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当《史记》读书会遇上高考作文题(下)

近段时间,同学们阅读了《史记》中的《管仲晏婴列传》和《齐太公世家》,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研读兴趣。于是,准高三学子试做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并拓展阅读《管子》《论语》等作品的相关内容,开展一场“历史人物评说”读书会,纵论古今风云。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1820班 汪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以史为鉴,可以从泛黄的史书一角一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可能;由古至今,由人至己,则可以使那些活在滚滚尘埃中真实存在的人与事于新的时代重绽光辉。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在这三人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齐桓公。世人称赞他不计前嫌,善用贤人,我佩服他认清现状,思属风云。

戢鳞潜翼,是一种胆识,是清晰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与位置,敢于舍弃手中可能拥有的去容忍,去选择冒险,去换取更多可能。当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时,他就清楚自己要面对的挑战和最终的目的,在管仲阻击失败后,不急着报复眼前的小小得失,选择装死逃脱,用暂时的“隐”换取更大的蛋糕,先将权真正稳在手心,才能保证自己真正长久的活。这样一种长远的认识,为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往往能成为导向力量引领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样的认识和胆量还体现在他用人,小白即位后重用管仲,绝不仅限于个人的不计前嫌,更多的是关于人才的任用清晰的认识和一个“敢”字,管仲之能若不能贡献于齐国,不能用之于齐桓公,或者说是不以“为官”的方式“受限”于齐,与齐桓公有前仇的管仲,就会被动地处于齐桓公的对立位置,以他的才能,若某一天真正主动站在了齐的对立面,于作为齐国君主的齐桓公又何尝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可若重用管仲就一定是一个绝对稳定的决定吗,答案不是肯定的,决定问题的关键在于用的是对手还是人才,或者说对于齐桓公而言,他将意识最终转换为行为后,重用的是对手还是人才。齐桓公看见了这一问题的两极性,并在相对的比较中做出了选择,这样辩证中的认识与选择,放在封建社会,我们称之为帝王术,放在如今,却也可以转换性地理解为领导者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无论是当今企业发展所需,技术创新对人才的必要,还是国家领导力量对于意识形态的必要把控,都离不开这样的认识与冒险,从微观来看这种“戢鳞潜翼”,更是人作为独立个体对于现状的能动把握,对进与退的思考与平衡。

思属风云,是一种思考与担当,明白均衡利弊,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在个人情感与国家所需间的舍与留。齐桓公真的不含私欲吗?我认为,他并非“不计”前嫌,更多地,是在更大的国家利益前个人利益的让步,他清晰作为一国之君与山河共存亡的道理,他已然立于风云之中,没有退避的可能,担当起责任是他早年作为一代明君唯一的选择。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对于大观的敏锐性与发展所需的鉴别力是作为一个国家“责任人”需要拥有的基础能力,从大局去思考与均衡,这与如今四大意识中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着相同之处,有一定的时代先锋性。

戢鳞潜翼,思属风云,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而是主动去平衡利弊,决定进退,成为乘风破浪引领浪潮的可能。“观一叶而知秋,阅一书而知理”,同学们,齐桓公能使我们思考的绝不只是宽容与善用,结合我们的时代深入探索,齐桓公身上有更多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平衡。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成功之道,玉汝于成

1820班 王涵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秋时期,鲍叔和管仲的友谊传为一段佳话。人生得知己如此,还复何求?然而世人多赞鲍叔知人之明,但在我看来,管仲忍辱负重,才华横溢,励精图治,实乃成大器之才也。管仲的成功,固然有鲍叔的知人善用,齐桓公的不计前嫌,但更多的还是管仲自身才能的出众。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公子纠失败后,管仲被监禁于狱中,但他并没有“以身殉主”,而是在黑暗恐怖的牢房里一日日地隐忍着。因为他心底有渴望成大事的信念,即便受尽肉体的折磨,精神的凌辱,他仍要活下去。苟活于现在,是为了辉煌的将来。而在当今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我们可能不需要忍受牢房的折磨,但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中,在那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中,我们也要学会忍耐。成大器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忍”。当我们捱过了眼前的种种苦难,在登上顶峰时才会感慨于脚下世界的瑰丽无边。

成大器的关键之二,即是乐观豁达的心胸。人人都想成功,而在成功的路上,难免会有挫折,难免会有过不去的坎坷。拥有乐观豁达的心胸,让我们不在一次跌倒后一蹶不振,而是愈挫愈勇,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向着远方奔跑。李贺因避讳父亲名号而被剥夺考取功名的权利,从此仕途无望,他却写下了“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生呃呜。”的名句。胸怀拿云之志,岂会因眼前的困难而自怨自艾?李贺如此,管仲亦是如此。而我们,涌立时代潮头的新一代,又岂会被这汹涌波涛吓倒?又岂会因为暂时的失意而妄自菲薄?拥有乐观豁达的心胸,即使身在井隅,仍然心向星光。

当然,在学会了“忍”,拥有了乐观豁达的心胸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管仲也正是凭自己的才干,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造就了齐国的强大,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如果像当今娱乐圈的某些明星,只知道用华丽装扮自己的外表,腹中却空无一物的话,那也就不必空谈成大器,只做一个一触即碎的美丽的肥皂泡就好了。纵观千百年来,每一个叫得上名号的大家,无一不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用自己多年来的勤奋学习的积淀在自己的行业里大放异彩。所以想要成大器,首先要打好烧制的泥胚,而这泥胚的最好原材料——就是知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腹有诗书气自华”方显成功本色。

人生短暂,任重道远;长路漫漫,道阻且长。通往成功的道路或许有千万条,但最关键的那条,是历经磨砺,踏踏实实积累出来的。大道至简,勤奋为上;成功之道,玉汝于成。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知人善任,胸怀河山

