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G杀》影评:张狂下显真情,斧凿中见细腻

藏在镜头角度之外的猎奇死亡,藏在言行表象下的人物真意,和藏在社会角落无人听闻的卑微喊声—

敬请欣赏三者所交织共演的, G 的悲剧。

电影甫一开场,便惊艳于序幕影像的刺目张狂:飞鸟与浪沫的黑白录像、悠扬又略显急促的巴哈G大调大提琴曲,文明和谐的意象只维持了瞬间,便随着镜头横移急转直下,掺入了露骨的暴力与侵略的性,最后休止于廉价失真毫不遮掩的血腥和死亡。这种种互相冲突的元素在整趟360度环景中杂烩一锅,喧嚣、堆叠、增幅在单一空间里,马上带起了这团猎奇混乱背后之因果脉络的悬念—直到电影末尾给「社会杀人」谜底的反高潮打了脸,原本想像中猎奇大胆的暴力美学完全落空。

「嘿,我就知道你们真正想看的不是这个吧!」

即使在揭露的当下几能亲睹导演兴致盎然的嘲弄神情,但通片观影后,反倒让我觉得这样的反转并非只是纯粹结构技法的卖弄、或对观者预期心理的操纵,而是种对观察和处理剧中人物之困境、与对指涉议题之矛盾上的温柔。在这个罪恶横行不义充斥的现代都会,深陷其中的「恶人」却是个个自有苦衷的。

 

一个可归责的首恶是否总有必要?

勾结非法剥削弱势的黑警角色原来有其存在的必要,其也不真如表面上的蛮横邪恶,而有其自守着的道义界线。逾越师生分际交往、瞒着伴侣召妓解决性欲的悖德教师,在性关系中享受着高权的贪婪脸孔下,也有其暗知不可侵犯的分寸把持,和引荐天主给世所不齿的边缘妓女的相助真心。利欲薰心破坏他人婚姻、出卖肉体交换物质的应召女郎看不到的是其为生存做出的牺牲与受迫害的无奈,同样也有身而为人的自尊、无法割舍的亲情和曾欲成就的梦想。还有看似对他人处境冷漠、灭尸帮凶的亚斯伯格患者,竟然才是全片中最能同感身旁落难人们心里悲愁的人。

电影不只透过剧情的反转,也透过观众对角色印象和观感的反转,传达着「世人尽皆可悯」的观点,但也不免自问这样的宽恕大爱会不会过于乡愿自溺呢?对没有实际身处当代香港社会的我而言,也许对此永远将隔着那片理解上的毛玻璃,或因此忽略了电影中浓缩截取的社会截面是否过时失真的问题也不一定。

然而在个人认知中这个当地社会资源逐渐被蚕食剥削的当下,导演仍在电影中尝试做出让观者易地而处思考立场相对的「他人」的困境,在我的眼中是温柔而可敬的。一如唐仔同感了雨婷的悲愤而崩溃的桥段,还有他轻抚着李小梅的发丝、替她戴妥门牙的那景,我的确是被这样的诠释角度与手法给安慰了,就算是太过天真逃避真实的丑恶也罢,就算导演对白手套与卖身女的描绘稍嫌刻板套路也罢,相较那疗愈来说好像也没什么不能原谅了。

略见斧凿却不失动人的细节铺排

对《G杀》特别欣赏的还有中段雨婷朗诵茶花女时的蒙太奇,不计因果时序的混剪,让当时还扑朔迷离的剧情更添悬疑,也带出了故事真正的核心是李小梅的处遇境况。以G开头的字母串起个章节的手法具有创意,但个人认为仍属败笔,虽然知道核心围绕着的是G=鸡=妓女之死,但其他各种穿凿附会随意牵连得太勉强又频繁高调地存在着,召唤了Klimt和Holst两位Gustav,却没在剧情意涵或隐喻意象上有半点着墨或加成,处在想后设又不够后设的尴尬点,很是可惜。

此外,为了渐进揭露真相给观众而在警方证据的处理上有些刻意和一厢情愿、后段对龙爷角色虽有想补完的企图但执行上显露出的草率、为了成就悬疑剧情在各角色关联上的生硬凑合及雨婷角色线描写上的中断、真相揭露后让电影全半的异色风格失去重心与意义,以及最后断头过程在物理展示上的夸张不合理废到笑等等,对我来说亦是几项让电影评价无法更上一层的缺失。

即使以上提了这么多瑕疵,对我来说其实仍掩不住本片之瑜美,其铺排精巧的三重结构的确让做为观者的我对结局的预期有不断反转更新的乐趣。在角色情感演绎到位的同时,也能感动于导演对底层人物议题的关怀与处理,使《G杀》不失为一部引人入胜又兼具力度的异色社会议题电影。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G杀》影评:张狂下显真情,斧凿中见细腻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