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蜘蛛侠:英雄归来》影评:经典英雄,再新诠释 -又名:《蜘蛛人:返校日》

凭恃着长年积累的巨大人气,作为漫威出版旗下最富知名度的超级英雄,蜘蛛人系列电影短时间内又再度重启了。索尼哥伦比亚影业似乎对这棵摇钱树有着更高的票房期望,却又总是不得要领胡下指导棋,导致山姆.雷米(Samuel Raimi, 1959-)版的《蜘蛛人3》(Spider-Man 3, 2007)和马克.韦伯(Marc Webb, 1974-)版的《蜘蛛人-惊奇再起2:电光之战》(The Amazing Spider-Man 2, 2014)出现明显缺失,让他们在影评口碑上失利。

即便如此,两部系列完结作也分别获得8.9亿和7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成绩。显然片商大佬们也知道,这块金字招牌还有更大的潜力,才不惜一再将故事重新开机。而或许SONY官方终于学乖,知道自己乱插手没好事,这次干脆将制作总筹权力交回到漫威工作室的大头──凯文.费吉(Kevin Feige, 1973-)手上,于是有了2017年的《蜘蛛人:返校日》(Spider-Man: Homecoming)。

(跟前两部系列作比较起来,新版蜘蛛人电影的整体基调是更为轻松一些)

从其延续着《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2016)的情节,并正式和庞大的漫威电影宇宙故事体系结合看来,可以知道SONY除了主要保有发行权限以外,接下来的蜘蛛人电影剧本都将由漫威工作室主导。这当然是有好有坏,疑虑之处在于蜘蛛人自身作品的独立完整性必将削减;其偏保守安定的叙事策略,也可能无法经由更具作者意识的导演,激发蜘蛛人故事的更大能量。优势则是因为和其他漫威超级英雄世界观合流,使作品之间得以相互拉抬声势;凯文.费吉强势稳健的指导方针,应该也可以避免其续作受到制片高层非专业的干扰,将连贯剧本发展成更稳定的系列作。至少以现阶段而言,极为年轻的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 1996-)演出的最新起源故事,确实起了一个漂亮的开头。

《蜘蛛人:返校日》不会是蜘蛛人电影系谱中最好的作品,但就像其他大多数漫威电影一样,其基调简单、轻快、容易观赏,搭上蜘蛛人大叙事中严肃的主旋律,也让故事整体不致于散漫而缺乏核心价值。前两部系列为蜘蛛人在全世界开拓的知名度,以及漫威电影历来累积的完整创作世界,更使其在无须太多冗赘背景交代的前提下,直接发展有关这名年轻英雄新的故事。这虽然对少数入门观众稍微不友善,问题倒也不大:毕竟蜘蛛人和钢铁人在当今世界都是那么地有名。有关《蜘蛛人:返校日》可以讨论的层面很多。以下几项漫谈,兹供参考。

◆主题性

(蜘蛛人故事是如此丰富,足以让不同导演不断地从中发掘出新课题)

蜘蛛人前两部系列作,依据系列导演的不同偏好,在剧情比重上有其各自分配的标准,因而突显出不同的主题性。

山姆.雷米版《蜘蛛人》(2002)作为当代超级英雄电影的先驱之一,花费相当力气处理经典事件:「班叔之死」的来龙去脉,以此深深影响着彼得.帕克往后生涯。「能力愈大,责任愈重」不仅是期许、祝福,对蜘蛛人而言更同时是诅咒。这使得来自至亲的目光成为彼得甜蜜的负荷。作为班叔遗孀,梅婶自然是彼得最挂心的人,导演也动用仅次于女主角的篇幅,演出彼得与梅婶的孺慕之情,每每互动,往往都是感人心酸。

马克.韦伯版《蜘蛛人-惊奇再起》(2012),在有关班叔的情节处理不佳,但导演发挥其出身文艺爱情电影的特长〔哪怕有些感同身受者偏激地拒绝承认《恋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 2009)是一部爱情故事〕,将彼得和关.史戴西的恋情拍得细致可爱;直到第二集电光之战,更经此使种种令人心痒难耐的儿女情长升华,成就了两人经典感伤的终局。

