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曹禺:《雷雨》——浅析“雷雨”这一自然天气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影响。

原创 陆铭泽 谈戏说影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它完成于1933年,发表在巴金先生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在《雷雨》诞生前,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进30年的历程,产生过不少作品,但真正有分量的却没有。直到《雷雨》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面貌。它融合了东西方的戏剧文化,结构精致,主题深刻,意义长远,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大戏”,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也奠定了曹禺这一戏剧大师在中国众多剧作家中的至高地位。

对于这样一部旷世经典来说,解读它的角度是多元的,也是复杂的。今天这篇文章中,笔者不打算从各个方面对《雷雨》展开解读,而是想选取一个“小角度”,即分析“雷雨这一自然天气在全剧中对主要人物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分析过程中,尽力做到细致,以小博大,感受“外部环境”这样一种表现手段,在一部优秀剧本中的重要作用。

——

在分析之前,想先谈一谈“戏剧结构”这一概念。结构是指一出戏剧中其他素材所安置的框架,即剧情借以显现的纲领,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一出优秀的戏剧中的整体结构,是众多因素在微妙平衡之下的共产之物,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整个格局都起着重要作用。

从《雷雨》的剧名中就可以看出,“雷雨”在全剧的剧情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雷雨,在现实生活中,是指雷电、风暴,多发生于夏季,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力量所无法控制的。曹禺先生将其作为剧名,便已经暗示了他创作这部话剧时的内心所想,也为读者指出了一条探索《雷雨》中思想内涵的正确途径。同时,雷雨也是全剧中的重要线索,它作为一种外部环境,既营造出一种郁热的戏剧氛围,也对剧中重要人物的性格起到了刻画作用。可以这样说:“外部环境在情节组织和人物心理组织上,都意义重大。它能够推动情节发展,也能对人物的心理、情绪造成许多影响,更能够对主要人物起到一种象征意义,便于突出表现其人物性格。”

全剧中出场的人物不多,前前后后只有8个,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作者的功力之深厚、布局之精巧。而在这8人当中,不同角色之间的戏份也是有差异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周繁漪”。她是一位阴鸷的女人,是一位“困兽犹斗”的女人,也是最具“雷雨性格”的角色。她的精神发展,直到最后的发疯、崩溃,离不开“雷雨”这一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接下来,便结合周繁漪的性格,以及每一幕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到底是怎样巧妙地将“雷雨”这一自然因素运用到绝佳地步的。

——

作为全剧的整体氛围,每一幕的开始,作者都对“雷雨”这一自然环境做了明晰的交代。它从酝酿到爆发,也伴随着剧中人物性格的发展走向,伴随着全剧剧情从开端到高潮的发展过程,构成了《雷雨》的四幕,层层递进,结构紧凑,悬念强烈。

在第一幕中,作者对雷雨即将到来前的那种闷热和压抑的天气做了描写——“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一开始,作者就把外部环境描写得很清楚。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燥热难耐,会使很多人变得不理智,甚至容易逼得人走往极端,再加上雷雨即将到来的压抑沉闷,另读者不觉地感到剧中的人物仿佛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也隐隐觉到在周家公馆里将会迎来一场激烈的“爆发”。总之,这一幕没有雷,没有雨,是来临之前的景象,但已足够令人窒息,感到紧张。

第二幕中,作者还是先就环境进行了描写——“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雷雨依旧没有降下,但距离瓢泼而下已经不远了。从这样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整体气氛较第一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越发沉重,带给读者不断紧逼、压迫的感觉。我们可以越发明显地感到,不仅仅会有一场雷雨的爆发,还会有一场“大事件”的爆发。

第三幕的地点不在周公馆,而是在鲁四凤的家里——杏花巷。在开幕时,依旧可以看到作者对天气、环境的描写——“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还是燥热难耐,天空黑漆漆地布满了恶相的黑云……心里还是燥热的,期待着再来一次的雷雨……无星的天空时而打着没有雷的闪电,蓝森森地一晃……雷雨又隐隐地响着,风又吹起来……闪电更亮得蓝森森得可怕,雷也更凶恶似的轰隆隆地滚着……狂雨就快要来了。”这一幕,经过了前两幕的酝酿和积蓄,雷雨已经降下来了,剧情也越发紧张,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不过此时的雨还不是最大,但它一直在下着。

