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你真的读懂余秋雨了吗

先锋文学杂志社


1

四年前,余秋雨书系出版。

新版的《文化苦旅》我有两本,平装和精装。平装是在三年前,苏州高铁站经纬书屋买的,路上看。精装是在上海书城买的。那时正在逛上海几所大学,顺便去了趟戏剧学院。在余秋雨工作室前的长椅上,书扉页题了名和日期。

看过《文化苦旅》的朋友,大概分两个极端,一是文字功底好,二是说他太矫揉做作。

我不理解你们的位置,但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因为你们也没有理解余秋雨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文化苦旅》这本书,也不是文化散文那么简单,而是他早期艺术观念的尝试。你读了《山河之书》《中国文脉》等等,但是读过《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美学》么?

你会觉得《山河》、《中国》这样的书很好读,但是《艺术创造学》《世界戏剧学》之类的就算了,因为它是一部学术著作。一沾学术就头大,所以你只能啃些容易消化的。

80年代也是这样,余秋雨把散文交给同学,《收获》的主编李小林,她也这么认为。

2

《艺术创造学》中,他首先说出一大困扰性问题:两难选择。

这就像一杆秤,左右都是你最重要的东西,然而这两样东西互相冲突,你怎样选择?

说得更浅薄点,个人意志和群体逻辑发生矛盾,你更倾向哪一方?

选择并不容易,因为人无法摆脱这两者任何一方,道德、法律、伦理、政治、历史,常常不受情感左右。完全听从心理,又反过来构成巨大变更。

真正伟大的作品,就是向人性未知领域(两难领域)的探索。

在一次演讲中,他大概是这么说的:

我把已知的交给课堂,把可研究的交给学术,把未知的交给了散文。

那么,我们再来考察他在散文里的一些篇目,就会发现这种艺术观念的实践比比皆是。比如,《道士塔》里想象着自己拦住斯坦因的车队: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白莲洞》借张晓风之口说对桃花源的认识:

我想起了张晓风的《武陵人》。晓风袭用了陶渊明的题材,却把那个偶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作为一个单个人细细磨研。他享尽了桃花源的幸福,比照出了原籍武陵的痛苦。但是,奇怪的是,他还是毅然返回。原因是:
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于是他苦苦寻找,钻出了那个洞口。

《西湖梦》里对白娘子的解析: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块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六百年郁闷》对《红楼梦》的揣摩:

两个显然没有为婚姻生活作任何心理准备的男一女,能投入最惊心动魄的恋爱吗?如果能,那么,婚姻和恋爱究竟哪一头是虚空的?如果都是,那么,比之于世事沧桑、盛极而衰,是否还有一种虚空值得缅怀?缅怀与出家是否抵牾?白茫茫雪地上的猩红袈裟是否还能留存红尘幻影?天地之间难道终究什么也不剩?

这种理性的美学思维,很大部分来自德国的黑格尔。他在散文中,也在努力摆脱“速朽性因素”,比如政治上的判断、历史强硬逻辑的顺从、绝对道德上的身份。一旦自己抽身而退,这些历史事件反而给人新的审视。

比如《柳侯祠》中,他把屈原的身份不再限制于当时当地,在《乱麻蕴藏》中,他对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民族观念的着眼点,已经告诫爱好历史的朋友,不要唯汉独尊。

3

一个置身于历史中的人,一个参与到具体事件的人,和旁观者的高高在上,本就不是一回事。《文化苦旅》的写作方式,是历史现场的直观体验,而非理性逻辑的裁割汇总。

人们为“仁者乐山”的读音指责对错,我却觉得很没有必要,正如去分辨陈寅恪的名字到底怎么读。语言文字的更替本就属自然现象,你尊重古代读古音,不代表我用现代读法就是错的。

金文明曾指出《文化苦旅》中的诸多文史差错,但我希望你们自己上网查一查余秋雨对差错的回应,毕竟我比你懒得多。

不止一人说我《故人之书》里某些文章文风与其相似,我哭笑不得。尽管我读了他的全部著作,但仍然自信文字都按照自己的意愿书写。

所有的模仿,到最后都是死胡同。你不可能活成我,我也不可能活成他。

而且,你要看他如何思考的,而不是怎么写字的。

4

别老是整他“成熟”的句子。苏轼都开始“大江东去”了,而你仍然在黄州“寂寞沙洲冷”。

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不会思考。我很想推荐读叔本华的《美学随笔》,又怕你沉不住气,跑去读乱七八糟的书,反而对不住叔本华(尽管这本书也是叔本华思考的入门)。

其实,余秋雨已经告诉你该读什么书了,他提到过一些人,比如孔孟老庄、李杜、司马迁、罗素、康德、黑格尔、莎士比亚,但我更希望已经有些底子的人读一读学术类的著作,那里有思考的方法。

微博里,有很多假冒的句子署名为余秋雨,比如“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我只能摇摇头:不读书的,确实多。

你听别人拆书,以为自己正在学习。其实,那些拆动的声音啊,都是撕裂脑筋的声响。

编辑:南小风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你真的读懂余秋雨了吗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