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每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皆在一刹那。

原文标题:《万历十五年》⑥:幸与不幸,皆为人生之路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是对的,但我相信人必须要有理想和信念。

上一节中,我们讲述了具有君子之风却“惹是生非”的清官海瑞。他生于万历年前的几十年,但是生命的终结却是在万历年的那一个看起来平淡的年份里。

一代名臣的逝去,也不能为渐渐成为一潭死水的朝局溅起一丝波澜。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代名将的陨落。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1588年1月17日离开了人间,按照阴历计算,为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戚继光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其被劾罢官三年以后仍不能见谅于万历,原因全在于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这使得他显得十分的不幸。

但是通观本朝武将的经历,其不幸似乎又不仅止于戚继光一人。那些将领们人生中令人同情的遭际,在本朝带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质。

探本溯源,还必须从本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说起。

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重文轻武的趋向。

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观念上的南辕北辙,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常常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以至于本朝的军事应败尽人皆知,但其败坏的程度却出人意外。

直到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也遭到日本岛国的威胁,受到倭寇一面倒的蹂躏。

这种现象似乎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其实不然,本朝军制,譬如军队收编、补给制度等,都存在着流弊。

而组织上的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甲胄、武器均有欠精良,更不必说标准化了。以上种种落后的情况,使本朝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

与这种情况相一致的,是对于将领的选拔。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

从本朝中期开始,推行武试,但事实上却是被对立的文官集团所限制,敷衍了事。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

倭寇的长驱直入,使得中枢的文官惊醒。改革已成为势所必然,而改革的初步,仍在于选择有创造精神的高级将领,他必须在战略上深谋远虑,而又精通各种战术。

由于本朝军队墨守密集队形的战术,在对付有着战术优势和精良武器日本海寇时,往往造成“一人失利,万人奔溃”的后果,其经常遭到失败就为势所必然。

面对这样令人焦虑的局面,戚继光的任务决不仅止于单纯地击败倭寇。他首先要组织一支新型的军队,举世闻名的“戚家军”便应运而生。

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武艺。

因而戚继光更注重战斗中的配合,并创造了著名的“鸳鸯阵”。

戚继光有着周密细致的军事头脑,这有利于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他一面利用道德义务的劝说加上群众固有的宗教信仰,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铁一般的纪律。

另一方面则必需鼓舞士气。戚继光终于造成了一支有着必胜的信念的坚强部队。

戚继光也有着适应当时政治的政治头脑,这更有利于本朝军事改革的进行。

名将俞大猷是个比戚继光理想化的将领。他曾提出过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却始终没有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含恨而死。

俞大猷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建议所牵涉的问题和将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军备问题而及于政治。

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

而相形之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

我们知道,戚继光还是一名武器制造专家,他除了以藤牌、毛竹、铁叉作为标准武器外,也在实战中运用过火器。然则终其一生,却仍以鸳鸯阵法作为主要的战术。

与俞大猷的理想主义改革观念不同,戚继光认为我们帝国的军队是一支全能性的军队,也是一支长久性的军队。

它经常的任务是面对内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具体地说,就是镇压内地农民和边区的少数民族。

水上作战与骑兵,并不能够适应南方的农田。火器也并不适合作为主要的武器使用。

因而他没有去触动国家的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他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

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

对抗外敌的大量作战经验告诉戚继光,战斗无非是击破敌方的军事组织。迅速掌握对敌方法的戚家军,犹如开了外挂一般,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曾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

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

戚继光在1563年被任命为福建总兵,这是武官中的最高职衔。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人,没有人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功业。

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了至矣尽矣。即以官位而论,身居总兵,也已登峰造极。

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

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一个看似制高点般的存在,即使不乏推崇和赞誉,也无法改变他只身站在峰顶的孤独感。

1567年,升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提议把戚继光调到他的辖区中担任最高将领,负有防御京畿的重任。

蓟州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为北京东北一带,戚继光于1568年年初履新,在蓟州任职前后达15年之久。

他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

戚继光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喜爱操练、阅兵、举行各种典礼和向部下训话。边境的战争暂时平息,他又开始修筑长城。

在繁忙的军务之中,他还抽空写作他的军事著作和诗文。他著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先是喜好用兵之道的福建巡抚谭纶,接着是中枢重臣张居正。

