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桃花渡

原创 威风 长稔塬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的一句对于桃花的赞美诗,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用桃花来描写美人的诗句,它开启了后世诗人“以花喻人”的灵感,比如“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等等,无不是受到了《诗经》中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只不过大小而已。每每读到此句,脑海中无不会映出这样一个热烈的画面:站在正在鲜嫩绽蕊的桃花下,待嫁的新娘兴奋而又娇羞的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婚礼,此刻的她两颊飞红、顾盼左右,与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烘托出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其实,从古到今,人们对桃花的喜爱有增无减,历代文人墨客也从不吝笔墨,他们以桃花自喻,用桃花传情,借桃花感慨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欢喜悲哀,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了一个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桃花缘
有一年的清明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苦读了一早晨的唐人崔护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到城南去游玩赏春,一路上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春意正浓,不知不觉中,他走进了一个村庄,看见一户独院,花木繁茂,庭阶寂静,羽书便上前叩门,求一碗水喝。不一会儿,有一妙龄女子从门缝中问道:是谁呀?崔护答:独自踏春,口渴求饮。女子进屋端出一杯水,把门打开,请客人落座,她自己则伫立在一棵桃树下。其时,阳光明媚,春风醉人,崔护看那姑娘,顾盼生姿,柔情绰态,美艳的不可方物。于是以言逗之,她不回应,只是彼此四目相对,脉脉含情。客人辞别时,那姑娘送至大门,似乎情难自已,欲说还休。客人亦是恋恋不舍,眷盼而归。
此后一年,崔护再也没有来过此地。直到来年清明,忽然想起那女孩,情不可抑,径往寻之。来到那户人家,见门院如故,只是门上多了把锁。崔护触景生情,不禁黯然,于是在左扉上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几天之后,崔护又至城南,再次造访。到门口,听到院里有哭声,急忙敲门,开门的是位老者,先问道:你莫非就是崔护?答曰:正是。那老者大悲:是你害了我的女儿呀!崔护又惊又悲,听那老父继续说道:吾女筓年知书,尚未许配,去年以来,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些天,我带她出门,回来后,她看到门上有题诗,读完进门后就病倒,绝食数日,便殒身了。崔护感恸,请入哭之,那姑娘尚俨然在床,崔护一边哭一边祝祷:我在这儿,我在这儿。过了一会儿,那姑娘睁开双眸,居然苏醒过来!老父大喜,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这个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不过在宋人编撰的《太平广记》中对此已有所记载,后来,明末的《警世通言》对此也有演绎。这个故事以及后来崔护的题诗倒是诞生了一个新成语:“人面桃花”,喻为“爱慕喜爱的女子,因分离后不得相见而产生的惆怅心情。”民国年间,陕西渭南的著名剧作家李十三根据这个故事和这首诗的意境,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碗碗腔名剧《金碗钗》,其中《借水》一折中的四句:“姓陶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桃夭虚度芳春讯,谁向桃源来问津”被李梅、杨荣荣、任小蕾等很多的碗碗腔名伶所演绎,成为经典。
崔护,字殷功,唐代博陵 (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也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因一树桃花而相遇、相识,进而结缘,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堪称“桃花缘”。

桃花情
唐开元天宝年间,泾县人汪伦为泾县令,他十分喜欢李白的诗,妥妥的一枚“白粉”。这年春天,李白南下旅居在叔父李冰阳家,不知怎么的,被汪伦知道了。汪伦欣喜万分,提笔给李白写了封信,其中几句引起了大诗人的极大兴趣,信中是这样写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一生喜花痴酒的李白闻后很是高兴,于是便欣然前往信中所说的泾县桃花潭。
李白到了泾县的桃花潭后,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汪伦这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有啊。”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声,刚进口的酒喷了一地,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就这样,汪伦略施小计,便请来了名震天下的李白,两人在桃花潭边每日吟诗喝酒,欣赏桃花,好不快活。转眼十多天过去了,那树桃花也要凋谢了,李白也该走了。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及汪伦的真挚情意。两人的友情比海深,比山高。凭借着这首诗的传播,本来籍籍无名的汪伦一跃成为千古流传的“网红”,而那一树桃花和那眼桃花潭水,则见证了李白和汪伦的“桃花情”。

