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请学会Ta的语言——(看《沉默的孩子》有感)

拆影帮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我是拆影人胡斌

大家好,欢迎进入《影得私房课》,我是影得先生胡斌。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管理理念,那就是:“下级要适应上级,新来的要适应原来的,少数的要适应多数的。”这就是我的“适应观”,作为管理者经常告诫小白“抓紧学习我们的语言,赶紧适应。”必须承认,我也经常发火,那是因为他们就是听不懂我的话。
我坚守着自己的管理信念,因为想当初自己就是靠这样的“适应观”才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不觉得有什么错,只是面对越来越年轻的人类,觉得越来越累,觉得离他们越来越远……
如果你和我有相似的观念、类似的困惑,那么我们就一起思考一下本期的主题——适应,共同拆解一个棘手的问题“谁先要适应谁?”

亲历的叫经验,借鉴的叫智慧。经典的影视作品是理解工作、感悟生活的好素材。

让自己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适应”的问题,要感谢最近看的一部真人短片,名叫 《The Silent Child/沉默的孩子》,这部影片获得了2018年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
这部二十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一个Libby和身边人的故事。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被曾经被冷落的下属、更看到了一种新的管理启示。
小Libby并不知道自己天生就与自己的两个哥哥姐姐不一样,随着慢慢长大她非常奇怪大家在餐桌上除了吃饭在干什么,她更困惑的是为什么大家不懂她要什么,她越来越任性脾气越来越大…… 家人都懂得为什么,那是因为Libby先天失聪,她听不见,她是个聋子。父母焦虑着尝试各种努力,换来的是同样的毫无改变的现实……直到有一天社工Joanne的出现,大家发现Libby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容,Libby学会了手语她开始尝试与大家沟通。

这一幕让我们联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失明又失聪的海伦凯勒和她的启蒙恩师沙利文的故事。但我们想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想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尾。
Joanne建议Libby的家人学习手语,推开与孩子的交流之窗。父母拒绝了建议,并要求终止教授手语而要训练孩子“读唇”(就是读正常人的唇形来理解意思)。Joanne坚持并解释说:“手语对于聋童是容易学会的,当Libby感到大家懂她的时候,才会有动力去学习更难读唇。”Joanne的这句话也许就是我们沟通课上常说的那句话“请先理解我,我就会理解你。”
Libby的父母不知是因为太忙还是手语太难,最终他们没有学习Libby已经掌握了的手语。他们把孩子送到了正常孩子的小学,让她去读唇读懂她陌生的世界,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少数的要适应多数的。

影片结尾的一幕让人心碎——小Libby一个人站在墙边,庭院里是嬉戏打闹的孩子们。她忽然看到了学校栅栏外看你着她的Joanne,四目相对时,她们似乎同时用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个“心”,并伸出右手指向了对方——我爱你。

黑屏,出现了一行字——
“超过78%的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读书,却没有专业的支持。有了正确的支持,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可以完全做到一样。我们这部短片能推动手语在全球每个学校得到认可、得到发展。 ”

这部影片是千万个真实小故事的浓缩,更是千万个象Libby父母一样的人的思维写真——“少数的要适应多数的,小众的要适应主流的,新来的要适应原来的,下级要适应上级……”Joanne给了我们另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首先,学会Ta的语言。”
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这些当位的80后70后60后管理者,能不能停止要求和埋怨,首先听懂并学会90后00后的语言,而不是一味要求听他们读懂我们的心思。先去适应而不是急着改变他们,最终达到真正的互补和融合,这也许才是今天这个时代的“适应观”。

照惯例留一个互动小作业,希望我们共同探讨 。
小作业:观看真人短片《The Silent Child/沉默的孩子》,思考两个问题:
1-你的团队里是否有影片中Libby一样的员工?
2-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有何不妥,日后将如何俄改进?

最后送上常思思的《心有星光》,歌中唱道:
……
别总躲在黑暗的角落
藏起
你所有的情感
我都能体验
……

影得,看电影,有心得。下期节目见!

沉默的孩子

导演: 克里斯·奥弗顿
编剧: 瑞秋·申顿
主演: 瑞秋·申顿 / 梅茜·斯莱 / 瑞秋·菲尔丁 / 菲利普·约克 / 安娜·巴里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 英国手语
上映日期: 2017-08-08(美国)
片长: 20分钟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请学会Ta的语言——(看《沉默的孩子》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