可以说,山姆.雷米版本集中「亲情」刻划,马克.韦伯版本偏好「爱情」描绘。老观众稍作回顾,试想不同版本中打动自己的桥段,也许都能够得出类似归纳。至于《蜘蛛人:返校日》呢?导演强.华兹(Jon Watts, 1981-)并未显露出特定偏好,其过去作品也未尝由国外观众得见。或许凯文.费吉要的,正是这样四平八稳又不会自我主张太过强烈的创作者。也因此,前两系列都格外重视人与人交互关系间的情绪渲染,这次新篇故事目标似乎是放在「更加清楚表现主角拉扯在两种身分之间的尴尬」。可以说,以往蜘蛛人电影偏重「情感」,现在新蜘蛛人电影则偏重「情节」

(蜘蛛人忙碌的双重生活。但一开始其实也仅做得到「扶老奶奶过马路」程度的日行一善)

没有在人物交流感动上格外琢磨,之于一部历来重视「情」的长寿故事而言,似乎是有点可惜的。不过,这也因此特别清晰地呈现出彼得.帕克双重身分矛盾的趣味性。包括以往甚少着墨的同侪互动,也在本次新篇故事中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剧本才特别将其年龄和主要生活场域,设定在十年级的高中校园。

◆演出舞台

(YA片特色的校园风情不受部份男性观众青睐,但以新鲜感而言其实还是挺有趣的)

《蜘蛛人:返校日》和过往系列最大不同之处,显而易见是其大量侧写彼得的学生生活。陶比.麦奎尔(Tobey Maguire, 1975-)在第一集才演不到一半就毕业了;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 1983-)的校园桥段虽然多了一些,跟整部电影总篇幅相比仍然偏少。汤姆.霍兰德却有全剧一半时间在校,或是参加属于学生的活动(各种课堂、留校察看、社团、知识抢答竞赛、同学家派对、校外参访、返校日舞会等)。被迪士尼收编旗下后,漫威工作室似乎得力于东家擅长的青少年情境喜剧经验,终于「还原」了小蜘蛛应该要有的玫瑰色(?)校园生活。

急盼蜘蛛人飞荡在大楼之间伸张正义的部分观众,难免对于种种看来不痛不痒的学生风情感到不耐,因而就此给予差评。客观角度看来,如此编剧安排确实是适当的。除了在过去两部前作系列以外另辟蹊径、针对过往作品并未完善的彼得日常进行补充,借此营造新鲜感;学生身分的一再强调,也更能突显出主角摆荡在「彼得.帕克/蜘蛛人」两种生活的趣味和奔波。尽管校方和同学们对于彼得为他的秘密行动,而耽搁了种种学校活动的反应,都未免太过和善了些。至少当彼得看着同学们到泳池去尽情享受青春玩乐时,他终究选择去追讨犯罪事件的孤独身影,那分寂寥的落寞感,已透过镜头确实表现了出来。

包括在故事后期,返校日舞会当晚,彼得面对他的舞伴──心上人丽兹,选择后决定放下眼前美好,狂奔去执行他心中的正义,箇中挣扎正是本剧的醍醐味(那可是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才得以开口争取到的机会啊)。而一句「抱歉」,不只是对于抛下丽兹独自一人的歉疚,还因为他要去声讨的对象──犯罪分子.秃鹰,正是丽兹的父亲图姆斯。这种「身边亲近的或是重要关系人经常遭遇离奇命运,或成为让彼得倍感挣扎却不得不出手阻止的反派」,可以说是承继历来蜘蛛人天煞孤星命格的「优良传统」 。彼得.帕克总因为如此,被逼向更孤独伤感的角落。

强.华兹并没有要特意渲染孤胆英雄的悲壮氛围。或许是为了强化彼得属于十五岁青少年的青春气息(新彼得的初始年纪设定是电影历届最小),还或许为了增加蜘蛛人成长过程的互动性(包括高科技蜘蛛衣里头的高性能AI导航员凯伦,也有这种「增添活泼性」的意图在),这次的彼得.帕克有了跟他一样科技宅的同窗好友:阿尼。

