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的师父贾平凹 (1)

我的师父贾平凹
(1)

文/曾令琪(四川成都)

自古以来,文坛的天宇便是星光灿烂。对那些闪烁的星星,我从来都是敬之仰之。作为文坛的一个小虾米,我来写文坛大咖贾平凹先生,本来不太合适;但因为是平凹先生的关门弟子,所以,写一写我眼中的贾平凹先生,也未尝不可。
1984年秋,年方二九,考入原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即现在的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除了锻炼,上课,习字,基本上每天要读10万字左右的课外书。——这多亏我的大哥小骐、四哥亚骐、五哥幼骐的影响。那时,要找到一本好点儿的读物,殊非易事。好不容易“流转”到手一本、两本书,几个哥哥便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夜阑才睡。而我,常常早上天刚蒙蒙亮,便悄悄起床,手捧小说,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撵兔子式的阅读,将我训练成速读的“大内高手”。——上大学后,学校图书馆那八十万册藏书,既是宝藏,更是高山,曾让我望而却步。但司马迁,司马光,韩愈,苏东坡,鲁迅,茅盾,巴金……这些高挂中天的星星,总有一股巨大的无形引力。其中,就有当时踏上中国文坛不久的贾平凹先生。
在文学“狂飙突进”的年代,贾先生的才华,在他的“商州系列”中表现得如一缕清风:浓浓的地域色彩,淡淡的商州乡愁,轻轻的风趣幽默,绿绿的陕南风光。同班的王勇来自广元,挂在嘴边的常常是大巴山,米仓山。广元距商州不远,王同学对出身商州的贾平凹先生也就格外留意。受王同学的影响,我也重点关心起贾先生发表的一些作品来。但在我的心中,贾先生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老干虬枝的蟠桃树,我这样的凡人,只可仰而不可攀。

1992年,贾先生创办《美文》杂志。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消息,于是,冒昧地给贾先生汇去书款。不久,一封来自西安莲湖巷的邮件送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封皮的落款,在“美文杂志社”几个字之后,是非常古朴的三个字:贾平凹。打开大大的专用信封,是四本不薄不厚、宋体字作封面的《美文》杂志,分别为创刊一号、创刊二号、创刊三号、创刊四号。随意翻翻,贾先生写在很多文章后面的“读稿人语”,简明,精到,中肯,引人深思。合上杂志,也就由文及人,不觉遥想贾先生的风采。不久,因长篇小说《废都》遭禁,贾先生的讯息很长时间内都稀疏了又稀疏。真应了我九世族叔祖文正公曾国藩的一句话:“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不太明白,作家写什么、怎么写这个文学理论上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人为地复杂化。1997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之后,才“出口转内销”,2009年在国内再度出版。一次,和贾先生谈到这个问题,除了接受,他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一个作家在他风华正茂之际,却因一部小说而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这是典型的“因言获罪”,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文坛的耻辱。好在贾先生以他睿智的目光,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动态,体察着风俗的变迁、人生的况味。在身患严重肝疾的情况之下,靠着自己一部又一部响当当的作品,贾先生硬生生从逆境中站了起来。《废都》出版之初,我好像是从《十月》杂志上读到的;遭禁后,买了一册盗版的单行本。今年初,同窗好友黄锦平兄送我一套珍藏版《废都》,我爱不释手,视若至宝。但一直珍藏着,舍不得阅读(当然,这也是“懒”的托辞)。试想,一部被“打入地狱”的小说,却以几十种盗版的面目流行于神州大地,并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发行世界各地。在中国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的先例吗?

正因为如此,贾平凹先生惯看秋月春风,以豁达的心态,对晚生、后辈亲切提携,为我们树立了无声的榜样。
《西南作家》创刊之后,贾先生主动题写刊名,快递过来。还特意叮嘱,不要送礼,不要送钱。2018年11月,我应邀到孟加拉国进行为期12天的文化交流,回国后,率《西南作家》一行七人,前往西安,12月16日,拜谒贾平凹先生。先生和我们交流创作心得,指导小说技法。他说:“你们的小说以一带一路为题材,再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风采,反映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非常好。若能多写一点异域风情,将会增加小说的可读性。”贾老的点拨,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与我们同去的初二学生杨炅灵,除了肯定与鼓励,贾先生还谆谆告诫,一定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全面发展。贾先生欣然题词:“多读多写,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愿将来大作为!”对后生小子的菩萨之慈,溢于言表。昨天,己亥中秋,一早,我就收到贾平凹先生的祝福:“节日快乐!”言简意赅,令我感动。
自长篇小说《天路》脱稿后,我每天早上朗读、背诵,白天写作、编刊、参加社会活动,晚上练习书法。若没有特殊的情况,天天都是如此。偶尔也想偷个懒,但一想到我的师父贾平凹先生,一个举世皆知的文学大咖,都还在认真读书、写作,于是,我便“懒意全无”了。在我看来,文学可以神吹鬼吹,吹得天花乱坠,吹得白泡子翻,那都无伤大雅;但写作是虚假不得的活儿,必须严肃,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狮子搏兔,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否则,可能一事无成。人过五十天过午,这些道理,应该明白。

这两年,有的文友时不时对我说:“能告知贾平凹先生的电话吗?我想请他题字(作序、参会、赠书、指点……)。”对此,我基本上是一律婉拒,直接说NO。我总是说,这个世界能出一个贾平凹,是众生之福。贾先生已是67周岁的老人了,我们都应该爱护他。我等凡夫俗子,尽量不去打扰他,让他老人家多写一点佳作传之后世,这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坛、对世界文学最大的贡献了。
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作家简介
  曾令琪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的师父贾平凹 (1)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