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文本解读

1.

中国古代诗人一直以来都有登高望远抒怀的传统,如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登岳阳楼》等等。所见景物、创作者际遇不同,抒发的情怀也大不相同。

京口,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受贬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北固楼,东晋名臣蔡谟为充军实,在镇江北固山上所筑,后为谢安修葺,一代雄主梁武帝萧衍曾在此题“天下第一江山”。历朝历代,北固楼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出于军事上的考量和对往昔战斗英雄的崇敬,辛弃疾登上北固山,此时北固楼早已因年久失修只余一小亭,是为北固亭。登上北固亭的辛弃疾将东南胜景全部收入眼中,思绪万千,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北固亭)

2.

上阙以问句起手:“何处望神州?”中原故土何处可见呢?自参加耿京起义、诛杀叛徒张安国后“归正”南宋朝廷到现在,离开中原已经有四十年了。

离开家乡几十载,试问何人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可是,即便辛弃疾再思念家乡,怕是也无缘再见自己的济南老家了。极目向心心念念的中原故土眺望,看到的也不过是北固山一带的东南景观。诗人未对眼中所见进行细致描写,也足见他对眼前的东南美景早已看厌,他心中想见的还是早已“神鸦社鼓”的北方。

眼中所见的北固山,历代均为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要塞,承载着无数有关个人的际遇、王朝的兴衰的历史。登上这北固山,辛弃疾很自然地想到了千百年来的往事,发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的疑问。“悠悠”,这些往事自然是不胜枚举,辛弃疾不禁思绪万千。

“悠悠”的兴亡之事与思绪,都化作眼前这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的长江,象征着千古兴亡之事,也是辛弃疾翻涌的情感的意象。“不尽长江滚滚流”也是对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化用。两者均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内容上存在相通之处。

(辛弃疾)

3.

三国时期的孙权十九岁便继承父兄统帅大军,统治江东,不仅守住家业,还有所开拓。西征黄祖,北拒曹操,雄踞江东。赤壁之战大败曹魏,魏蜀吴形成鼎立之势时,年方二十七岁。

坐断东南,战斗不息,南宋的客观条件与汉末三国的东吴类似。可是主观上南宋朝廷只想着偏安一隅,而不是像东吴一样雄踞东南以图大业。偃城大捷、采石之战、唐岛海战、大散关遭遇战,也已从客观上证明主动出击的南宋在军事实力上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弱势。南宋朝廷与当年东吴所差的,是一股自上而下的精气神。上层腐朽、民心不齐,这才是南宋节节败退的真正原因。

与南宋不同,东吴两代三位君主励精图治,东吴君臣、军民一心,共御外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曹操曾这样称赞刘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在称雄一世的曹操眼中,自己与刘备才是时代的主角。辛弃疾却对孙权称赞有加,甚至曹操、刘备也仅仅是可堪敌手的配角,这与东吴面临着与南宋相似的情况是离不开的。

当然绝不仅仅是境遇的相似,让辛弃疾对孙权赞誉有加。词作最后化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刘表)儿子若豚犬耳”,既是称赞江东孙氏两代人三位君主的励精图治、后继有人,也是借刘表、刘琮父子庸碌的讽刺南宋自高宗至宁宗四代君主的妥协政策。刘琮率部投靠曹操,却被讥为“豚犬”,软弱妥协并不能换来尊重;孙氏父子与曹操互为敌手,却被称赞有加,靠的是励精图治,靠的是气节。这也是辛弃疾对宋金关系给出的答案:必须战,但不能盲目战,要像东吴一样积极备战,等待光复的时机。

(孙权)

全诗三问三答,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远眺只写风光的无限,近望则写滚滚流水,借此抒发对千年来王朝更替的感叹。最后借孙权表达了自己主战的观点和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的无奈。三问三答,层次分明,同时巧用典故,浑然天成。不同于其它的怀古诗的慨叹,更表现处一种昂扬的斗志。

/梁仲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文本解读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