◆前英雄时代

(死党阿尼的存在,同时为小小年纪的彼得分担了一些秘密心理的压力)

姑且不论包括阿尼在内的诸位主要同窗,是否基于政治正确因素而特意安排有色人种演员参演,阿尼的存在确实得以有效推动一些剧情,其甘草人物的特质并让情节基调显得更为轻松。同时透过他身为平凡人的对比,一再强调出蜘蛛人二重身分的具体困扰。毕竟这一集故事的彼得来不及谈上恋爱,增加一个主要庶民的角度来看待蜘蛛人活动,在演出上实属必要。而对于处在「前英雄时代」、抓偷车贼还会抓错人、对自身能力大多数仍无法掌握的彼得而言,阿尼的部分技术支援,也可以让某些剧情表现更加的合理化。然而,这名好朋友的设定却也连带引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当彼得因为不知道阿尼正在自己房间,而以蜘蛛人姿态翻窗进房、致使身分暴露时,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房间有其他人」?如同前两次系列演出的,蜘蛛人固有被称为「蜘蛛感应」的超感官,足够让他感知周遭最细微的动态,并以超人的动作和速度为之因应。假若蜘蛛感应有正常运作,彼得绝不会在阿尼到访的这时候从窗台回家,遑论让他知道自己的重大秘密了。

(不得不说,彼得东窗事发这边演出的确很有笑点)

若说蜘蛛感应专门作用于感知恶意和危险,那可算是一套说法。阿尼当然不会对彼得(或蜘蛛人)抱持恶意,瞎忙一个下午已经相当疲惫的彼得,也就不会察觉到死党无害的气息。然而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汤姆.霍兰德扮演的新蜘蛛人,根本没有蜘蛛感应」。这从剧中好几场动作戏看来,便是这么一回事(虽然官方解释并非如此):他无法预测绝大多数对手的行动,也难以在遭逢危机时以超反射神经做出有效应变。这很大一部分当然是因为十五岁的彼得才刚踏上英雄之旅的起点,经验的缺乏导致他每每出击,往往左支右绌。但若有蜘蛛感应的话,应该都不致于那么狼狈。全剧两个多小时,却从来没有一个镜头表现出蜘蛛人动用心眼或超直觉来应对危难、游刃有余地见招拆招,似乎正说明着蜘蛛人原始设定的这一项重要能力,在此是暂时不见了。

移除蜘蛛感应这项经典设定,想来是基于多重理由。一方面是为了弱化蜘蛛人,使其更容易陷入苦战(连肉身完全是普通人、只是使用震动手套的图姆斯手下,都能将他打倒在地!),营造有来有往的紧张情势;二来是增加科技蜘蛛装内建AI的戏剧效果和存在感(感应敌人这件事,就由凯伦代劳了);三者则恐怕相当务实:如此将避免显而易见的漏洞出现,让编剧能在基于合理演出的前提下更容易发挥。

(有关高科技蜘蛛装,正反评价皆有。喜欢与否是见仁见智)

由于蜘蛛感应效能太过强势,有关编剧要为蜘蛛人营造危机时,时而必须暂时忘掉蜘蛛感应的存在才得以成立。这导致分明十分强大的技能时灵时不灵,容易衍生成粉丝讨论时,调侃为「为了推进情节方便而时强时弱的设定」。或许编导在这起源重塑的故事下,打定主意要避免类似问题发生,才将那容易有争议的万能设定删去。当然,可能编剧只是要让菜鸟彼得经过锻炼之后,下一集才能使用此「追加技能」,这也是我们目前未可知的。

第二个问题是:阿尼在前期频频希望彼得能透过蜘蛛人的身分来在学校出风头(连带使彼得也有此起心动念)。但若他们真的是个宅男,怎么会没想到之于蒙面英雄而言,秘密身分的重要性?