张居正对戚继光极度信任,戚继光军事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也是仰仗着来自朝廷内部的“人和”助力。

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官的历史,一个武将想要被尊重,就不得不向文官靠拢。

具体来说,没有文渊阁和张居正的全力支持,就没有强有力的蓟州军区和戚继光。但是,戚继光却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了寂寞和凄凉。

张居正死后,他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同时作为前首辅的党羽而被参劾。万历皇帝原谅了李成梁而把戚继光革职。

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但是他的军队和他本人,也同样充满了矛盾。

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相框里。戚继光的复杂来自环境的复杂,如果指望他简单得如同海瑞,无疑是不近情理。

《明史》本传把他和俞大猷比较,说他“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也是用委婉的措辞证明了一个英勇的军人不一定同时就是廉洁的将领。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

用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遮盖这些事实,就是不忠实于历史;对一个英雄人物隐恶扬善,也并不是真正的推崇。

他和谭纶和张居正的关系如此密切,虽说他精通政治但是最后仍不能逃避政治中的现实。

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推行的整套措施也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

他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在病死之前,戚继光的妻子已经遗弃了他。作为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一,汪道昆自然不会知道,当他润笔作书替这位戎马一生却晚景凄凉的好友写墓志铭的时候,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

这事情的意义,即是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

世界局势如是,而这阳历1588年1月17日清晨,将星西殒之际,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也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30年后,本朝的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缺乏戚南塘将军苦心孤诣拟订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结果是众不敌寡。

兹后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取本朝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这个没落的王朝将走向何处,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节的共读。


精彩点评:

1,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六章,戚继光抗击倭寇十余年,实现了他的“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寇志向;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鴛鸯阵”扫平了多年的倭寇,确保了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在北方抗击蒙古族内犯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他注重武器装备写下《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他还是杰出的军事工程专家,发明改造了火攻武器,在长城建筑空心敌台~在抗击倭寇过程中风头超过俞大猷,也是他击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他所获得的成功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和张居正、谭纶这些支持他的文官关系密切有关,但在事实上却打破了文官集团力图保持的平衡;他没把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生官发财的本钱,而是作为建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后因为他推行的措施,待张居正离去后,他的辉煌也就结束了。他是复杂的人物也是孤独的将领;30年他去世后,本朝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时因缺乏戚南塘将军拟定的战术和组织纪律,结果众不敌寡了。

2,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相框里。戚继光的复杂来自环境的复杂,如果指望他简单得如同海瑞,无疑是不近情理。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

3,幸与不幸往往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戚继光的一生就如此。黄仁宇先生评价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

他不像海瑞,无法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

他是明朝最耀眼的武将,也是历史上最传奇的几位将领之一。他立功无数,为保卫明朝的国土完整和国民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戚继光作为一代将领的大幸。

而戚继光的不幸是因为推行的整套措施打破了文官集团力图保持的平衡,加之他还和倒台的张居正关系密切,自然逃脱不了政治上的漩涡,付出代价也就是难免的事了。

4,抗倭英雄戚继光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但真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他擅长用鸳鸯阵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在于他十分注重作战时的周遭环境,“人和”在于他的戚家军,以及他适当妥协于文官,让文官支持他,一致对敌。当时明朝重文轻武,向文官妥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戚继光这个奇迹般的人物在抗倭时竟没有一次被倭寇击溃。他也是个不知疲倦的人,在闲暇时,他不停地练兵,修筑长城,明长城就是由他修筑的,他还会写书和诗文,将自己的兵法写进书中。但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也并不代表着他为人廉洁。誓死都是有两面性的,由于他军事上的贡献而扬善避丑,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最后,由于长期依靠的张居正死了,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5,成事,自古需“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还有古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是基础,戚将军的才能、思想、作为,都是他成事的基础。面对内忧外患的天时;站在抗击倭寇、北蛮的第一线;得到文官重臣的信任和支持,戚将军带领他的“戚家军”名垂青史。

戚继光的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功绩显赫。这是我们心目中光辉的形象。而书中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这些,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光辉与灰暗,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努力、认真地度过了一生。而且他不仅得到了命运的垂青,也遭遇了命运的作弄。

我是一个普通人,庸庸碌碌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喜爱文字,文字是我生命里的光。这束光给我庸碌的生活带来了明亮和色彩。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