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哈利波特》观后感 -从阶级美德的角度看霍格沃茨四大学院的区别

哈利波特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记得高考结束那年的暑假,窝在家里无聊,把HP1和2、指环王、刺激1995等电影反反复复看了好些遍,以至于很多台词至今还能脱口而出。最近B站购买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版权,借着这个机会开始从头回顾。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有了些新的感悟,比如四大学院到底象征着什么?我觉得可以从阶级或者职业美德的角度来分析。

认为不同阶级具备不同美德是西方政治哲学古希腊以来的传统。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一个良好的城邦应该具备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分别对应城邦中不同的阶级。智慧对应的是统治阶级或者“哲学王”,勇敢对应的是武士或者“护卫者”,节制对应的是劳动阶级,比如工匠、农夫等。 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智慧之人统治国家,护卫者保卫国家,劳动阶级提供满足生活的种种条件,三者都必须自觉认可相应的政治秩序。

此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马基雅维利乃至霍布斯也对不同阶级所具备的美德进行了探讨。有些美德对应的阶级是一以贯之的,比如勇敢之于护卫者(到了中世纪对应的是骑士)、节制之于劳动阶级,变化比较大的是统治阶级的美德从智慧变成了狡诈,而智慧这种美德则落在教士阶级(学者)头上。(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极简欧洲史》的观点,基督教、封建制可能是重要因素,本文不做深入探讨。)

至此,四大美德及其对应的中世纪四大社会阶级基本成型。HP电影中的四大学院大致可以对应到这四大美德、四大阶级上来:

格兰芬多:学院精神是勇敢、豪爽,对应现实中的是骑士;

斯莱特林:学院精神是精明、狡诈,对应现实中的是国王、大贵族等;

拉文克劳:学院精神是智慧、博学,对应现实中的教士、学者等;

赫奇帕奇:学院精神是坚忍、诚实,而这正对应着现实中的劳动阶层。

此前我曾经比较疑惑的一点是,为什么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分院之后还混在一起上课。如果从“阶级出身”和“个人资质”的角度来看,那就非常合情合理了。虽然大家选修一样的课程,但是马尔福毕业后还是贵族或者在魔法部担任要职,而赫奇帕奇的毕业生则要在巫师社会的低阶层任劳任怨地工作。比如《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男主角纽特,虽然具备拉文克劳的资质,但是还是分到了赫奇帕奇,毕业后很长时间内的工资仅有“每周2个银西可”。出身论和资质论是两种社会分层的逻辑(这一点也可以另开一篇文章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出身论的观点逐渐被打破,更多的是遵从个人的资质和自主选择,比如哈利波特对自己的子女说,进入斯莱特林也无所谓。

最后回到哈利波特身上,之所以分院帽对哈利波特分到格兰芬多还是斯莱特林特别纠结,因为哈利波特同时具备两个学院所对应的美德。这两种美德其实是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的,比如在中世纪有些国王也热衷于当骑士。英国历史上同时具备这两种德行的国王,比如亚瑟王(他的故事里真的有个叫梅林的巫师),十字军东征时代的“狮心王”查理也可以算一个。我猜想罗琳在写哈利时,可能期望他的人生与亚瑟王一样富有传奇色彩吧。

参考资料:

图片

作者
田姐夫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哈利波特》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