调查。霍显听说后,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被汉宣帝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是“无”的通似字,这句话意思是说:霍光虽然身为朝廷元老,为朝廷尽忠尽责,然而他不读书,没学识,不识大局,不会治家,以致死后才三年,全家被抄斩,真是令人唏嘘。
张咏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和寇准私交甚好。寇准当了宰相,一次,张咏拜访寇准,寇准大设酒筵款待,席散分别时,寇准恳请张咏赠言指教。张咏拉着寇准的手意味深长地连说两遍:《霍光传》不可不读,《霍光传》不可不读哇!”寇准听后,找来《霍光传》仔细阅读,当读到“不学亡术”四字时,恍然大悟。从此,寇准刻苦研读,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一代名相。让我们学寇准,不做“不学无术”之人,与诸君共勉。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让故事告诉我们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