桃花劫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诏告天下,凡“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36岁的杜甫觉着机会来了,又一次报名参加。之所以是“又一次”,是因为十二年前的杜甫也曾在东都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一气之下的杜甫,借着赴兖州省亲的机会,开始齐赵之游,他一口气爬上了泰山之巅,望着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一首《望月》喷薄而出,其中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却说那年的科举考试十分隆重,程序也非常严格,诗赋、策论一项都不能少。然而,尽管是那场科考是尚书省长官亲自主考,御史中丞现场监督,但幕后的操纵者却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为人粗鄙,学识粗浅,但嫉妒心非常强,他害怕别人在唐玄宗面前揭露他的恶劣行径,于是,那场科考结束后,他通过主考官宣布:此次科考一个也不录取!
非但如此,李林甫拿着科考的结果,到唐玄宗那里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此次科考,一个人都没录取。说明野无遗贤啊!有才能的人都在朝为官,外面已经没什么人才了。”而此时的唐玄宗正沉醉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竟然相信了这么扯淡的鬼话。

于是,三十六岁的杜甫就这样永远的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机会。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诗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惜我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广德二年(公元760年),杜甫一直在外漂泊,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凤翔、华州(今华县)、洛阳、偃师、秦州(甘肃省天水)一直流落回到成都的草堂,这期间,他见过了太多惨烈的战争,亲眼目睹着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苦难,绝望、悲惨、无奈、痛苦,不仅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而且写下了诸如”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等等悲天悯人的不朽诗句,其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为后世传颂。
唐广德三年(公元760年),四十八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举家搬去秦州,后又携全家南下前往成都,居住在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他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那年的春天,杜甫拄着拐杖在江边漫步,站在芳洲之上向四周眺望,只看见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如癫如狂,肆无忌惮的飘舞着,还有那轻薄不知自重的桃花,追逐着春江的流水欢快的向远方飘去。于是,他提笔下写了著名的《漫兴之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些自然界的寻常景色,却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伤感,柳絮和桃花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这首诗寄托着杜甫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可怜的桃花,和无辜的柳絮一起,成为势利小人的代名词,活脱脱的上演了一出了“桃花劫”。

桃花痴
明弘历十一年(公元1498年),二十九岁的苏州府人唐寅踌躇满志的参加了那年的应天府乡试,一举拔得头筹,人称“唐解元”,他欣喜若狂,提笔写下了“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狂放之情,溢于言表。
人常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眼看唐寅的科场之路越走越宽广,然而,接下来,应该是乘胜前进、再接再厉,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短暂的欢愉之后,唐寅的科举之路便陷入了黑暗。据《明史》记载:“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 唐寅和徐经一起赶考,如影相随,徐经犯了事,唐寅自然也是嫌疑人。就这样,受“会试泄题案”的牵连,唐寅的科举之路便戛然而止了。
这场意外牵连的科场舞弊案,不仅给他带来了一年的牢狱之灾,也彻底断送了唐寅的仕途之路,他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日益放浪,终生不再入朝为仕。

话说唐寅回到苏州老家之后,终日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传说他在苏州城看上了一座老房子,是别人废弃的别墅。他在决定买房时,因为没有钱,只好用自己的部分藏书作抵押,向京城一位当官的朋友借的钱。后来,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努力写字画画卖钱,才还清了购房款。
苏州还有个地名,就叫桃花坞。唐寅将这座废弃的别墅改建成了自己的居所,起名曰“桃花庵”,并在居所周围种下了很多桃树,每年春季桃花盛开的时候,他都会呼朋唤友,在桃花树下看着满树桃花盛开,饮酒作诗,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赏花,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表面看似疯癫,其实内心极为苦闷和无奈,为此,他写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他们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一生痴爱桃花的唐寅,用一首《桃花庵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半生穷困,半生癫狂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的艺术形象,真是一个极其洒脱的“桃花痴”。

站在时间的渡口,看着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而脚下的一江春水,却一去不回头。人生这一场旅行,犹如一树桃花花蕊初绽,站在满树粉红与雪白相间的花潮之下,看着人潮人海,人来人往。人世间最虐心的缘分,却是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桃花渡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