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托尼·厄德曼》影评:对比与对等 -又名《颠父人生》

中文片名取的趣味,「颠」一字代表两个涵义,如同谐音词「颠覆」、「疯癫」,亦有另外一个意义:「颠倒」,这又可以带出原文片名《Toni Erdmann》的重要性,双重人格或是双面人格。Toni Erdmann本身是父亲Winfried的男主角所假造的脚色,透过序场,观众看到男主角收包裹时,先以本人的身分出现,说这包裹是弟弟订的情色产品,再叫出弟弟Toni出现收包裹,弟弟出现时,其实约略可以猜出Toni 这脚色的疯癫与不按牌理,其实只是同一人对快递员开玩笑。

故事情节大约如下:父亲(Peter Simonischek)在女儿Ines (Sandra Hüller)的生日时,到了女儿工作的地方(罗马尼亚)拜访她,顺便观光与送给女儿生日礼物,还有个意义就是看看平时不见人影的大忙人女儿。但由于女儿的避而不见,渐渐引起父亲对于女儿的关注与挑衅,透过虚构的脚色--Toni Erdmann--来挑战女儿外表上的骄傲与里子内的办事能力,两人共同看见女儿在商业职场上的处境与交友、娱乐模式,还有给予彼此身为不尽责父亲与女儿的反省与支持。

此片看两个重点:对比与对等。对比来自于「分」、「离」、「不合」,对等来自「同理」、「拥抱」、「合」,本片从对比的分,随着剧情来到对等的合,包括父女之间的亲子关系、父女各自的内心冲突、个性上、人际关系上等,都可以看到转折,甚至镜头上的呈现,渐渐的会发现父亲与女儿之间的距离开始慢慢的缩小,从避不见面到两人肢体上的拥抱,都可以察觉出亲情的力量在里头。

电影从片名到男主角的性格塑造,可以得知,Winfried与Toni是对比的,并非是好坏之分,而是性格与行为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Winfried是正经、和蔼的,平时穿着简单,开开小玩笑,但Toni是个虚构的大玩笑,他坦诚相见、穿正式西装、大胆胡言乱语。再来看到其他对比,如同:父与女、上司与下属、贫与富、动与静、黑与白、裸身与衣物、干净与肮脏、简陋与体面等。透过两位主角的视角,来看彼此脚色的转变,我以「Toni突然出现在餐厅与女儿和其闺密相见」作为前后转捩点。

Toni为何会出现?在于父亲准备离去罗马尼亚,在那段我最为感动的时刻,女儿在高楼的阳台看着父亲搭上计程车离去,大力挥着她的手,与父亲告别,送别父亲,接着,她独自一人在房里哭泣。我想这是大多数当代人会经历过的,即使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你可能讨厌着父母,你可能爱着父母,你可能没有太多的察觉,但是,朱自清的〈背影〉影响台湾学生很久了,那个背影代表的是「父母的年老」、「父母的离去或逝去」、「孩子的思念」、「孩子的停顿观望」、「孩子不敢给于大胆的拥抱」。在这个当下,我眼泪都盈眶了,没有画外音,没有稳定器,电影纯粹的呈现此景,以为父亲的脚色就这样结束了,但电影才经过一半,所以不是。

Toni出现了,父亲的脚色转变了另外一个不为人知(女儿不知道)的脚色,有点像是突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另有其人(Toni),戴黑色中长假发、穿正式西装的Toni假扮成德国大使或是某某公司的顾问来搭讪女儿跟她的朋友或同事,女儿当然知道父亲在说谎或开玩笑,但也透过此行动,让女儿重新认识父亲,父亲成功的吸引了女儿前一周的不理睬,她开始关注、担心父亲的一举一动,两人开始一起进进出出高级餐厅、夜店或是工作场合,从这些故事中,也可以发觉父亲开始真正认识女儿,她的工作能力、她的个性、她的无奈、她的苦思等。

而女儿似乎也被影响了,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赤裸派对」,原本不是赤裸派对,而是女儿因为高级洋装穿不好、脱不好,门铃一直响,朋友来了,自己还没准备好,她干脆一点,全脱了,不再透过这种华丽、虚伪来掩饰自我,就坦诚相见,这回到Toni在片头衣衫不全的初登场,整部电影在赤裸派对升华了,所有来到她家的闺密、上司、属下助理、男友、父亲。他们看到赤裸的女主角有何想法?