◆超级英雄的秘密身分

(在众多超级英雄里,蜘蛛人尤其因为秘密身分的保守和暴露而经常吃苦头)

之所以强调「宅」的身分,当然是因为超级英雄漫画在美国漫画系统中占了大宗,是当今美国本土动漫画文化最重要的主旋律。从阿尼会揪彼得一起用乐高积木组「星际大战」的死星看来,剧本的确是要塑造他俩的阿宅印象。而假使他们有读过几本超级英雄漫画,应该就会知道:部分超级英雄之所以蒙面乔装,为的是要保护他们的家人和日常生活。阿尼却让彼得几乎自曝真身,似乎没有意识到秘密身分对于蒙面义警积极的庇护意义。

若说阿尼和彼得都只是「星际大战」、「星舰迷航」的科幻剧迷,而没碰超级英雄漫画,因此不具备相关意识的建立,恐怕也说不过去:看他们对超级英雄话题可都是相当热衷的。唯一可能的情况是,「漫威电影宇宙的世界观并没有超级英雄漫画的存在」,这才说得上是合情合理。

超级英雄漫画不存在?怎么可能呢?他们的世界不是英雄满天飞,打得天雷地火吗?但正因为电影里头的世界已经有「真实的」超级英雄存在,也因此更不需要在漫画里画超级英雄。艾伦.摩尔(Alan Moore, 1953-)的《守护者》(Watchmen, 1986)据此便有个有趣的猜想设定:扮装英雄的事迹真实发生在你我身边,反倒因此让群众相关的想像空间消失,使得描绘超级英雄的漫画卖相不佳、滞销,最终消失在市场上。在《守护者》的世界里,取而代之热卖的,则是还保有丰富浪漫想像空间的海盗漫画。

(《守护者》中,《黑船传奇》作为剧中剧,还用来反映主要人物其中之一的心理状态)

虽然《守护者》是隔壁棚DC的作品,但基于相仿理由,我们可以很合理延伸推论:漫威电影宇宙极可能不具有「超级英雄漫画长销」的事实存在──他们只要转开电视,就可以看到超级英雄打击邪恶的新闻了;甚至连学校里头的各类宣导影片都会出现美国队长,又何必再读英雄漫画?要不然,阿尼只要看过几本蝙蝠侠,或什至后设一些──他读过蜘蛛人那类漫画的话,就会认识到秘密身分之于蜘蛛人而言,会是多么重要的事。

正好该世界观十分活跃的复仇者联盟主要成员,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公众性质,双重身分在此之前并非关注焦点。包括电影版「内战」(Civil War)正反方拮抗重心,也不同于原作一般在「秘密身分」,而在于「政府管制」(毕竟当时蜘蛛人还未正式加盟。而蜘蛛人可说是秘密身分的最具代表人物)的爱国者法案争议。往后的新蜘蛛人故事会怎么处理相关情节,将是值得我们留意的部分。

事实上,透过秃鹰──图姆斯在车上对彼得所说的话,便相当清楚展现出保守身分秘密之于蜘蛛人的重要性。「我会杀了你,和你爱的人。」这是图姆斯识破彼得.帕克真身之后,再明确不过的宣告。透过麦可.基顿(Michael Keaton, 1951-)极具威压感的演出,更将历来蜘蛛人始终戒慎恐惧的这层隐忧,具象地表达出来。

◆麦可.基顿的「秃鹰」

(一部英雄故事要好,刻划杰出的反派果然是不可或缺的)

凡是看过《蜘蛛人:返校日》的观众,哪怕是再怎么对本剧的剧目调度有所微词,也绝对无法否认:只要秃鹰登场的镜头就是好看。情节的精心安排加上麦可.基顿出神入化的表演,使得一位发线后退的平凡欧吉桑,真的成功建构成如此迷人却又让观众倍感压力的反派。包括剧本和演员之用心,让整部片几乎是「蜘蛛人/秃鹰」并峙的双主角电影。

那同时是让新系列起源与旧系列做出差异的设计,和以往蜘蛛人总是开宗明义从彼得.帕克的侧写开始不同,《蜘蛛人:返校日》则由本篇第一反派:秃鹰的缘起交代。作为工事技术人员的蓝领背景,和被当权有关部门逼迫到非法途径以求谋生的遭遇,都容易激发起观众同情。在《蜘蛛人》第一集电影中,威廉.达佛(Willem Dafoe, 1955-)演出的诺曼.奥斯朋因为公司股东会合谋架空而濒临失去他的事业,情状虽然令人遗憾;相较之下,图姆斯被政府挖坑搞鬼而生活顿失所依的庶民式处境,则更能呼唤大众共鸣。这似也在隐隐反思小布希和川普共和党式的大政府,对下层社会人民权益的可能侵害。