第四幕中,是全剧的高潮,故事的发生地又回到了周公馆。此时,雷雨已经下到了最疯狂的势态。爆发的雷雨,加上时不时划破天空的电光,让读者都感受到了一份外在自然之力的摧枯拉朽以及情感爆发的震撼力量。

——

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很重视“雷雨”这一外部环境在整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它仿佛就像一直硕大的手,牵着人物在往一个深渊走去。在此过程中,繁漪情感上的积淀、隐忍以及她的五次爆发,也都是仅仅配合着雷雨的酝酿、临近和爆发而发生的。雷雨的发展,就是繁漪精神崩溃的节奏性标志。

繁漪在第一幕中就完成亮相,但并未一上来就爆发。繁漪上场时,手中扇着扇子,燥热难耐,想要打开一扇窗户,说道:“这老房子永远这样闷气。”我们可以看到,繁漪的身上负载着一份压抑、抱怨和不满,她是痛苦的。雷雨这种外部环境为读者带来的压迫,也是繁漪数十年来在周家所受到的种种压迫的外化。繁漪的心中,就和这外部的环境一样,也十分烦闷,也在心里酝酿着一场雷雨。经过了十几年的折磨,她已从最开始那个嫁给周朴园的阳光姑娘,变得阴沉郁结了。尽管这一幕中,繁漪很多时候表现得满不在乎,但实则外松内紧,就像一把上膛的枪支,随时可能射出弹药,符合雷雨降临之前的气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暴雨将至的郁热夏季,周家将发生一场“大事”,而这场复杂的故事,会随着雷雨而一步步走向激烈,最终以雷雨的终止而走向完结。

繁漪的第一次爆发是在第二幕,是针对周萍。这次爆发并不算特别强烈,但已经带有尖锐性和威胁性。她与周萍有过乱伦关系,也深爱着周萍,怎奈周萍对发生的一切不管不顾,并且心仪四凤。繁漪不是一个平常的、简单的女性,她会为了自己的所爱而争取、奋斗、反抗。她看到周萍对自己的态度,已经难以忍受——“你最对不起的人是我……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的,是你引诱的我!……自从我把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她控诉着周萍对自己犯下的罪,也是在努力争取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她也当场向周萍揭穿了周朴园的伪善面貌,尖刀一般地刺破周家的丑陋——“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他从前就引诱过一个下等人的姑娘……你们的祖父、叔父,同你们的好父亲,背地做出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外表还是一副道德的面孔,是慈善家,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在这一幕中,繁漪有过这样一句独白——“热极了,闷极了……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你们。”可以看到,雷雨的闷热,压得繁漪要开始反抗,但这份决心,更多是源于她十几年来受到的不公。她决定“打开窗子”,换换新鲜的空气,决定不再隐忍下去,而是要报复一切,为自己做一次斗争。

第二幕的后半部分,繁漪迎来了她的第二次爆发。当时“风雷声更大”,繁漪的情绪也越发波动。当时,周萍要去见四凤,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当时繁漪心中的愤恨,她说:“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可以看到,繁漪的话越发具有威胁性,她雷雨一般的性格,也越发地翻滚涌动,她还说了一句“风暴就要起来了。”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外部环境的描述,实则是她的内心所想。

在第三幕。雷雨即将倾盆而下,繁漪情绪的波澜也逐渐迎来了高潮。她在雷雨交加之夜,看到周萍与四凤私会,这样的打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毁灭性的。面对这样的场景,繁漪的心理开始逐渐崩溃,她选择用一种报复性的行为来予以回击。“雷雨”在这一段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首先,“轰鸣的雷声”,暗示着繁漪心中的怒吼,也是对周萍四凤的警告;此外,也正是这震耳的雷鸣,让周萍没有发现繁漪的出现。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雷声轰轰,大雨下,忽然一片蓝森森的闪电,照见繁漪惨白发青的脸露在窗户外面。”此时的繁漪已经变得没有理智,像一只复仇的魔鬼,暗中注视着周萍四凤两人的亲密行为,她的心在滴血,她的心在流泪,而雷雨也在此时下了起来。从这个时候开始,繁漪的一切具有破坏性的动作,都导致着一场更大的、不可逆的悲剧的发生。但她丝毫不知这是一条错误的路途。

