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加缪传》结 语

加缪有时也会不近情理,甚至粗暴,不招人喜欢,可在他身上,体贴、理解和人性的一面远远压倒了骄傲和敏感的性格弱点。他生性脆弱,容易受伤,也有不少风流史,但始终忠于友谊和爱情。他光彩照人,奉献多于索取。一个人,总是他公开的和私密的,为人所知和无人了解的行为的总和。在行将结束漫长的追踪之时,我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酒窖管理员和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的儿子会有如此卓越的才智:说到底,创作的神秘仍然隐藏在他的生命中,隐藏在无数相遇相识和命运的偶然之中,要造就这样的灵魂,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作品的评论并不能真正揭示出文学创作的秘密。加缪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他的艺术、生命和道德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伟大的作品……是真正建立在仇恨和鄙视的基础之上的。在其内心的某个地方,在其历史的某个瞬间,真正的创造者总能找到和解的力量。他在自己所处的奇怪的平庸中找到了公共的尺度……如果说艺术家无法拒绝现实,这是因为他负有在更高的层面上解释现实的重任。然而,如果一开始就决心漠视现实,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反过来,如果决定屈从于现实,又怎么能改变它呢?”31对加缪来说,每一张写出的书页都是带着苦涩的胜利。或许是在回应卡特林娜·埃莱娜·加缪“太年轻了”的哀叹,福克纳说出了这样的话:“人们会说他太年轻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完成大业……可问题不在于生命持续的时间,甚至不在生命的品质,而在生命究竟经历了什么。”通过他的文学和政治话语,阿尔贝·加缪投入了一场真正的战斗,用T.S.艾略特的话来讲,这是“与词语进行的难以忍受的战斗”,而词语总是“充满张力,逐渐滑动和破碎,最后消失于无形。”

可有的时候,词语的生命也会为许多世代的读者停留。

结 语 注释

1 《法兰西观察家》。1960年1月7日。

2 洛朗和吉尔·德·加拉尔的收藏。

3 米歇尔·贡塔致作者的信,1992年10月30日。

4 1960年1月14日的采访,载《播种者》第7、8期合刊,1960年2月。也参见米歇尔·贡塔和米歇尔·里巴尔卡,《萨特文集》,伽利马出版社。

5 弗兰茨·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1961年。

6 《境况种种》。

7 在1972年夏季休假之前,萨特告诉他的朋友,传记作家热拉里:“在我给加缪写的悼念文章中出了一点小错。我当时说,即便他不同意我们的主张,我们也仍然希望了解他的想法……事实上,一般说来人在生活里总是达不到他们在书里的高度。如果你想了解一种有趣的政治或哲学思想,那尽管去读书好了,用不着去了解写书的人……加缪,也许是最后一个好朋友……我们在一起,那天他妻子也在,海狸装出一副气愤的样子,我们讲了许多下流话。有两三年,我和加缪的关系很好,非常亲密。他不是一个做了什么事情都要负责的人。他是个阿尔及尔的小流氓,很能逗乐。他本来可以写出几本无赖的书的,可是他没有。加缪给人的感觉是,文明包装了他,他做了能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事无成。”米歇尔·贡塔记录。不过,萨特也多次在私下里说过,《堕落》是一部杰作。萨特并未对他看待加缪的矛盾眼光作出解释。

8 保罗·F.斯梅,《阿尔贝·加缪在沉默中》。

9 《第一人》的附录,1958年7月至1959年12月。

10 夏尔·蓬塞,“在加缪的航迹里”。

11 《约拿》,伽利马出版社,1962年。

12 《手记之三》和致卡特林娜·塞莱斯的信,1959年9月。

13 《第一人》。

14 克里斯蒂安·贝尔纳达克公布,未注明日期。

15 作者通过BVA民意调查所在1995年所作的调查。仅仅考虑前一年出版的《第一人》,并不能解释人们对加缪持久的热情。

16 贝尔封出版社,1970年,第一版。

17 今日在英语世界,依然有很多人将加缪视为殖民主义者乃至帝国主义者。C.C.奥布里安和爱德华·W.萨义德等人在此问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萨义德直到1993年还在说,加缪的作品“受到一种残缺的殖民意识的影响”。参见萨伊德,《文化和帝国主义》,阿尔弗雷·A.克诺普出版社,纽约,1993年。

