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们这样读《故乡》

原创 林子 林子的百草园

由几个话题展开课堂。
话题一:“我”此次回到故乡,最想见到的是谁?
该话题指向少年闰土,接着谈闰土相关。
子话题1:瓜田刺猹是少年闰土影像,猹到底是没有刺着。能不能安排让闰土刺中猹以凸显其小英雄形象?
子话题2:写闰土捕鸟,只是口述,并非亲见。为什么我们都笃信闰土是捕鸟高手?
子话题3:海边的贝壳名字奇特,“鬼见怕”、“观音手”等,为何不名之以术语?
子话题4:闰土的长相、和“我”的关系
图片

话题二:在中年闰土出场前,你预感这次见面会是愉快的吗?
该话题指向回乡环境及母亲、杨二嫂等人物。
(课堂上,两个班的孩子都先关注到杨二嫂,由杨二嫂的浮夸、尖酸引向她如今如此不堪的原因,继而关注到开头处的景物。再穿插补充母亲、同乡人的细节)
子话题:在见闰土前,小说为什么安排先见杨二嫂?
话题三:这次相见,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什么?
该话题指向中年闰土及其变化的原因。可以谈的,有那一声“老爷”(这一声“老爷”,是脱口而出的,还是经过犹豫的?哪一种给人的冲击更大?)、有“拖”出水生磕头的动作、有充满省略号的语言、有干青豆、有十多个碗碟、有消失的银项圈……
课堂实录片段:
提到故乡呢,我们必不可能绕过去的,就是闰土的这一声“老爷!”。甚至我想如果我们举办一个活动啊,就是用一个词来印证你是读过这篇文章的,我想“老爷”这两个字应该能够当选,因为它太鲜明了,太具有代表性了。这两个字背后它的信息量是很大的。除了这一声老爷的称呼,我们昨天还关注到一个动作:他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不光是拖出他来打招呼,更让他磕头行礼。闰土已经很自觉地把礼节尊卑等级观念灌输到下一代人还是空白的脑海当中,他已经自觉地成为了这样的一个执行者,传承者。
【讨论“又……又……又”】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学生读出“没有出路”。
太好了,这四个字,没有出路。这三“又”个字构成了一种很稳定的生存的困境。你要种地,种不出什么东西,你要拿去卖了,卖不到什么价钱,你要放着,不卖它又坏了,怎么着都是死路一条,没有出路。那样稳定坚固的困境,这个困境是作为个体的闰土他没有办法突围的。他活得这么悲惨,不是他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的问题呀。他已经很努力了,他已经很辛苦了,但他有办法吗?他没有办法。换做任何一个底层民众,他都没有办法寻求来答案,他都没有办法应对这个困境,这个才是最可悲的。
我们也关注到到了中年,闰土的话语都变成了短句,而且很多是封闭性的。你听他说的话,你都不知道怎么接。虽然少年时和现在闰土都开口说话了,说的话信息量都还不少,但是两者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外放的,那给人以无穷的接话的空间的。一个是内收的,它是封闭式的,收束式的,让人接不上的话。
图片

图片

话题四:我想把这篇小说标题改成“重逢”,你帮我跟鲁迅说说呗。
该话题指向主题,指向“故乡”特殊的表达空间。
这篇小说的标题,只能是“故乡”。
图片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们这样读《故乡》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