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双城记》读后感 -借着自由的名义

今天分享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描写了法国特权阶级与平民之间根深蒂固的冲突,第三阶级受到贵族等特权阶级的压迫、奴役、摧残,内心对他们的恐惧、憎恨渐渐堆积到了顶点,慢慢爬上了巴士底狱戒备森严的围墙上,化成了飞向这个草菅人命的监狱的炮火。

然而,这场推翻权贵的自由之战最终却将矛头和利剑指向了无辜的群众、柔弱的平民,变成了一场无情的内部厮杀。这一场革命到这里为止,似乎和专制政权是如此的相似,对平民的掠夺和压迫,是对人性的有一次打击和摧残。就像罗兰夫人在断头台上的呐喊,自由啊,有多少罪恶是借着你的名义做出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上期,雅各宾派取得政权,用恐怖政策打击异己,最常使用也最令人毛悚然的武器便是《双城记》中提到的吉箩亭,狄更斯描述道,它是人们日常谈笑的话题;它是治疗头疼的特效药,它防止头发变白绝对有效。它能使面色特别白嫩,它是国家牌剃刀,能把一切剃得一干二净,所有和吉箩亭接吻的人,只消伸头朝那小窗口里看上一眼,就会咔嚓一声,掉进口袋。每天都会有上千人沦为吉萝亭的盘中餐。这种暴政导致了内部的分化,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雅各宾派政权被热月党人推翻。

阅读这本著作,曾几次不禁泪目。当马奈特医生旧病复发,不停嘟囔着要找他的鞋子时,当卡顿律师催促着达内赶紧把自己的行头脱下来时,当小说的最后卡顿说,“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时。

革命是件好事,受到压迫的奴隶们终于敢于站起来对抗面前的嗜血猛兽,为了自由、平等、博爱,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追求与渴望。可是积压在内心许久的仇恨一旦发泄出来,就像洪水一般不可收拾。仇恨的种子不断生长,没有任何喊停的趋势,就像德发日天天腰间的匕首,怀里的手枪,它们是推翻专政的同盟,也是泯灭人性的帮凶。她个性刚强,无所畏惧,机警敏锐,但同时凶残冷酷,阴险狡诈。仇恨的种子是不会停止生长的,它只会在外在的刺激下,越发茁壮,不断壮大,最后成为暴力的傀儡,让宿主失去理性,暴躁不安,歇斯底里。

把面前的一切
碾个粉碎

她最终倒在血泊,我并没有因此而长舒一口气,庆幸我们善良美丽的露西小姐可以顺利的回到英国。我思索,这位德发日太太,也是那千千万万被蹂躏着度过一生的可怜人儿,她奋起反抗,义无反顾地、坚定地站在抗击权贵阵线的最前沿,她要用大刀砍下他们的脑袋,祭奠她死去的父亲、兄弟、姐妹。她最后是成了魔,成了人人见到都为之战栗的魔头。或许,从她的亲人被夺去生命时,暴力就已经成为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主题。

我还想提一个人,那就是卡顿律师。他是个失意的律师,富有才华却无处施展。他拥有高尚的情操,志向高远,却无奈只能选择听于命运无情的安排与冷落。他爱上了露西小姐,但是他却自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爱她,他将对露西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祝福着露西和达内这对夫妇。他说他愿意做一切来让他们幸福,他时刻准备着做任何的牺牲来成全他们。最后,如他所愿,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们的团圆和幸福。这位高大的卡顿律师,当年在法庭上向法官递上纸条时,就与达内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自我牺牲,我认为不仅是为了露西,为了达内,也是为了自由,为了平等,为了博爱,为了法兰西共和国最终有一日,不管那一天是早是晚,可以真正的获取自由,这里的人民,可以自由地去爱,可以自由地去呼吸。吉萝亭终究会被推到,会被瓦解,但是这条曾用来喂饱它的鲜血染成的河流永远无法再人们心中隐去。它会永远被人记住,臭名昭著,遭人唾弃。它不会,它不能重生,它要永远埋在最深的土地里,永无出头之日,用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永远封锁住它的血盆大口!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双城记》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