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个时代的绝佳缩影:《这就是英格兰》 - This Is England (2006)

据说《这就是英格兰》在英国上映时,整个电影院2/3是踏着马丁鞋的光头青年,1/3是大叔大妈们,二十多年前的光头党。

然而就我们大多不知“光头党”为何物的人而言,对这种具有一定类国该治和文化背景的影片,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但才气纵横的英国导演西恩·迈德斯做到了,他以半自传的方式,将大半个八十年代英国,浓缩至一个12岁儿童的记忆里,而我们就算没有任何同等经验,也能像看到冯裤子同学的进口蛤蟆镜一样,亲切又激动。

影片以一个名叫肖恩的12岁孩子的经历和视角,看1983年动荡的英国,但对于历史大背景的交代,只用了几分钟的篇幅,在片头用浮光掠影式的剪报和粗糙新闻画面展现,手法不算新颖,但代入气氛的效果极佳:英国与阿根廷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开战、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铁娘子撒切尔铁腕政策下的大规模罢工抗议,“光头党”的无处不在,甚至还有当年热播的《霹雳游侠》。

强烈代入感的前戏完毕,来到英国某个角落。

奈世界如何纷争,肖恩最初的烦恼只有那被同学嘲笑的旧喇叭裤,但究其根本原因,跟这个国家脱不了干系:父亲在福克兰群岛战
争中战死,肖恩与母亲过着拮据而苦闷的生活。

在一群热情的青年影响下,肖恩加入了快乐潇洒的光头党,但愤青考伯的出现,让身怀丧父之痛的肖恩,从吃喝玩乐上升到对父辈荣誉和国家矛盾的愤怒,进而升级为法西斯式光头党—这种被推搡下来不及思考的成长,颇似铁皮鼓里的奥斯卡。

但别说一个12岁的孩子,21岁的考伯顶多就是借民族主义战士的名号,将自己小混混的生活神圣化,最后一桩低智商的斗殴出卖了他的初衷,也让尚未对组织形成概念的肖恩,提前结束了少年战士的生活。

很多以个人反映时代的电影,常常野心勃勃地尝试“ dramedy”( drama+ comedy),企图打造双倍的说服力,但到目前为止成功的不多,比较知名的两部是《再见列宁》和《这就是英格兰》。

再见列宁

这大概也是去年英国独立电影奖上,《这就是英国》力克《末代独裁》和《女王》,成为获提名数最多影片的原因。

其实早在八年前的影片《罗密欧·布拉斯的房间》中,导演就已显露出对同类题材影片驾轻就熟的非凡才能运用诙谐幽默甚至荒谬的手法,平衡着主人公肖恩所有不安的威胁、苦闷以及冲击,让充满戾气的影片,偶尔还能闪现出可贵的温情。

所以,最后钢琴主调的音乐烘托下,无疾而终的结尾才爆发出强有力的悲怆感,更突显了时代的无奈肖恩扔掉了那面曾经象征自己战士身份的旗帜,最后一连串的剪影示意了一个时代的自然落幕。

除了西恩·迈德斯编导才华和成功的电影原声外,还要给这批以假乱真的光头党演员们大大的表扬。

尤其是能将死人骂活的史蒂芬格拉汉姆,以及导演在一个儿童扶贫项目上挖掘到的13岁神童托马斯·图尔格斯,这个神似少年版保罗·麦卡特尼的男孩,具备了一切肖恩”的特质。

片尾一段黑幕便是纪念其死于2005年的母亲。
★★★★
(点评:堂·土司)

导演: 西恩·迈德斯
编剧: 西恩·迈德斯
主演: 托马斯·图尔格斯 / Andrew Shim / 乔·哈特利 / 薇琪·麦克卢尔 / 斯蒂芬·格拉汉姆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04-27(英国)
片长: 103分钟
又名: 摇滚英格兰 / 这就是英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个时代的绝佳缩影:《这就是英格兰》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