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我向东坡学什么

《我向东坡学什么》高一七班 王斌

旷达,昭示着性格的豪迈阔达,处事的落落大方,顺境中不骄不躁,逆境中泰然自若。一个人要达到此种境界,真的需要经过一番磨炼,历数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名流,又有几个能做到“旷达”呢?闯南走北,历经沧桑的一代大文学家苏轼,真可算得上是位旷达之人了。
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苏轼的一生是曲折的,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历经起起伏伏,有得意又蒙难,心已死灰时人生又似乎有了起色,高兴还来不及时又痛失幼子。但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逆境,这是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化解痛苦的结果。他旷达的词风来自于历经苦难后的心灵超然,更是各种思想的自然交汇,胸襟对自然的包容。他策略性地以守为攻,以不变应万变,跟难得的是他能将自己的生命意识融入浩然的历史中,去发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看透了世间,看透了虚名荣辱的如烟般的往事,所以他清醒的正视了现实,坚强的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苦难。
苏轼的一生也是探究美食的一生。他发明了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美食,其中最出名的是东坡肉。这道菜跟苏轼被贬职有很大的关系。乌台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苏轼也没啥特别的事情要做,最大的兴趣就是寻找美食了。苏轼说:黄州的猪肉好是好,价格也非常的便宜,有钱的人不屑于吃,穷人也都不吃猪肉。苏轼就是在这里发现了猪肉的美妙之处。那个时候,调料没有现代这么齐全,苏轼买来的猪肉多是清水煮,非常的清淡。从苏轼的诗中看出,小火慢慢的炖,等猪肉慢慢的变熟,火候到了,味道就很美。在苏轼的宣传下,猪肉被人们接受,到了明代,苏轼心爱的猪肉已成为了餐桌最常用的肉。
我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我向东坡学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