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母亲的故事

● 李 直

此文开篇,请允许我先讲三个故事。
故事一:有一个中年男人,喜好导引之术(类似于气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要习练三百六十五天。渐渐的,便觉得自己得了些功夫。一天,正在习练中,听到耳朵里有人小声说话,声音极轻,像苍蝇的嘤嗡。细听,好像是“可以相见”的意思。又过几天,正练至酣处,觉得耳孔内似乎有微风吹过,又好像有什么物件自耳朵内飞出来。细看,是个小人儿,大概三寸高,模样丑陋狰狞,颇似阎罗殿里的夜叉。正在此时,有人敲门,这小人立刻惊惶起来,像只找不到洞口的老鼠,满屋子乱转。而这自以为得了真功的气功师,顷刻间竟如掉了魂一般,六神无主了。在意乱情迷之中,竟不知小人跑到哪里去了。从这天起,气功师就发了疯,治了半年才略见好转。
故事二:主角也是一个中年男人。盛夏时节,锄地中歇息,他便在地头仰卧熟睡过去。人们发现,在如雷的鼾声中,有一个三寸高的小人儿颤颤的从此人卤门处冒出来,自脑壳上小心翼翼地跳到地上。细看,这小人的模样和衣着,与酣睡的汉子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他本人的缩微版。这小人直奔一处茂密草丛,拔掉几棵嫩草攥在手中,又左顾右盼了一会儿,见不远处有一滩狗屎,经了一场雨,已成稀糊状。他奔过去,以青草蘸之,大吃大嚼。吃够了,拍拍肚皮,缓步返回酣睡汉子身边,攀上脑壳,从卤门处钻了回去。不到一两分钟,那汉子醒了,拍着肚皮说:做梦了,做梦了,梦见吃中午饭了,高粱米水饭,韭菜蘸大酱。香啊,真香。
故事三:有一个人,也是中年男人,夏天里,大白天的,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正打着鼾,两个小人儿从鼻孔飞了出来。这小人极小,最多二寸高,在地上乱跑,而且跑得极快,如飞一般。身边的人异常惊奇,赶着去捉,哪知那两个小人极机敏,不待人们靠近,竟争相跃入鼻孔,瞬间消失。不一会儿,酣睡者醒来,述说刚才做了个梦。人们猜,那两个小人儿,或许就是这中年壮汉的灵魂。
首先声明一点,这三个故事,不是我自创的,有的是我从别人嘴巴里听来的,有的是我从书中读来的,觉得有趣,便把它们打成一包,写在了读书笔记里。不仅如此,我还经常用它们作题,大搞民意测验。一天,我将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妻子,讲完后问她仨故事孰优孰劣。要知道,我妻子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中小学作文教学专家,有多部小说问世,还培育了数千名作文成绩优异的“桃李”。她脱口而出:第二个。生动,精彩,接地气,有人味儿,过耳不忘,无论是谁,只听一遍,终生牢记。而后,我多次故伎重演,用这仨故事去考各种各样的人,有企业白领,有中小学生,其中不乏博士硕士。当然这里面也有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这些人,也都毫不犹豫的回答:第二个。他们还都加上一句:过耳不忘。
最后,请允许我交待一下仨故事的出处和讲述者。第一个故事,即从耳朵飞出一个夜叉的那个,来自《聊斋志异》,题为《耳中人》。讲述者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关于蒲松龄,无须我多言,中国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大家,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不亚于李白杜甫曹雪芹
第三个即从鼻孔里飞出俩小人的那个故事,其讲述者,也是个大名人,是清代著名学者钱泳。此故事题为《鼻中人》,载于钱泳的著作《履园丛话》。这钱泳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工诗词、擅书画,尤精通碑刻版雕。有多种书法作品传世。而且作为一个名嘈一时的学者,他一生著书三十余种,大多有口皆碑。载有《鼻中人》的《履园丛话》,就是明清笔记里的翘楚。
更让人吃惊的,是钱泳的家世。据史料记载,他是吴越武肃王的三十世孙,曾祖、祖父和父亲,分别获“奉麓公”“绍美公”“锦山公”的爵号,可谓门第显赫。更重要的是钱家一族,英才辈出,尤以文才著称。其祖钱福,曾作《明日歌》一诗,即“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此诗作为劝诫世人珍惜时间的上乘之作,至今仍流传不衰。
至于第三个即“韭菜蘸大酱”的故事的,是我听来的,讲述者是我母亲。我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平生不曾上过一天学,不曾听过老师一句教导,眼睛不曾识得一个字,读过一页书,双手从未碰过纸笔,终生操持的,全是田间的和农家院里的活计。而且,我母亲的娘家,上溯若干代,也不曾有过识文断字之人,全是以种庄稼为生的文盲。
但人们却众口一词,都说我母亲讲的“韭菜蘸大酱”,于仨故事中最佳,过耳不忘。向母亲致敬,向母亲跪拜。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母亲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