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为什么《放牛班的春天 》是经典

放牛班的春天》用序幕里的四个镜头,仅仅四个镜头,就把马修老师的教育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精炼的镜头语言和悦耳的音乐使影片有了形式美,再加上打动人心的故事内容,这部戏想不成为经典都难。

这四个镜头依次是:音乐会即将开始,指挥家知道母亲去世,克制悲伤情绪,演出圆满完成。观众借助这场戏可以看到一个深受听众喜爱,音乐才华出众,母子关系融洽的指挥家形象。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在少年时期被母亲放到管理混乱的寄宿学校,性格孤僻又叛逆。

著名导演雅克•贝汉在影片中饰演了中年指挥家,他导演的纪录片《迁徙的鸟》,想必观众都看过。

这部影片是通过阅读马修老师日记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主体部分。虽然是节奏舒缓,娓娓道来,但导演用对比的手法使画面和情节极富感染力。

一、影调的对比

“雾重烟轻”的阴郁氛围里,马修老师一人一箱来到铁门紧锁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画面压抑的影调,渲染出了此时学生们的状态。

马修老师的音乐仿佛一捧清泉,干净了孩子们的小脸,净化了他们的心灵。随着剧情推进,学生们的心窗打开了,天气越来越晴朗。可是,被开除的马修老师又要形单影孤的离开。明丽的影调既“乐景乐情”地写出了孩子们的状态,又 “乐景哀情”地表现出了马修老师的悲剧命运。

二、人物造型的对比

影片很常规地用了一场“操场开会”的戏,将学校所有师生集中到一起,在“找凶手”这个事件下,分别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些镜头里,校长干净、笔挺的西装和其他老师破旧的衣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破烂不堪的校园和墙皮脱落的教室作为背景,将前景的校长突出得很刺眼。

观众可以看到,校长停放在校园里的车,都是车头朝外的,说明他的心思根本没放在学生身上。

三、光位对比

学生们最初对刚来的马修老师并没有接受,他们晚上同住在一个大房间内,虽然仅一玻璃窗之隔,但心理上却相距十万八千里。影片用光位结合投影来表现师生关系的变化。老师刚来时,背后的逆光投出个巨大的阴影,挡在了师生之间。

音乐用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消除了马修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这时候,老师房间内的光源跟着发生了变化,影子消失了,灯光也照亮了窗外的孩子。

四、人物命运轨迹的对比

马修老师来到池塘之底后,孩子们的命运轨迹从曲线、折线变成了上升的直线,但马修老师的爱情线和事业线,却呈下降趋势。

一系列的对比, 立体、丰满了马修老师这个温情故事里的悲情人物:身材矮小,可有着巨人般的担当;生活坎坷,却勇于追求爱情;孤身一人,但父爱满满。

故事用一个孤儿的角色做了前后呼应,马修老师最后将这个孩子带离寄宿学校,既是影片剧作结构安排,也是在剧情上对这位好老师的一种补偿。

经典就是经典,常看常新,既感动于剧情,又学习了优秀的视听语言。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鸿观电影”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为什么《放牛班的春天 》是经典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