加上其极为重视家人和工作伙伴、待人处事基本的义理原则,专门偷窃的对象也是当初导致他落草为寇的灾害控制部(和其背后的史塔克企业),这不过是一点小小的报复。即便因为黑市交易让他们开发的强力外星物质武器流到寻常匪类手里,我们仍忍不住要认同起图姆斯这位爱家好男人。尤其当他为了保护自身珍视的一切,而悍然武装成为秃鹰时,更反衬出这一棚彼得.帕克试图挺身而出、维护正义的动机(对英雄的单纯憧憬、希望得到东尼.史塔克的认同),似乎相对没那么充分。

之于超级反派而言,独特炫酷的特殊能力当然是主要卖点。外星入侵者遗留的特殊物质残骸,加上图姆斯队上的修补匠充满民间土炮气质的机械工艺技术,便成了他们老大一身铸工粗犷、部分管路外露、形象凶悍狂野的蒸气庞克风格,一套带有巨大钢铁羽翼的动力外骨骼。跟图姆斯毛领防寒夹克的完美搭配,加上飞行头盔上如鬼火般闪着森然绿光的夜视镜头,简直让人不禁赞叹起本片造形设计是如此出类拔萃。秃鹰的能力在整体世界观当中绝对不算上乘(毕竟图姆斯一伙弄这套装备出来也不是为了打架,只是想从政府和史塔克那边偷点东西糊口),极具魄力的形象打造却让他每次轰然飞近,都足以让观众相信:蜘蛛人绝对赢不了这家伙──哪怕这其实不是真的。

(秃鹰着装魄力超强。下一集的反派要想超越恐怕有点困难……)

然而,秃鹰能够这么充满魅力,并不只靠一套重金属质感的超酷飞行配件让男孩们眼睛发亮。卸下武装和面具的图姆斯,其动机、器量和气度一样让人折服,甚至存在感更为强烈。延请麦可.基顿演出图姆斯,大概是这部电影筹备期间最睿智的决定。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 1982-)因为《爱的万物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中的伟大演出,而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受封影帝;同获提名的基顿在《鸟人》(Birdman, 2014)的表现其实也一样好。他那化身成角色本人的入神演技,即使带到商业娱乐片制作中,依然发挥的极其出色。

包括图姆斯对于他团队的员工们、对待家人、对待彼得/蜘蛛人的情绪态度,都有相当丰富的层次表现。尤其是当他在自家车内识破了彼得.帕克的真实身分后,两造暗涛汹涌、剑拔弩张的态势,垄罩在他不怒而威、严峻的口气和凌厉的目光下,仿佛整个空间都由他所支配。从一般设定而论,纯粹肉身、并未作秃鹰着装的图姆斯,要打赢具有蜘蛛人超能的彼得是绝无可能之事;麦可.基顿整个人营造出的强大压迫感,却足以让观众为彼得的安危担忧,而和汤姆.霍兰德一样紧张的口干舌燥了起来。

(浑身散发出枭雄气场,只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基顿的诠释完全演活了图姆斯)

曾在提姆.波顿(Tim Burton, 1958-)版《蝙蝠侠》两度演出过布鲁斯.韦恩(1989、1992)的他,可说是当代电影超级英雄的大前辈。在前几年主演了阿利安卓.岗札雷斯.伊纳利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1963-)执导的讽刺剧《鸟人》,之于其蝙蝠侠以降的演员生涯更带有强烈个人返照的暗示。而今再加盟演出具有巨大翅膀的超级反派秃鹰,很难不让人想像:这是追求演员生命乐趣的麦可.基顿,又一自我指涉的余兴之作。尽管图姆斯和彼得的对手戏不算多,相信基顿丰富、难以预测的精纯表演方法,更激发了同场竞演的汤姆.霍兰德足让众人肯定的演技。