第四幕,是雷雨下得最大的时候,也是繁漪试行最疯狂报复的时候,更是全剧的高潮。她从杏花巷回家,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爆发。当时,她已经被雨浇透,心中燃着不可遏制的怒火,精神崩溃。爱和恨烧尽了女人的一切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只有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因为繁漪的情绪激动,就像狂风之下的海浪,猛烈波动,很快又迎来了她的第四次爆发。但是这一次,她没有像之前一样怒火中烧,曹禺让繁漪的神经在这时软了下来。但是这看似冷静的举动,并非是说繁漪找回了理性,而是源于女性的本能——用一种平和甚至祈求的方式为自己的所爱做最后一搏。她说:“萍,我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信的人,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你带我也离开这……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倘若曹禺只是让繁漪在怒气的道路上一味地走下去,既会让观众觉到疲倦,也会导致人物的失真。繁漪的第四次爆发,是十分真切的,让我感到的不是繁漪的恐怖,而是她的不屈、可怜和无奈。为了自己的爱人,她宁肯让周萍带着四凤一起和她居住,也不愿一个人留在这座公馆里。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辛酸,是一种多么顽强的挣扎啊!由此也可以看出曹禺先生对人的观察之透彻。然而,周萍的选择以及话语继续带个繁漪受伤的心灵以无限打击,到此,我们可以预感到,最终的风暴,在这片刻的宁静之后,要彻底地爆发了。

雷雨依旧在下,而且越来越大,所有人(除了鲁贵),都被困在这座公馆里。那一声声的惊雷,一道道闪电,像刀剑一般劈向繁漪的心灵,让她完全崩溃。面对着众人,繁漪决定鱼死网破,做最后的拼杀,迎来了第五次爆发,并说出了一切真相——“我不怕,我早已忘了我自己……你的母亲早死了,叫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了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繁漪终于倾吐出内心深处的一切淤积,伴随着这瓢泼而下的雷雨一并发出,却最终带来了永恒的破坏与悲剧。她的话语,让周萍与四凤明白了他们居然是兄妹,鲁侍萍害怕了多年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繁漪的揭露,直接导致周萍和四凤的死亡,而周冲为了找四凤也触电身亡,这又像霹雳一般给予繁漪沉重打击。繁漪为了自己与周萍之间曾经有过的一点可怜的爱情,如困在笼中的野兽一般苦斗着,不但没有挽回,反而揭开了一出更大的悲剧的面纱,导致他人付出了生命,自己也精神失常。丧子之痛,杀子之罪,让繁漪完全疯了。

至此,最强的雷雨逐渐过去了,雷雨对繁漪的影响,也就结束了。

——

总之,“雷雨”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又是剧情不断进行的节奏,首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对周繁漪性格的象征。作者将繁漪的精神变化,紧紧贴合雷雨的蕴势、爆发,让繁漪在雷雨不断临近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崩溃,让全剧的所有人物都走向一个破灭的悲剧性结局,给人以十足的震撼与冲击。

如之前所说,雷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神力,代表一份未知的、不可逃离的命运和生活力量。人打破生活的平衡,就一定会遭到毁灭,这种力量不是繁漪这样一个肉体凡胎所能承受或者是反抗的。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可以更近一步地探寻《雷雨》中更高层的主题,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全剧中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进行分析。今天在此便不展开详谈。

通过分析雷雨对周繁漪命运的影响,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在戏剧氛围的营造和影响人物情绪、突出人物性格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这是十分值得喜欢戏剧创作的人拿来反复学习的。在很多创作者的作品中,包括我在内,也很喜欢在剧本中加入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但却并不能很好地将其与剧情、人物心理和性格发展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没有与全剧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曹禺的其他剧作中,如《北京人》,尽管它的风格与创作思路已和《雷雨》大不相同,但曹禺依旧很注重对外部环境的运用。每一幕中都会出现对秋天凄凉环境的描写,并且从头至尾都穿插着“鸽哨声”和一些“老北京叫卖的自然声”。它给读者以诗一般的感觉,带有契诃夫式戏剧的韵味。对《北京人》的阅读,也可以就其外部环境的使用进行细致的分析。

《雷雨》作为中国“佳构剧的典范之作”,其精妙的结构艺术和悬念设置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我们拿来不断研读,学习借鉴。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曹禺:《雷雨》——浅析“雷雨”这一自然天气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影响。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