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雾都孤儿》读书笔记

这是我看的狄更斯先生的第二本小说。

第一本是去年看的《双城记》。

外国文学书上说狄更斯小说的特点有:

尖锐的社会批评、幽默辛辣的讽刺、

温和的改良主义和强烈的人道主义。

在《雾都孤儿》里,这些特点都有一一体现。

批评。

文艺来源于生活,

能够名留青史的作家作品都是关注社会、

“笔尖”指向底层人民的。

文中可怜的小奥利弗,

从小在如魔窟一般的济贫院长大,

逃离济贫院前从不知道饱是什么感觉。

讽刺。

狄更斯先生很喜欢用反语,

比如他形容冷血残酷的邦布尔

以及其他济贫院的干事

总是用“慈悲”“受人尊敬的”“绅士”等词。

如若不深入研读,

也许有人还以为

作者是在夸赞这些吃人血馒头的恶魔呢。

改良主义。

社会进步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改良,二是革命。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中期作品,

文中虽然尚未涉及革命,

但是改良主义的痕迹已然存在。

但是其实也算不上改良,

甚至连恶有恶报都算不上。

罪恶斑斑的邦布尔夫妇最后无以为生

也成为了在济贫院乞食的流浪汉,

费金、赛克斯以及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

同样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但是其他人呢?

济贫院那位几次三番说奥利弗会上绞刑架的

穿白色礼服的“绅士”?

那些狼狈为奸、对济贫院的孩子缩衣节食的

“尊敬的”干事们?

那些踩着贫困者的尸体

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上层”?

他们身居高位,

穿着冻死街头的穷人永远无法感受的贵重衣裳,

吃着从未吃过一顿饱饭的济贫院的孩子

想都不敢想的珍馐百味。

他们做过的肮脏事迹、残留在手心的血迹

说不定还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用来解闷的笑谈。

还有那些同样处于社会底层,

在所谓的“上层人”眼里地位低贱如蝼蚁的贫民,

如邦布尔太太(邦布尔为了得到她的银餐具娶了她)手下的老婆子们、

甘愿成为棺材铺小伙计诺亚奴仆的夏洛特、

奥利弗要求添粥时愤怒的添粥人。

他们和奥利弗一样,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说不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在济贫院长大的。

按理说,他们在济贫院里生活过、

他们也是有儿有女的父母,

难道他们看着那些长到八九岁

还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的孩子不会心痛吗?

济贫院那些心如蛇蝎的干事

为了利益让这些单纯、受尽苦难的孩子缩衣节食的时候

他们不会感到愤怒吗?

大概不会。

就像古代抑或几十年前

或者现在的某些地方的重男轻女思想。

尤其是女性。

明明从小已经遭受了不同的待遇,

心里的委屈难过也是一大箩筐。

可当她们成为母亲的时候,

那些小时候的记忆像随风飘走的蒲公英一样,

早就不见踪影了。

于是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

她们又开始了死循环一般的重男轻女,

把男孩当做宝贝,

辛辛苦苦劳作一辈子

只为给儿子娶个媳妇或买套房。

女儿对于她们来说,像是外人一般,

她们坚信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于是她们的女儿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又继续重男轻女……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就像面对失败,

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颓废消极一样。

有的人因为从小就认识到了原生家庭的

某些过于陈腐的行为与思想,

她们不能认同与接受,

她们就会在心里竖起一杆自己衡量事物的标杆。

于是在长大成人后,

她们的生命轨迹也随之发生改变了。

其实从另一方面看,

狄更斯没有让所有恶人受到恶报也是一种批判。

不管作者如何精心布局,

受到惩罚的只能是特定的那几个人。

其他人,是社会的缩影,是作者无力去改变的,

他只能把他们写成作品中的人物一笔带过。

也许我前面说错了,

这应该属于社会批判的范畴。

人道主义。

狄更斯作品的最大局限性

大概就是他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是这样,《雾都孤儿》如是。

换句话说,

这两部作品的结局都是作者的精心布局,

而非社会真相的体现。

大概狄更斯先生比较喜欢众人欢喜的结局吧。

然而在真实的世界里,

命运如奥利弗一般

甚至比他还要可怜的孩子比比皆是,

他们不可能都有像奥利弗这样欢喜的结局,

更多等待他们的是无止境的折磨和死亡。

所以,奥利弗只能是故事里的,

布朗洛先生、露西、梅莱老夫人、梅莱先生等

都只能是故事里的。

真实的世界永远不缺乏邦布尔先生式的恶人,

少的是那些童话故事里的美丽的人。

狄更斯先生的作品很让人深思也很让人震撼。

但是,为了塑造完美反而显现出了不完美。

拿其他几部同样伟大的作品举例,

如果爱斯梅拉达没有被可怕的主教送上绞刑架,

如果安娜没有在铁轨上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于连没有对准德.瑞纳夫人扣下扳机,

如果黛玉没有香消玉损,

如果水浒108个好汉得到善终,

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殉情……

那这些伟大的作品也就不那么完美了。

当然,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去评判狄更斯先生的作品,仅抒己见罢了。

另外,狄更斯先生好像很喜欢露西这个名字。

在《双城记》和《雾都孤儿》里,

露西都是作者心里理想女神的化身。

她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不知道为啥形容心灵美要用金子?),

即使自身受尽磨难,她们依然是最美好的存在。

毫无疑问,

狄更斯小说里的露西是一个扁平人物。

倘若让我选出作品中最讨厌最恶心的人,

我一定会选济贫院的干事们。

明明出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

可那些孩子的生命却被践踏得比草芥还随意。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了小奥利弗

和其他济贫院孩子的遭遇,

你也会十分痛心的。

他们从来不知道饱是什么感觉,

他们瘦骨嶙峋以至于即使改到最小的衣服

套在他们身上还轻飘飘,

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快点死去

这样就可以去天堂找妈妈,

他们中的有些孩子

虽然受尽苦难却为朋友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他们,是最可爱的孩子。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雾都孤儿》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