1820班 戴杰强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知人善任,胸怀河山”。

鲍叔、管仲、齐桓公合力打造春秋五霸之齐国,是历史上一段美谈。齐桓公即位后,鲍叔向他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管仲曾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我则认为,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是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黎明同学认为鲍叔善于知人,我认为齐桓公更善于知人。

鲍叔以其眼光和胸襟、管仲以其才能共同成就了齐桓公,也成就了齐国,但他们的治国良策却需要一位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君王采纳执行,所以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不仅是鲍叔和管仲,更重要的是齐桓公。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任何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都是人才战争,君王的眼光和识见决定了国家的成败。秦国用商鞅,国富民强,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越王用范蠡,反败为胜,逆袭吴国。而楚怀王放逐屈原,终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而任用管仲,则是齐桓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眼光的体现。

王华赞管仲有治国之才,我赞齐桓公有用人之才。

管仲赢在有才,齐桓公赢在用才,用才者乃才上之才。春秋时,郑国兵临城下,烛之武临危受命,竟兵不血刃,化敌为友,此所谓上兵伐谋。战国时期,齐王善用邹忌,而燕赵韩魏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齐桓公用管仲,遂霸天下,乃得人尽其才之妙。

张伟认为鲍叔襟怀宽广,我认为齐桓公有更宽广的胸襟。

鲍叔劝桓公重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是襟怀之美;齐桓公唯才是举,不计前嫌,乃胸怀之大。历史上楚庄王绝缨宴群臣,于是晋楚之战,夜绝缨者,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遂败晋军,楚得以强。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垂拱而治,遂有开元盛世。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齐桓公作为国君,更是心有河山,无有私怨。

同学们,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带一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固然都需要管仲、鲍叔这样的贤者,但更需要知人善任、心有河山的领导人,如此才能谱写盛世佳音。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人在书途

愿作伯乐,助君奋蹄

——读书会教师补充发言

同学们:

下午好!

这节课我们围绕“桓公、管仲、鲍叔谁给人感触最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读书交流会。最后几分钟,老师也想与大家交流下自己的看法,做一个简单的补充吧。

对话题的讨论本就是个见仁见智的过程,读书会不是辩论赛,我们不需要驳倒对方,而重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内化为自我的修养。齐国功业是桓公、管仲、鲍叔共同缔造的结果,鲍叔HR能知人,桓公Boss会用人,管仲CEO是能人,三人组成了最佳人才团队,厚此薄彼,大可不必。作为老师,我自然希望大家都拥有管仲式的经天纬地之才,或像桓公一样领导一方,天下归心,但我更想向大家安利鲍叔牙所代表的“伯乐”精神。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从心底呼唤过“伯乐”吧。记得我大一参加学生会招新面试时,面试官问:“你认为部长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当时连部员都不是的我愣了一秒,回答说:“部长要善于发现部员的优点……”言下之意,你们可以考虑让我加入,我优点不少嘞,就等着部长来发现。呵呵,不知同学们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验吗?“伯乐”就是辅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刚需啊!

然而世人皆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孟浩然悲慨:“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岳飞感伤:“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古人写诗发牢骚,今人发圈狂吐槽,最后用一句“做自己的伯乐”聊以自慰。何不尝试“做他人的伯乐”,互相欣赏,彼此成全呢?萧何月下追韩信,文韬武略共助汉王逐鹿天下;欧阳修盛赞苏轼,豪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忘年之交共创北宋文坛盛况。所以同学们,伯乐不在,怀才不遇,知音难觅;伯乐常在,共同进步,社会发展。伯乐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股隐形力量啊!

“伯乐”并不高大上,人人皆可有所为,但要修炼成一名优秀的伯乐,还得向鲍叔牙老师取取经。

鲍叔牙慧眼识才,这得益于他特别的视角,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显微镜观缺点,用透视镜察本性。管仲早年困厄,被人诟病贪婪怯懦,后幽囚受辱,又背负苟且偷生之耻。鲍叔牙却撕破种种表象,洞察其鸿鹄才志,直抵人心。这又好比佚之狐之于烛之武,缪贤之于蔺相如,周瑜之于鲁肃……发掘他人的才华,进而互相欣赏,是携手迈向优秀的开始。

鲍叔牙大肚容人,以国事大局为重,英雄惜英雄。战国时代群英争鸣,鲍叔牙包容管仲,不究过往,收获知己,传为美谈;蔺相如宽待廉颇,化敌为友,收服人心,成就佳话。如今,“一山不容二虎”的时代早已过去,世界如此之大,容得下更多惺惺相惜、彼此成就的英才。放眼世界,胸怀家国,世界也拥抱了我们,而当我们顾影自怜时,天地便小了。

因此,成为“伯乐”,需“慧眼”,需“大度”,需“惜才”,才有 “美谈”“佳话”“传奇”,才有彼此成就。作为师长,我时常提醒自己擦亮双眼,去发现你们的闪光点,鞭策未来的“千里马”奋发前行;我也警示自己放宽心态,不挑剔你们的一些小毛病。我更希望同学们拥有大视野大格局,你们的竞争不局限于一室之内,一校之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若大家能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互赏,做彼此的“伯乐”,或许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共赢,说不定我们能打造一批“学霸寝室”“学霸班级”呢!

读书会进行到这里,相信同学们收获良多。纵论古今,鉴往知来,自然胸中有丘壑,笔底有文章,可以开拓眼界,沉淀思想,涵养气质,让灵魂充满香气。这既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更是生命蜕变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会我们以后还会常开常新,望同学们也能常读常思,书伴一生。我愿作大家忠实的听众,永远的伯乐,助君纵横驰骋,一往无前!

今天的读书会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会!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当《史记》读书会遇上高考作文题(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