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让阅读成为你一生的习惯

罗雪 道德法治与生活

大学时期,聂帅曾在开学第一次见面以及毕业给我们的寄语中,都反复提倡“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出于学业的压力、动力,我一直都“逼”着自己去阅读,那时候的阅读是带着极强的功利性,无论是阅读的书目还是频率,都基本上是在迎合每次上课、写作业的需要,停留在获得“知识”的层面,并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尤其是对一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到了如今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失去了学业的压力,纵使偶尔出于工作需要,我主动阅读的书目数量和深入程度是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成体系,不思进取、思想贫瘠、浑浑噩噩,令身边人失望至极。

思其原因,关键还是自己的价值定位不明确,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上上个月自己在一篇文章里也写过,“给时光以生命、思想与希望”,白驹过隙,人很渺小也很脆弱,短暂的生命里要尽力去追寻未知,提升自我,追求进步,最后实现儒家推崇的君子境界——“成己达人”。事实证明,自己本质上还是一个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言行不一。
关于阅读,我近期才有深刻体悟,简单谈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是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好处不胜枚举,喜欢阅读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喜欢阅读的人各有各的理由。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储备、锻炼思维能力,但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近半个月的阅读与思考让自己深深明白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对周围的人和事怀着谦卑之心;品味书中酸甜苦辣的种种人生悲喜后,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人生和思想,也对自己人生的浅薄平坦而感到焦虑,懂得真正的价值在何处;内心会充实很多,开始愿意去花很多时间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要求做的事情,能够静静长时间做一件事而不被琐事打扰,并且乐在其中……
二是阅读什么书呢?个人认为文学、历史、美学、政治等都应有所涉猎。但以前一想到那么多书要看,就丧失了读书的兴趣。这半个多月,我是通过先沉下心来反复阅读一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尽力去理解感受它,用文字记录下所思所想,读完这本书后会主动地渴望阅读同为“追梦”主题的《月亮与六便士》;想了解古代政治与历史,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后,我对钱穆先生的儒家风范以及他对历史的敬意、温情都充满了敬佩,因而想着去阅读他的《国学史纲》;因对当下教育困境有切肤之痛,重温《成人之美兮》来反思自身、关照现实,阅读《吾国教育病理》,体会郑也夫学者对当下教育的积弊进行高度专业和深刻犀利的批判……
三是怎么读书才更佳?首先是,读书的环境很重要,包括外界环境和内心环境。对大多数人而言,在安静干扰少的环境中学习的效率最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周遭一定要鸦雀无声,得听得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但内心要纯粹专注,减少各种干扰,如可将手机关机或放在伸手拿不到的距离,并且把手机背面朝上。其次是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深化提升的方法,也可以先通读一遍,再进行精读、细读。最后,一定要写读后感,一定要写读后感,一定要写读后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根据科学记忆原理,理解记忆、系统记忆等都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记忆是将书籍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将其纳入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和修正;系统记忆提示我们可进行专题阅读,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去阅读相关书籍,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而写读后感就是在阅读领域进行理解记忆和系统记忆的有效途径,不一定要多么鞭辟入里,关键在于自身的思考和积累。
当然,追求进步,阅读只是其中一条至关重要的路径,还有很多种方式,但关键得有一颗对知识保持谦卑、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让阅读成为你一生的习惯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