 

◆英雄之心:回归社区与校园

(即使没了高科技蜘蛛装,蜘蛛人依然是蜘蛛人)

当彼得到丽兹家登门造访时,发现丽兹老爸竟然就是秃鹰的桥段,对彼得和观众都是一大爆点。面对基顿太过泰然自若地扮演着好爸爸的角色,汤姆.霍兰德当机式的真实反应演出实在是非常有趣;情势虽然惊悚,观众却忍不住要为此尴尬的状况笑出声来。包括彼得在车上和图姆斯的紧张应对如此到位,这时我才真切认识到:汤姆.霍兰德并不仅因为外型、年龄和基础训练成果符合新蜘蛛人的条件而获选,更重要的是他的确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演技方法心得,并还有很高的可塑性。到他被压倒在混凝土楼房瓦砾下,无助地唉声呼救时,也是真切的让人心疼。

这里没有再让方便的钢铁人或其他外力救场,而是让彼得自我觉察并自行脱困,无疑是编剧进程上使主角对蜘蛛人身分更具有强烈认同意识的安排。在此之前,彼得虽然穿上东尼.史塔克送的高科技蜘蛛装,试图行侠仗义打击犯罪,很大成分是为了追求以东尼为首的复仇者联盟认同,为此躁进的行动往往因为不成熟而或直接或间接地出大包:烧了街区的好吃古巴三明治店家、让在华盛顿纪念碑参访的同学陷入险境、还让外星科技武器失控将整艘渡轮像一块奶油般对半切开,甚至被钢铁人救了两次。虽然起因是提款机窃贼或图姆斯一伙坏坏,但彼得的莽撞出手确实提油救火,导致愈帮愈忙──小偷和图姆斯从没有想要伤人的意图,蜘蛛人的介入却把灾害等比级数扩大,没有人员伤亡完全就是漫威电影宇宙编剧开恩的奇迹。

如果没有了这套衣服你就什么都不是,那你就更不该拥有它。」在东尼收回蜘蛛装时对小彼得如此训诫,论调虽然老掉牙,但确实指出了彼得.帕克的盲点:英雄并非先有特殊身分再促成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先有英雄之心,为所当为进而成就他们的身分。彼得当然有那样的特质,要不然不会在街头行义而被东尼发现。亟欲向东尼自我证明的心态却让他一时自我迷失(因为自幼失怙的彼得,在东尼身上或多或少投射了对父亲的憧憬),甚至不惜放弃学生身分也要赶上「转大人」的行列。直到瓦砾堆下,从积水倒影中看到一半自己的脸、一半自制的蜘蛛面具,其最纯粹的正义灵魂才又重新觉醒。哪怕是没穿着劲酷的高科技蜘蛛装,仅一套看来有点可笑的自备蜘蛛睡衣,他最后与秃鹰对决时避免波及群众的努力,和救助本来站在对立面的图姆斯等作为(虽然这带有回报他屡次不杀之恩的意味在),纯洁的善心使彼得.帕克终于成为名叫「蜘蛛人」的英雄。

(不再只为了博取大人认同,彼得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定位。拒绝东尼是正确的抉择)

经过高度的自我认识,彼得最终暂时拒绝了东尼的入伙邀约,也就格外令人动容:「复仇者联盟成员」不过是个浮华虚名,重要的是英雄穿上专属战衣之后,透过这身分做了些什么。或许一部分受到图姆斯守护家人的意志启发,彼得选择回到「彼得.帕克的生活圈」,从守候身边的亲友邻人做起,结尾实在收得漂亮。

虽然就一名主打动作特性的英雄演出而言,蜘蛛人最后和秃鹰在运输机上昏天暗地、让人看得一团模糊的交手场面未免有些糟糕,至少整体偏优的妥善表现,《蜘蛛人:返校日》确实是一部出色的起源电影。以此作为新蜘蛛人元年,且让我们可以就此引颈企盼,下一次英雄崛起的时刻到来。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蜘蛛侠:英雄归来》影评:经典英雄,再新诠释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