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从《弦动我心》到《网络谜踪》

这几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用传统技术拍摄的《弦动我心》,另外一部是诞生于互联网环境的桌面电影《网络谜踪》。

在课堂上曾经学习过桌面电影,但最近才看《网络谜踪》,本来想写写观影心得,后来发现网络上有各种的解读,那么就写篇小文章借几部影片说说电影的与时俱进。

《弦动我心》由梅尔.斯特里普主演,写一个被丈夫抛弃的中年母亲,在教育儿童练习小提琴的过程中,不断找回了自信,重回了生活正轨。有文章说梅尔.斯特里普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每天花几个小时苦练小提琴,敬业精神值得点赞。

《网络谜踪》叙述了一个女孩儿离奇失踪后,她父亲通过分析她在互联网上保留的大量信息,进而发现了其在现实世界的种种行踪,最终找到了她的下落。

伴随时间的流逝,任何一种艺术媒介,自身的成长过程基本都是继承、保留、突破、创新。我们比较这两部影片塑造人物、铺垫情节的部分,既看到了一脉相承的相同之处,又领略了具有时代印记的不同之所。

两个故事都在用角色过往的影像来交待人物的前情往事,只不过一个是胶片洗印相片,一个是数码捕捉画面。

人物情感表达的手法上也有接近的地方。如《弦动我心》在描写女主角对抛家弃子的丈夫还抱有幻想的心态时,影片用了一个她把照片中的第三者撕掉的镜头做了交待。

《网络谜踪》用男主角隐藏爱妻视频的动作,表现他依然无法面对妻子离去的现实。

二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新的语境下丰富了原有的画面呈现工具。比如《弦动我心》利用传统构图的方式来强调女主角生活一塌糊涂的状态。画面里的她几乎被训斥她的老妈挤没了。

而《网络谜踪》的视觉呈现则是当代年轻人一看即懂的。画面中出现的父女之间的对话框,让两者疏离的状态一目了然。父亲打字很多,女儿基本都是用“嗯、啊”来敷衍回答。

互联网语境下的电影,叙事空间更加集中,更具延展性。《网络谜踪》一个开页面的镜头就让观众知道主人公懂得野外生存知识。

而《弦动我心》则需要好几个场景才能把主人公具有专业小提琴技能交待清楚。

《网络谜踪》中有两个前后呼应镜头,故事开始父亲主动联系女儿,是个大特写,故事尾声女儿主动联系父亲,景别一样,既表现了父女关系和解,也完善了剧作结构。这说明虽然时代变了,但剧作的架构依然没变。

如果我们经常看电影,就会发现,带有时代符号、不停迭代的科技产品为电影语言的集合里源源不断地增加新的词汇元素。

某些影片把新的词汇运用的非常巧妙。

在《金钱永不眠》里,剧中角色出狱这场戏,一个模拟信号移动电话的特写镜头,就简单准确地交待了人物入狱时所处的年代。

深夜食堂》序幕中,有一系列展示食堂环境的镜头,在下面画面的右上方,观众看到了一个接收模拟信号的电视机。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物件与喧闹时尚的大街形成了对比,对刻画人物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从《金钱永不眠》和《深夜食堂》可以看出,电子产品的代际信息是影片辅助塑造人物的利器。

而某些影片却对科技产品唯恐避之不及。

与《网络谜踪》同为推理题材的电影《利刃出鞘》,为增加思维推理的复杂度,而刻意地把案发现场的监控设备设置成易于抹掉的家用1/2录像系统,这与影片里随处可见的高端智能手机极度的不协调。其目的不过是想增加主人公的智慧魅力。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弦动我心》到《网络谜踪》,两部影片的上映距离二十年的时程,这二十年,电影媒介一直不变,所模仿的对象一直在变,模仿的方式与时俱进。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鸿观电影”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从《弦动我心》到《网络谜踪》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