透过这一段故事反映了每个人的内心,以及说明了对比与对等的关系。闺密玩不起,离开;男友认为女主角疯了,离开;上司吓了一跳,回去脱光了再来;属下助理,光着身子来了,还送给了小巧、便宜实用的计算机。有趣的是,最关心的人却最早离去,你最不关心的人与你指使的人却是最关心你的人,有着上下职位关系的两人,属下却是送给她最温情的礼物,而至于父亲呢?他会以真面目(Winfried)来,还是Toni的身分来?不是,父亲穿着来自保加利亚的黑毛大毛绒玩偶装来,看不见父亲的脸,就是一整个包覆在一起。

我们知道父亲在开玩笑,女儿不知道他是谁,他就这样来了,最后,快速送了礼物就走,女儿发觉是父亲就穿上薄纱出去追他,两人在公园里拥抱,一个穿着近乎赤裸的白色薄纱,一个却是看不出是谁的黑色玩偶装,两人相拥,是对比还是对等,又或者是融合,这亲情之间距离到底还在?还是不在?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艰苦的把玩偶的头套摘下,回到女儿打算坦诚相见前,穿脱不下洋装的画面,是不是又像是诉说(父女)到底该怎样才能面对彼此?

片尾,两年后,女儿早已离开原本的公司打算去新加坡发展,父女在祖母的丧礼见面,送祖母最后一程。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父亲遗传到祖母的个性,透过储藏室中的钢盔或是一大堆的帽子,可以得知祖母可能也是向父亲的开很多玩笑来教育父亲,最后,女儿戴上帽子与假牙,弄得好笑,父亲去拿照相机打算记录这个片刻,这时换女儿等待,等待父亲的空缺,等待父亲的陪伴,等待时间的流逝,等待……

我们可以回到前半段的故事,女儿在忙,父亲在购物中心等待着女儿,他坐在长凳上,看着远方有对家人在溜冰,他们是一起的、相合的,对比到男女主角的分开状态;后半段,主角们一同坐车经过较于贫穷的地区,父亲视角也看到某一家人在玩游戏,不只说明分开状态,亦说明了阶级也影响家庭的关系,女儿面对的客户多半都是富有的、掌握他人命脉的老板,有钱人醉心于物质,家庭又是合物?而处于中产阶级的男女主角又该如何呢?女儿似乎飞黄腾达,父亲担心着:女儿会不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种?

在赤裸派对之前,父女两人小争执,在公司的车上避不说话,女儿睡了,父亲决定以德国大使的假身分去拜访了一个之前在餐厅认识的家庭,睡梦初醒的女儿因为父亲去了奇怪的地点便跟了上去。那个家庭在庆祝复活节,画彩蛋,父亲说他想要体验画彩蛋,而茫然的女儿也被拖下水去画彩蛋,这段过程中,父女关系似乎如同之前父亲视角看到的家庭游戏,孩子快乐地奔跑,父母在一旁关切,他们似乎拉近的彼此,只不过受不了父亲的女儿早早没了耐性,打算离去,最后他们为了答谢该家庭,唱了一首说明整部电影的意义与感动,Whitney Houston 唱的〈Greatest Love Of All〉。在本片中,是由女主角(女儿)演唱与男主角(父亲)钢琴伴奏,唱这首歌无异是想传达歌词意义,说明孩子是希望、尊贵的、该被相信的,孩子可以透过爱来抵挡孤单,不管困惑如何,孩子仍保有自己的尊严。

 

这又回到作为钢琴教师的男主角,他在开场时,与一群孩子一起表演,这道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有着隐形的信任在彼此,应该和乐,应该无时无刻都感受在一起,即使是分隔两地的,最后,在赤裸派对后,他们两人透过拥抱,给予彼此最疏远但又温柔的感动,谅解彼此是不适任的父女。片尾曲--The Cure〈Plainsong〉,也唱出了女儿写给父亲的家书。

父亲在德国的家以Toni坦诚相见快递员,女儿在罗马尼亚的家以裸身坦诚相见同事与朋友,他们在家的堡垒中,可以裸身,可以自由自在,可以拥有真实的自我,在外头又是另一个样貌,端庄、高傲、华丽,是否又在讽刺现代人过度的虚假与无情呢?

电影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惊喜与幽默,再透过亲情间互动的合与分,让人回想起自己的家庭,让我们省思,余韵久久。如果本片要说缺点的话,的确,就是关于商业市场的解读与程述过于冗长了点,造成观众与故事的疏离,让人哈欠连连,能不理会这项缺点的话,本片可说是完美,事实上,导演只是详尽呈现她所研究的商业世界。其实,导演与演员也在纽约影展QA中澄清本片并不是全然的喜剧,就只是刚好电影中的元素幽默让观众开怀大笑,的确,当时金马影展看的过程中,一起作为观众的我感受的反应热烈到超乎想像。

(本文经作者同意转载刊登,作者:黑鲔鱼DFW ,出处:Kingnet)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托尼·厄德曼》影评:对比与对等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