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为天兴诸葛武侯庙一哭

孙宏恩|| 我为天兴诸葛武侯庙一哭

计划总也赶不上变化,今年农历二月二十一的天兴古会,原定是诸葛武侯庙重新修建的奠基日,然而由于疫情干扰,未能如愿。那天,天兴村的朋友传来了照片和视频录像,村民们在自发地祭奠先贤诸葛亮,旧庙遗址上,古砖垒起了矮台,一缕青烟飘过,似乎能听到一声长叹,心中泛起阵阵酸楚,惆怅莫名。
手头的资料十分有限,明代嘉靖17年版的《荣河县志》上,有一段话萦绕心头:诸葛武侯庙在县城东南三十里天兴村。这句话再明白不过了,荣河县的老县城在今天的宝鼎,距天兴三十里。紧接着写到:世传武侯生于天兴,长在寺底。这个“世传”起于何年?不得而知,但《运城市志》有载“天兴诸葛庙会是唐代著名的庙会”,这一记载就把世传追溯到唐代以前。后文是:即今庙址在寺底村,亦谓看武侯墓之庙。说明了庙址之所在,解释了寺庙的作用。而如今走遍天兴周边村落,也打听不到“寺底村”的下落,天兴还在,寺底无踪,平添一段憾事。
唯恐解释不周,《荣河县志》的主编宋纲按:亮生于天兴,长在寺底。及通考鉴云:琅琊人亮,寓居襄阳隆中。谓之曰“寓居”,则生斯长斯或可信也。这个宋纲是蒲州猗氏县儒县教谕。他那个时候,对于诸葛亮是天兴人的说法心里含糊,但从考通鉴里的“寓居”二字,推断诸葛亮生于天兴“或可信”的结论。还有一种说法,老先生宋纲也没有忽视:一说天兴村古亦称琅邪。字典里“琅邪”通“琅琊”,天兴也称琅琊的说法,是耆宦所述。“耆宦”是有名望的老人,而宋主编之所以把老人的话写进史册,当然是把老人奉为活化石了。
县志中,除了祠祀部分留下了诸葛武侯庙的内容之外,在陵墓部分,还有这样的记载:诸葛武侯墓在城南三十里天兴村。岁久,尽被乡人平作耕地种植。止遗看墓寺底庙在焉,今名寺底村。看来,明嘉靖年间,武侯墓就已成为遗迹。而公认的武侯墓在五丈原,寺底村的诸葛亮墓应该是迁居河东的诸葛京为便于祭祀,为他的祖父诸葛亮修的衣冠冢吧。
虽然墓已被平,庙存遗址,明代的县志主编依然做了记录和推断,近500年过去了,岁月沧桑,真相是不是离我们愈远了呢?
打开清康熙年间的《平阳府志》,心一下子跌进了冰窟窿,线装的十多本史料中,竟然对天兴武侯庙只字未提。距明代史料记载不足百年,天兴武侯庙就遗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不觉黯然泪下。
百无聊赖间再翻看案头的资料,忽而眼前一亮:清乾隆版的《蒲州府志》上,又出现了天兴诸葛武侯庙!
怀揣一线希望,再翻翻,再找找,再看看,清朝的乾隆版、光绪版,还有民国的这三个版本的《荣河县志》上都出现了天兴诸葛武侯庙。
同属留给后世的史志,缘何《平阳府志》无端删削了有关天兴诸葛武侯的内容了呢?我陷入沉思。
历朝历代,上自帝王,下至臣民,对于诸葛亮本人莫不景仰。且不说与他同时代的刘备、孙权、孟获、司马懿对他赞赏有加,也不说有清一代的努尔哈赤、康熙、乾隆三位帝王对他顶礼膜拜,单看这些名流是如何评说的:
唐代王通说,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代孙樵说,武侯死殆五百载,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南宋洪迈说,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清代马允刚赞美诸葛亮: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陕西勉县定军山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说,诸葛亮是忠君爱国的楷模,勤政为民的典范,廉洁奉公的榜样,聪明智慧的化身。
要说对诸葛亮本人有所质疑,诋毁,这不大可能。那么删削有关诸葛亮生于天兴的内容,究竟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忽然,一个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平阳知府刘棨,名字下面赫然写着“山东诸城人”。似乎一下子拨开了迷雾,找到了答案。
几百年前的老人了,又是饱学之士,官至知府,作为后人我似乎不该说什么。但于知府而言,《平阳府志》虽说不需要他参与编纂,但最后的过目是必不可少的。以我一己之浅见,不揣冒昧,度其君子之腹,地域观念是否起了作用?知府之权是否起了作用?
时隔15年,也就是乾隆34年,杨令琢纂修《荣河县志》时,特别指出,武侯庙皆旧县志所载,为府志所削。
民国25年的《荣河县志》不仅记载了天兴武侯庙、武侯墓,还特别提醒:“留为他日之辨证。”
掩卷长叹,平阳知府刘棨,如果真是为山东故里争名,罔顾事实,动用权柄,篡改信史。
我真要为天兴诸葛武侯庙大哭一场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为天兴诸葛武侯庙一哭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