18 有些人直到1994年《第一人》出版,仍在持续攻击加缪。贝尔特朗·普瓦洛-德尔贝什在《世界报》政治专栏上对这部小说表达了敬意(“三十年后,又听到了加缪的声音,曾几何时,巴黎的喧嚣和傲慢几乎扼杀这个声音。这样的复活是怎样的奇迹,又是怎样的礼物啊!”)。《世界报》的读书专栏4月15日全在评论皮埃尔·代《阿拉贡》一书的重版,并未报道《第一人》的出版。次日,一位女撰稿人在讣告专栏旁边用两纵行的篇幅报道了此事。不管书本身是好是坏,加缪的遗作面世,难道不值得人们更多的留心吗?22日,那位撰稿人还对《第一人》的成功感到惊讶(“出版后第一周就卖出了50000本”)。《世界报》读书专栏的负责人在文字框里刻薄地说:“可怜的阿尔贝·加缪,他想做一个反抗的道德家,后世却把他塑造成虔诚者的形象。”这到底是堕落,还是禁欲者又回归了?1995年2月24日,《世界报》的连载作家在谈到重新发现的《奇怪的战争手记》时(“跟着萨特对”),暗指萨特(未点加缪的名字)说:“……真正有反抗精神的哲学家——并非就论述人的形而上学处境而言,而是就对人的现实处境的理解而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是伟大的作家,杰出的散文家。”对谁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世界报》的人难道非要把萨特和加缪放到一起吗?他们都是作家和政论作者,难道就不能同时热爱他们两人吗?本来多年以来,《世界报》发表了超过两百篇论加缪的文章,其中不乏赞誉之辞的。布罗歇在他的最后的小册子(《赞成萨特》,1995年)中,就用“文学天才”一语来赞颂萨特和加缪两人。可是,有些落伍的庸人依然摆脱不了愚蠢的善恶二元论,面对加缪就手足无措。时至今日,他们还想借助“萨特-波伏瓦”这条“装甲舰”来攻击加缪这条“鱼雷艇”。

19 《反和正》的序言。

20 “加缪,人”磁带,编号1,Adès/INA。

21 《明天》的采访,1957年10月24至30日。

22 致贝尔纳·克莱斯卡的信,1957年4月2日。

23 保罗·F.斯梅,《加缪的欧洲赌局》。

24 自让-弗朗索瓦·勒维尔1957年出版《为什么需要哲学家》,一直到1988年的《无用的知识》,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研究者们总算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至今某些蒙昧主义的转经筒还在一些文人那里转动不止。在思想领域,历史仍然是一个顽固的堡垒。

25 难道只有英国人,如托尼·朱迪特(《不完美的过去》的作者),才能承认加缪的贡献吗?雅克和克劳迪·布瓦耶尔在《找回的幻象》(1982年)中还在说,“和加缪相比,萨特的观点常常是正确的。”

26 致作者的信,1995年。

27 朗里夏·舍度尼,《法语中的阿拉伯语汇和形象》,全国政治科学协会出版社,巴黎,第30期,1992年3月。

28 拉希德·米姆尼去世40天追思会上的发言,阿尔及利亚文化中心,1995年3月17日,巴黎。

29 1856年,据统计阿尔及利亚有180330名非穆斯林,2307349名穆斯林;到1954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980031和8449332。

30 致作者的信,1995年。

31 奥斯卡·王尔德之《瑞丁监狱之歌》和《深渊书简》序。

1 2 3 4 5 6 7 8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加缪传》结 语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