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千年两端话人生 -《容斋随笔》读书笔记

千年两端话人生

作者:朱双顶

孔子,儒家学派祖师爷,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至圣”。朱新仲,南宋时一位舍人,与大诗人杨万里有交往应和,其他情况不详。将这俩人穿越时空近千余年、且地位与名声相差十万八千里联系起来,完全是出于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前者存于《论语》而流传千古被盛传,后者存于《容斋随笔》而鲜为人知。但两者对于人生的真知灼见却又是殊途同归而各有千秋。不妨来看一看。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此人生的各个阶段便有了年岁的代码。孔子在这里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立于学”阶段,也就是从15岁人生开始懂事起,到30岁这个期间,是获得知识的黄金阶段,此时立志向学,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二是“而立”阶段,就是30到40岁期间,经过前15年的学习和磨砺,才算有点儿成熟,学成了礼而得以立身,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在人生道路上总算站稳了脚跟;

三是“不惑”阶段,就是到了40岁的时候,又经过前10年的巩固与深化,才确定了自己应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朝着既定的人生理想方向前行,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的原则,心中不会再迷惑而出现犹豫不定的情况了;

四是“知天命”阶段,就是到了50岁的时侯,已经方知天命,才真正了解了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既然没有能改变当下的这种天命,那就应该做好今生该做之事,知道这是上天给自己安排的命运;

五是“耳顺”阶段,就是到了60岁的时候,才真正明辨善恶是非,不会因为他人之话而喜怒无常了,能心静如水了;

六是“从心所欲”阶段,就是到了70岁,已看透了人生世相,无欲无求了,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但不能够超越礼制的规矩。

人生六个阶段的总结,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修身立德所设立的要求与标准,所以才有了他最终修成正果而成为万世之表,被他的弟子子贡称为“仲尼,日月也,无得而愈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南宋的博学者洪迈,认为朱新仲的人生五计内涵深刻,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在《容斋随笔》中,以《人生五计》为篇予以记载下来。

朱新仲经常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寿命的长短不一样,姑且以七十岁为准:十岁左右还是儿童,跟随在父母身旁,天气的寒暖燥湿父母都得为他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安排,只待长大成人,这叫生计;二十岁时已成人,筋骨强健,志向高远,开始问津名利场、秣马厉兵,以争取自己获胜,就像是千里驹虽然屈伏槽枥,却想着有朝一日驰骋千里,这叫身计;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日夜苦思,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做,欲求高官厚禄、财源旺盛、门第高大、子孙兴盛,这叫家计;五十岁时,心力已接近尾声,就像过隙马驹一样,过去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时应当听从命运的安排,收起名利之心,善藏起名利场上拼杀的工具,像蚕作茧一样建一个舒适的安乐窝,这叫老计;六十岁以后,人生已过了一个甲子,生命就像夕阳衔山一样很快要朽木入土了,这时应静心修养,使生活安宁,死而无憾,这叫死计。”
对于朱新仲的“人生五计”,当时的人是怎么看的呢?洪迈在文中写到:“朱新仲先生每次把他的人生五计讲给人听时,听者的情绪都在不断地变化。讲到身计,听者喜笑颜开;讲到家计,听者欣喜若狂;讲到老计,听者沉默不语;讲到死计,听者则哈哈大笑,并对朱新仲说:‘你的五计太笨拙了。’笑话他的人多了,朱新仲也对五计产生了怀疑,自言自语地说:‘难道人们都讳老忌死吗?’我在为庄子作《大死庵记》时,才真正认识了他讲的人生五计。我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觉得他说的人生五计很有道理。”可见,人们对朱新仲“人生五计”的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
朱新仲的“人生五计”,应该说是对人生经历过程的总结,重在过去时,难以被人即时感悟而产生共鸣,当有亲身经历而感悟时则已年老了,所以传之不远。孔子的人生六个阶段,却展现了人生规划的前景,立足于将来,重在为己修身立德确立标杆,所以传之千古而不衰。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千年两端话人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